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支援促进发展 互动加深友谊

2007-11-14收藏

甘肃教育厅

  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是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决策下,在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之间建立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帮扶关系,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地区间差距、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入贯彻和实施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西部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天津市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 "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的号召,2000-2004年,天津市13个区(县)的100所中小学对口支援了甘肃省定西、天水、陇南3市13个县的100所学校。2004-2007年天津市教委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10部门《进一步加强关于开展对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意见》,积极支援这13个县"两基"攻坚工作。自2000年以来天津市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对他们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先后派出了500多位政治素质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管理能力强的教师来甘支教,甘肃省1000多名中小学校长、教师先后在天津挂职、培训、学习,天津市连续5年组织教育教学专家来我省开展巡回讲学活动。天津市教委在我省天水市新建了津陇信息化教育培训中心,甘肃省教育厅和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共同成功地举办了"2005津陇中小学校长论坛"。天津市委、市政府,天津市各级教育部门对支教工作高度重视,制订政策,出台措施,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对后期的工作进行调整和全面部署,保证了支教工作的顺利完成。天津市教委及时对首批支甘教师和支甘单位进行了表彰奖励,并适时召开会议颁发证书,进行广泛宣传,令支甘人员和支甘单位大受鼓舞。为后期对口支援工作顺利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甘肃省委、省政府也把支教工作当作推动两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次重要机遇,成立甘肃教育对口支援领导小组和相应的机构,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文件,制定有效的措施保证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切实做好对支教教师的服务工作。各地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在节假日期间,召开支教教师座谈会,并邀请他们到当地风景区旅游观光,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使支教教师舒心愉快的工作。甘肃省政府、甘肃省教育厅多次组织慰问团,对在甘支教教师进行慰问,并授予他们 "播撒爱心使者"的称号。

  通过两省市的共同努力,天津-甘肃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为甘肃省农村基层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充实教学设施设备、培养培训教师、加强内部管理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地缓解了支援学校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有力的推动了我省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在甘肃这片热土上,锻炼了天津教师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工作精神,为天津支援校培养了多名后备干部和骨干教师。促进了两省市教育和文化的交流,加深了两地人民之间的友谊。

  一、教师的支援,有效地弥补了13个县农村贫困地区教师紧缺的状况,天津教师在条件艰苦的地方也得到了锻炼。

  根据《天津甘肃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协议书》的内容,2000-2007年,天津市教委先后从14个区(县)的100所中小学选派了500多名敬业精神强,业务水平高的中小学教师到我省定西、陇南、天水3市13个县的100所中小学任教。主要学科为中学英语、数学、语文、物理、化学、政治、计算机;小学科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每期支教时间为一到两年。天津教师的支援有效缓解了我省13个县农村贫困地区教师紧缺的状况;改善了受援学校教师队伍不尽合理的整体结构;为提高当地教师的专业素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天津教师来到甘肃后,要克服生活、工作和语言方面的困难。受援学校为他们能尽快适应环境、及早进入角色提供了保障。受援县(区)将支教人员安排在交通方便、教师集中、具有辐射作用的学校,使支教教师担负起一个地方几所学校的教研指导工作。将懂管理、并在原学校担任领导职务的教师吸收到领导班子中来,发挥他们管理和教学的双重作用。支教教师也积极了解受援学校教学现状,根据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有效地提升了所在学校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受援学校的教师从支教教师身上学到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忘我的敬业精神。另一方面,支援教师要克服生活、工作和语言方面的困难,艰苦的环境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从贫困地区教师的身上他们学到了艰苦奋斗、矢志不移的奉献精神,贫困地区孩子勤奋好学的态度也使他们深受教育和感染。支教是他们人生中难忘的经历,思想得到了升华,知识得到了增长,经过艰苦环境的锻炼,丰富了人生阅历,支教是他们一生中难忘的经历、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期支教教师王富刚在自己的工作总结中这样写到:今生何幸,我竟能投入到意义非凡的建设祖国大西北的滚滚洪流中。2000年9月他带着家乡人民和领导的嘱托,来到了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洛门镇中心小学支教,凭着他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克服了海拔、气候、饮食、水土、语言、习惯等多方面的困难,调整心态、摆正位置,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教师,向周围教师、群众学习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兢兢业业的治学态度。拿出了比以往还高的干劲,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他把天津先进的教学技艺、教学思想融进课堂,还积极为改善支援校的办学条件而奔走联系。课余时间,他不怕路途遥远走访学生家里,询问学生家长对教学的意见。经过努力,他所带的班级成绩名列前茅,受到学校领导和家长的称赞。2001年5月12日,他被洛门镇党委批准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当天下午他就以一名预备党员的身份做出了舍己救人的壮举。纵身跳入渭河深水潭救出一名不慎落水的中学生。他临危不惧、舍身救人的高尚品质在津甘两地传为佳话。被武山县委、县政府表彰荣立"见义勇为"三等功。

