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规范管理 加快建设
力促甘南州寄宿制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2007-11-14收藏

甘肃省甘南州教育局

  甘南州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地域辽阔,农牧民居住十分分散,地处高寒,自然条件差,信息闭塞,交通不便 ,成为制约全州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从80年代初,在付出了昂贵的代价,走过曲折的道路,从"马背小学"、"帐篷小学"到寄宿制小学,从流动教学点、半固定教学点到固定教学点,牧区教育理想的模式寄宿制学校应用而生了,这是甘南州牧区办学最理想、最有效的形式,是发展牧区教育事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最佳途径。在创建初期,甘南州按照国家、省上有关文件精神,大力发展寄宿制教育,寄宿制中小学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涌现出了如玛曲县曼尔玛寄宿制学校、夏河县科才寄宿制学校、卓尼县尼巴九年制寄宿制学校等一大批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和带动性的寄宿制学校,成为当地多功能、强辐射的文化教育、科技推广中心。近几年来,全州各县市抢抓国家实施"两基"攻坚以及各类教育项目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的历史机遇,把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走出了一条"适应布局调整,完善后勤保障,服务教育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的寄宿制学校办学之路,普遍建立了以乡镇为中心的农牧村寄宿制教育新格局。甘南州寄宿制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缓解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减少了因生活贫困而辍学现象的发生,使牧区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在当地,寄宿制学校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少数民族地区"两基"攻坚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同时,在"两基"攻坚和"寄校工程" 建设中,涌现出了许多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好书记、好县长和以甘南州临潭县教育局局长马永详同志为代表的一批先进人物和集体,谱写了许多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篇章,创造了诸多各具特色的经验。在国家、省上的大力扶持下,甘南州的寄宿制中小学已发展到129所,占中小学总数的18.4%,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50865名,占全州中小学生总数的39.66%。

  一、规范管理,加快建设,推动寄宿制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一)制定规章制度,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

  为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和健全规范、科学、合理、有效的寄宿制学校管理制度,确保学校各项工作有序、有效开展。甘南州于1993年在碌曲县召开了"全州寄宿制学校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全州寄宿制学校办学和管理经验,不断完善和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管理。2000年在甘南州合作藏中召开了"全州寄宿制学校管理现场会",制定出台了《甘南州寄宿制学校管理规程》,从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课余管理、宿舍管理、后勤管理、安全卫生管理等八个方面对寄宿制学校管理进行规范。2005年又在甘南州合作藏中召开 "全州寄宿制学校管理与建设现场会",学习、推广合作藏中管理经验和做法,提出了"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求实效,把寄宿制学校建设好、管理好,努力办好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人民满意的寄宿制教育"的全州寄宿制学校管理与建设总体要求。2007年,在夏河县召开了"甘南州首届寄宿制学校食堂建设与管理现场推进会",总结全州寄宿制学校办灶经验,交流、学习、推广夏河县在食堂建设与管理中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绩。制定出台了《甘南州寄宿制中小学食堂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学生食堂管理制度》和《甘南州寄宿制中小学食堂建设标准(试行)》,为今后探索建立学校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的长效机制提供了保证,也为科学化、规范化管理食堂,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提供了依据。甘南州从2005年开始,坚持一手抓示范、一手抓规范,整体抓薄弱,重点抓特色,制定出台了《甘南州标准化寄宿制学校评估标准》,并在2006年经过客观、公正的评估后,命名合作藏中等11所中小学为甘南州首批"标准化寄宿制学校"。

  (二)坚持"以人为本",规范寄宿制学校常规管理

  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工作有着与其他普通学校不同的特点,让学生接受较为规范的教育和管理,更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思想。为此,甘南州针对寄宿生日常管理事多而杂的特点,大多数寄宿制学校不但配备了寄宿生的生活专职管理人员,而且要求教师既管教又管导,上课当老师、下课当父母。只要学生在学校,凡父母应做的事,老师都要做到,父母想不到或做不到的事,老师也要想到做到。在寄宿制学校管理中,坚持食堂与课堂同步抓,生活管理、安全管理与教学管理并重。实行"全程"、"全员"、"全面"的"三全"管理办法。"全程"就是从学生入学到离校的全过程都有管理任务。"全面"就是从全方位、学校的每一个场所、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都有管理的具体要求。"全员"就是从校长到勤杂工,每一位教职工都有管理学生的岗位职责,形成了学校无小事、事事育人,学校无闲人,人人育人,学校无暇时,时时育人的管理格局。做到了"三心四化五勤五保证",即三心:爱心、耐心、诚心;四化:宿舍管理专人化、生活配备统一化、日常行为规范化、清洁卫生经常化;五勤:勤扫、勤洗、勤换、勤擦和勤消毒;五保证:保证学生身心健康无疾病、保证学生吃住安全无事故、保证学生吃的可口无异议、保证学生成绩合格无流失、保证学生和家长满意无意见。