  天津教师不仅出色的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还深深影响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们勇于探索、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成为甘肃教师学习的楷模。

    二、物质的支援,有效改善了13个县的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激励莘莘学子奋发努力。

  天津市教委在三期的对口支教工作中,先后为我省各贫困县区学校捐助资金共1000多万元。图书50多万册、计算机800台、衣物80万件、仪器、体育器械800台、学习用具14万件、资助贫困学生5000多人、援建希望小学26所。有效改善了我省13个县的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条件。

  "津陇教育信息化培训中心"项目是天津市与甘肃省对口支援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共投资300万元。为发挥远程教育对天津对口支援地区教师培训的长效作用,自2003年起,在天津市经协办、天津市教委、甘肃省教育厅、天水市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由天水市教育局、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天水分校具体负责实施,在我省天水市建成了"津陇教育信息化培训中心"。自2005-2007年,"津陇教育信息化培训中心"共完成2700多人次的培训任务,有力的辐射了我省陇东南三市、州学校教师的远程教育培训工作。该中心的建成,不仅仅是天津对甘肃教育的物质支援,它是津甘人民友谊的象征,是沟通东西部地区思想、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天津市的援助物资来到我省农村贫困地区,通过"城乡青少年手拉手助学活动",帮助一批辍学儿童重返校园,天津人民的深情厚意激励着陇原千万学子努力奋发、薪薪向学,为建设家乡刻苦学习。

  三、教育支援活动,有效的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了教育理念

  自2000年以来,天津市在甘肃省贫困地区开展了一系列教师培训活动,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精湛的教育艺术融会到教师培训中,有效地提高了甘肃省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并使两地教育管理者、校长、教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天津市教委在甘肃省连续开展了五次以新课程教师培训和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巡回讲学活动,除对天水、陇南、定西三个教育对口支援帮扶的(地)市外,还在酒泉、武威、金昌、甘南等市开展巡回讲学活动。这些活动对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种活动也受到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肯定和好评,指出:"这种做法很好,值得提倡"。

  2004年,天津市教委精心挑选了8位中小学校长,分两路在甘肃省酒泉、张掖、白银、陇南、天水、定西等6(地)市进行了以校长培训为主要内容的讲学活动。2006年6月中旬,天津市教委一行5人,在甘肃省天水市、陇南市、定西市的13所学校进行了初中英语、语文、小学数学、语文、科学课的公开课教学。甘肃省组织三市十三个县的900名教师参加了活动;使对应学科的一线教师在不同层面得到了专业提升。2007年7月初,天津市教委一行8人,对甘肃省各地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者、一线教师开展了"新课程理论与素质教育"的讲学活动。甘肃省组织各地约2400名一线教师参加了活动。天津市教委还选派教学骨干和教学能手,深入甘肃省清水县、秦安县、岷县等地区,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培训讲学活动。所到之处深受当地校长、教师们的喜爱和称赞。

  自2000年以来,甘肃省先后有1000多名教师和校长到天津各学校挂职锻炼、培训学习。被培训人员已成为当地学校校长和教师队伍中的一支骨干力量。定西市先后分期派出100多名一线教师及校长,到天津各校学习锻炼。临洮县赴天津学习的教师还引进了"三名"工程经验,在全县开展培养"名师、名校、名校长"工程活动,为学校改革和发展注入了活力。