  (三)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寄宿制工程"项目顺利实施

  甘南州在 "国家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总结以往实施教育项目的有益经验,严格按照"投资一所,建成一所,完善一所"的项目建设要求,加强项目建设的领导和管理工作,落实包抓和蹲点制度,建立项目管理信息反馈网络机制,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形成管理工作中的高压态势,使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一是成立领导机构,充实工作人员,组建项目办公室,州政府与各县市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将"工程"纳入年度考核中,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项目建设,指导和参与项目论证、项目规划、项目设计、项目招投标各环节的工作机制。二是财政、发改、建设等部门全力配合、齐心协力,各自发挥职能作用,支持项目建设,减免征地和工程取费折合资金达1100余万元,政府为学校征地500余亩。三是州教育局连续三年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和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安排部署项目建设工作,交流总结项目建设经验,细化工作任务,强化工作措施,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并将95个"寄校工程"项目分解到5位正、副局长和10个科室,实行所有项目包抓责任制。四是州、县部门联合行动,成立教育工程项目专家组,加大督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使交工项目合格率达到100%。并建立项目公示制度,将项目建设内容,投资规模、建筑面积、建筑式样向社会公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进一步确保工程质量,使项目真正建成为"阳光工程"、"放心工程"和"精品工程"。五是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快"寄校建设工程"项目进度的意见》、《关于对"寄校建设工程"项目实行责任承诺制度的决定》、《关于在全州范围内开展"寄校建设工程"项目"百日大会战"活动的意见》,在全州范围内开展了"寄校建设工程"项目"百日大会战"活动,教育战线和各施工单位全体人员,充分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工作争创一流"的高原人精神,以昂扬的斗志,全身心地开展"寄校工程"项目建设工作。六是树立"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的思想,制定印发了《甘南州教育工程项目配备设备管理办法》,有效指导县市教育局和项目学校对项目配备设备的管理工作。

  (四)实施"四项工程", 全面改善学校育人环境

  2005年,结合"两基"攻坚和"寄校建设工程"项目,甘南州创造性地提出并全面实施了以校园"四化"(美化、绿化、净化、教育化)、"四新一亮"(教室新、桌子新、凳子新、讲桌新、电灯亮)、"一人一床"、"八配套"(校门、围墙、厕所、旗台、操场、实验仪器、图书、食堂)为内容的"四项工程",并制定出台了《关于在全州各类学校全面开展"四项工程"建设的实施方案》和"四项工程"建设标准,指导全州8县市实施"四项工程"建设。8县市克服财政困难,积极筹措、落实项目配套资金,支持"寄校工程"项目建设,全力实施以"四新一亮"、"八配套"、"一人一床"和"四化"为主要内容的"四项工程",完善了学校硬件建设,补充了项目建设的局限性,切实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美化了校园,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促进了教育公平,项目效益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特别是充分利用"四项工程"投入的资金,改变了大灶餐厅功能的单一性,将餐厅一次性建成多功能活动厅。尤其是夏河县严格执行项目规划,认真落实规划内容,联合城建等部门,精心编制"四项工程"建设方案,全力实施,建足了大灶、餐厅、浴室,配设了校医室,使全县的"四项工程"建设校校有特色,处处有亮点,实现了"建一所,成一所,示范一所"的建设目标,为全州实施"四项工程"和"寄校工程"建设树立了榜样,积累了经验。目前,全州累计落实"两基"攻坚配套和"四项工程"建设资金4500余万元,学校配套建设成就,达到了历史之最,创造了甘南教育史上的又一伟大壮举,"四项工程"建设得到社会群众和广大师生的赞誉和拥护。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高度评价和肯定了"四项工程",指出这是甘南教育发展中的一大创举,必将全面改善学校办学环境,有力地推动甘南教育发展。

  (五)完善保障机制,确保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为了使牧区和贫困边远山区寄宿学生既能"进得来",又能"留得住",更能"学得好",甘南州结合实际,制定了有效的助学制度,采取"四个一点"的办法。即财政拨一点,学校通过勤工俭学补一点,家长拿一点,社会助一点,多渠道解决寄宿学生生活问题。一是积极创造条件,在寄宿制学校举办大灶。各县市经过努力和积极争取,实现了乡乡办灶的喜人局面,并摸索出了由各类民间基金资助大灶的聚财办灶经验。尤其是甘南州夏河县在2007年,由政府投入15万元,为各寄宿制学校食堂购置了压面机、和面机、馒头机、切菜机、冰柜、消毒柜等"三机两柜"配套设施。修建了学生浴室,提高了配套层次,增强了设施功能,初步实现了食堂设施的现代化。二是通过创建"校办牧场"、"校办猪场"、"蔬菜基地"等形式,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将收入用于寄宿学生的生活上。三是乡村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大力开展捐资助学活动,为每名寄宿学生每年提供生活食品,解决学生的吃饭问题。四是多年来,甘南州始终坚持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制度,各级财政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想方设法解决寄宿生生活补助,共为2万余名贫困寄宿生解决生活费补助,大大减轻了农牧民的教育负担。近期,国家、省上在寄宿制生活补助上给予关注和倾斜,首次为甘南州安排了1830万余元的寄宿学生生活补助,其中省级补助资金高达1370万余元,占到75%。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将全面覆盖甘南州所有寄宿、借宿的5万余名学生,生均每月享受45元,全年360元的生活费补助,将极大地减轻农牧民的经济负担和缓解学校的办灶经费短缺问题,大力改善寄宿学生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保障水平,可以说这是甘南州寄宿制教育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革命和重大突破。