  四、职业教育联合办学,有效推动了两地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

  从2000年起,天津、甘肃两地扩大了两省市之间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办学的范围,甘肃省为天津中等专业学校在甘肃招生提供方便。天津市对口帮扶甘肃省受援县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开展职业技术学校管理干部和教师之间的挂职交流和短期培训。天津师范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为甘肃省18个民族县培养本科生和"专升本"教师300多名。职业教育从省到县走出了联合办学和联合招生的好路子,支持了甘肃省重点职业学校的发展。甘肃省各受援县职教中心和天津市对应职教中心,也积极开展了联合办学的尝试。重点就联合办学的形式、学生就业去向、毕业生底薪承诺等问题进行探讨。根据两地职业教育的特点,先后有8所学校达成联办协议、扩大了10个专业1458人的招生指标。甘肃省各地县还与天津市大型企业签定了校企联合的办学方式,实行定单式培养,有力推动了甘肃省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使两地职业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取得显著成果。

  五、丰富多彩的教育交流活动,有效地激活了两地的优质教育资源互补和相互提高

  在两省市对口支援工作中,丰富多彩的对口活动架起了两地友谊的桥梁。也有效的激活了两地优质教育资源的互补。

  2005年秋,甘肃省教育厅和天津市教委在兰州共同成功举办了"2005津陇中小学校长论坛",为两地中小学校长搭建了交流平台,也为促进两地友好合作提供了机会。论坛受到两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西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的高度重视,甘肃省教育厅副厅长、甘肃省教育学会会长李贵富担任论坛主席,两地高校的领导担任副主席。论坛邀请了两省市优秀中小学校长20多人做专题报告,同时有600多名中小学校长、教研员参加会议,收到论文近100篇。从学校管理与学校内涵发展、学校管理与评价、校长如何为教师实施新课程提供支持三个方面取得了丰厚的收获。为两地校长在学校长足发展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

  甘肃省礼县实验小学星星乐队,作为津甘两地友谊的使者,应天津市政府张俊芳副市长的邀请于2005年7月12日至7月21日赴天津、北京进行交流演出。这次活动在天津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汇报演出取得了成功。两地与会领导对全体演员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鼓励,天津市政府再次捐款10万元,援助乐队继续发展。星星乐队还与天津实验小学、天津市武清区杨村小学、天津新华中学进行了"手拉手"联谊活动,两地学生同台演出互赠礼品,此次活动增进了两地学生的相互了解和感情交流。

  丰富多彩的对口活动激活了两地教育领域的交流与沟通,为两省市架起了友谊的桥梁。也为两地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甘肃省实验小学和天津市实验小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2006年3月甘肃省实验小学的领导和老师们到天津市实验小学挂职锻炼,接受培训。校际之间办学理念的沟通,教师之间教学研究的交流,学生之间"手拉手"活动的开展,有效利用了两地优质的教育资源,两校师生在相互交流中,在各个层面不同程度的得到了发展。

  总结七年来我省在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方面有如下收获:一是用好用足政策,支受援双方平等互利是基础。二是找准受援点和受援项目,双方明确支援的具体任务,契合点是关键。三是重心下移,加强县区学校之间的联系与勾通,将最需要的支援用最合理的方式进行。四是紧密围绕学校建设和学科教学,才能带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发展。五是只有充分发挥支甘教师的桥梁作用,才能在对口支援(受援)学校间更好地建立联系,才能更好地开展合作与交流。六是不断总结,与时俱进,随着发展的不同阶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的方式。

  天津对口支援甘肃教育工作七年来在我省取得了显著成果。拉动了东西部教育的均衡发展。成为两省市人民友谊的纽带。天水、陇南、定西三市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显著提高,13个县已顺利完成了"两基"攻坚任务,促进了我省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全方位提升。有力推动了两地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天津对口支援甘肃教育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教育均衡发展越来越迫切,我们衷心希望在党中央、国务院关怀和支持下,在教育部的指导下,能够继续得到天津市教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加强我省"两基"巩固提高,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提高。夯实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办学实力等方面得到有力支援,把两省市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