  (六)结合民族特点,充分发挥民族宗教界人士的作用

  针对甘南州全民信教的实际,多年来,甘南州把在当地农牧民群众中有威望的民族宗教界人士聘请为寄宿制中小学的名誉校长,制定出台了《甘南州名誉校长工作条例》,让他们参与寄宿制学校管理,动员适龄儿童少年入学,鼓励群众捐资助学,充分发挥他们参教、议教、帮教的积极性。像甘肃省合作师专赛仓活佛、甘南州玛曲县曼尔玛学校的尕藏成来活佛、甘南州碌曲县尕海学校的杨旦活佛等,他们不辞劳苦,走门串户,在多种场合采取各种形式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动员适龄儿童入学,积极联系帮教单位,多渠道筹措资金,极大的改善了办学条件。目前,甘南州共聘请名誉校长110名,他们在寄宿制学校管理、动员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加快"两基"进程中发挥了重要而特殊的作用。

  二、创建寄宿制学校在甘南州所取得的效益

  创建寄宿制学校符合甘南州的州情,更加贴近甘南州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也能够满足农牧民群众及广大藏族中小学生对优质教育的渴求。在甘南州寄宿制学校发展的20多个风风雨雨中,寄宿制学校实现了办学条件由弱到强、学校规模由小到大、教育质量由低到高这样一个量变和质变的过程,寄宿制学校成为甘南州民族教育主要的办学形式,为甘南州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切实扭转了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提高了农牧民群众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有力地推进了甘南州"两基"攻坚进程,并成为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的重要保障。在创建寄宿制学校以前,甘南州适龄儿童入学率为68.12%,部分乡村仅为5%。目前,全州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07%,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藏族儿童入学率也达到96.34%。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5.25%。全州5个县市实现"两基"目标,占全州县市总数的62.5%,实现"两基"的人口覆盖率为73.96%。

  二是学校布局得到合理调整,资源配置得到优化。目前,甘南州寄宿制学校达到129所,占中小学校总数的18.4%,较好地解决了分散与集中的矛盾关系,为29245名寄宿学生提供了集中住宿的条件。办学模式有了改观,在山区、农区、林区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寄宿制学校办学模式,大部分乡中心学校有了寄宿条件,有效地改变了 "村村办完小"的格局,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优化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并可以集中资金改善办学条件,配置教学设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在乡中心学校创建寄宿制学校,使适龄儿童少年集中上学,有效地解决了农牧民群众在春耕、放牧或外出打工时的后顾之忧,为农牧民群众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经济条件,走致富之路创造了条件,为农牧村经济建设、构建和谐农村提供了服务。

  四是甘南州的寄宿制学校已成为当地科技、文化、体育的中心,成为对农牧民进行宣传教育的阵地,成为推广实用技术、发展职业教育的主阵地。

  五是使办学容量增加,初中和小学学生猛增,办学规模明显扩大。仅"寄校建设工程"项目为甘南州建成校舍面积达191277平方米,校均近350人。仅95所项目学校新增学生14026名,新增寄宿学生11191名。

  六是通过实施"寄校工程"建设,除寄宿学生的住宿条件和生活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外,甘南州寄宿制教育还实现了五个零的突破。即山区、农区、林区寄宿制学校、寄宿制学生和寄宿学生生活补助实现零的突破,学生集中住宿实现了零的突破以及大部分寄宿制学校有专用食堂实现了零的突破。

  七是通过实施"寄校工程"和"四项工程"建设,全州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事业步入了历史上最快、建设力度最大、形势最好、成效最为明显的时期,迎来了教育事业大发展的喜人局面,项目建设为"两基"攻坚提供了硬件保障,全州教育面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可以说,在乡村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环境是校园,学校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大大缩小了城乡教育的差距,有力地推进了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甘南区域教育的快速发展,为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寄宿制教育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历程所证明了的,也是甘南州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所有关心支持民族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共识。目前,大力发展寄宿制教育已成为推动甘南州"两基"攻坚进程、保障广大农牧村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权力的有效举措,成为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农牧村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办好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一定要端正办学方向、增加投入、规划建设,更关键的是要从规范管理、科学管理上下功夫,只有大力加强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与建设,积极推动与探索新形势下发展民族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模式,才能迅速提高民族地区和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民族地区的贫困落后面貌,使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得到实现,从而加快"科教兴州"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进程。

二00七年十月二十八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