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教育厅
2007年10月
云南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为一体贫困省份,全省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中的34%,约有600万少数民族不通汉语。全省有4060公里的国境线,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
一、基本情况
25个边境县共有学校(含教学点)6129所,其中完全(高级)中学69所、初中286所、小学3301所、小学教学点2470个、职业中学3所。在校学生941467人,其中普通高中56762人、初中265400人、小学612191人、职业中学7114人。教职工57003人,其中普通中学19008人、小学37836人、职业中学159人。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我省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总体上看,云南教育起点低,发展不平衡,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严重滞后,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始终是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25个边境县尚有14个县未“普九”,其中绝大多数是民族自治县,7个云南特有、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少数民族教育程度严重滞后,一些边境、贫困、少数民族地区还存在宗教干扰教育等情况。云南的教育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个民族教育的问题。为打好我省基础教育的翻身仗,2002年9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制定下发了《云南省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云南省“十五”期间基础教育的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并实施“五大工程”。边境学校建设工程就是“五大工程”之一,2003年至2005年“着力建设好100所左右的边境中学”,并做出分年度实施规划。
二、认真规划,分步实施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加快发展西部和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作为一项重点任务,为我省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科教兴滇,教育为本”,为打好我省基础教育的翻身仗,云南省政府从2002年至2005年,在国家的专项资金支持下,着力建设好100所左右的边境学校,普遍改善边境25县(市)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水平。根据《行动计划》的目标要求,经各地(州、市)对照《行动计划》和实际需求认真规划,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反复论证,筛选出边境项目中学107 所进行建设,并向财政部、教育部作了专题报告。国家有关部委非常关心云南基础教育的发展,派调研组到云南专题调研后,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我省边境地区学校建设,2002年和2003年共补助边境学校建设经费8300万元,为全省边境中学建设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措施得力,成效显著
云南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边境学校建设工作,专题研究边境地区学校建设工作,决定:边境地区学校建设按建一校成一校的要求,中央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教学设施的改扩建,各地要调动各方面力量,做好相应的配套建设。2002年和2003年边境学校建设工程共投入资金10414.1万元,其中:中央资金8300万元,省级资金500万元,地县及学校配套1614.1万元,项目覆盖8个地州、25个县市、61所边境学校、88个建设项目,建设校舍146801平方米。
1.免费为边境学校设计
云南省设计院、云南省建筑工程设计院、昆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昆明理工大学设计院五家具有甲级资质的设计单位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无偿帮助设计中小学校舍,支持边境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省政府组织教育、设计等部门分赴五个边境地区调查、研究、实地勘察,与当地政府共同确定建设学校及项目,设计部门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风格进行工程建设方案设计。对校园规划、建设设计方案等进行总体规划,形成的建设方案这既保证了校园总体规划的合理性,满足了学校功能和学校教学、行政需求,又体现了当地民族文化风格,深得当地师生、群众的赞誉。
为有力推动边境学校建设工作,打好基础教育振兴行动的第一个战役,云南省政府于2003年1月26日在昆明召开了边境学校建设方案评审暨边境学校建设工作会议,五个设计单位提供了10所项目学校的20个设计方案进行评审,省建设厅邀请省内资深专家对方案进行认真评审。
2.出台政策,减免规费
为切实组织好边境建设工作,确保中央资金用于校舍主体建设,云南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减免义务教育建设项目规费的通知》,对义务教育项目涉及到的征地管理费、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工程定额测定费、工程质量监督费等一律免收,据不完全统计,第一批边境学校建设项目共减免规费300万余元。地县政府承诺在学校用地无偿划拨,运动场、食堂等附属工程建设,校园绿化美化等提供保障,提供了学校建设用地600多亩。
3.狠抓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代表省政府与有任务的5个地州政府签订了含工程质量、工期、资金配套、监督检查等内容的《云南省边境学校建设项目责任书》。5个地州和项目县的政府、财政、教育主管部门非常珍惜机遇,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边境学校建设,分别成立了边境学校建设领导小组,按省政府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做到措施到位、机构健全;各部门分工协作,明确职责,及时研究解决工程实施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一些地区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成立督查组,由建设局、教育局领导带队,对边境学校的施工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督查组在对施工现场检查的基础上,在各项目县召开协调会,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关系、工程进度、质量的检验、监理、资金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教育、财政、建设三部门联合召开现场会,进一步落实了工程实施的各项任务。地县政府主要领导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减免基本建设中的有关费用,工程规费减免使学校建设的费用支出大幅降低,幅度达15-20%。精心组织施工,严格实行项目管理和工程质量管理,工程统一实行招投投标,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监督、监理,地州质检站、设计院、监理公司多次到项目学校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在施工中,每个施工现场都派出质量监督员,负责施工期间现场管理、记录、监督、检验等工作,每个项目从基础开挖验坑到每个单项工程,都必须经过县质量监督站和教育局工程办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步施工,由于层层严格把关,措施到位,保证了工程质量。保证工程按时、按质完成,使边境学校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边境地区的中小学生生活在环境优美的校园,安心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上课。
4.统筹政策,好事办好
为让边境地区的学生进得来、留得住,省政府在边境地区实施“三免费”教育,对边境乡镇的中小学生、7个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少数民族学生、藏区中小学生实行免收杂费、教科书费及部分文具费。
中央边境学校建设工程和省政府“三免费”配套工程的实施,对云南边境地区学校建设、边疆地区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与进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对边疆雪中送炭的德政工程,这不仅惠及13个边境县256.1万边疆各族人民,增加这些边境地区20多个少数民族2万多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提高了民族地区中小学入学率,降低辍学率,还向邻国展示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形象。对推进云南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和促进边境地区基础教育的稳步健康发展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四、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加强边境学校建设
为促进边疆经济社会发展,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加强边境县农、林、水利、交通、工业、卫生、城建、教育、扶贫、文化等各行业的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校舍维修改造等项目的实施都结合“兴边富民工程”的要求向边境地区倾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巩固边防、睦邻友好、兴边富民、维护稳定”的战略方针,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15个边境县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204所,土建项目368个,规划总投资28594万元(中央26100.2万元,省2493.8万元),占全省总投资的28.93%,其中:土建投资26821.4万元,规划面积356330平方米;设备购置1772.6万元,其中:学生用床807.5万元,数量47533张;购置仪器设备89.8万元;购置图书263.5万元,数量258631册;购置课桌凳611.8万元,数量46884张。
2005年以来,我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对25个边境县倾斜,共实施712个校舍维修改造项目,总投资22999.83万元,其中:中央投资8764.61万元,省级投资8698.19万元,州(市)、县投资5537.03,排除校舍危房面积为258977平方米。总之,近年来,通过实施边境县一中建设工程、边境学校建设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建设项目,同时采取了“三免费”、“两免一补”等措施,大面积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完成学业,25个边境县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普及程度和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在25县全部实现了基本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的基础上,经过不懈努力,到2006年底,25县中已经有19个县(金平、绿春、河口、麻栗坡、马关、富宁、江城、孟连、景洪、勋腊、腾冲、龙陵、潞西、盈江、陇川、瑞丽、沪水、镇康、耿马等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简称“普九”)。2007年勐海、贡山两县通过了省政府的“普九”验收。2008年争取扩大免费教科书范围,对25个县给予重点倾斜支持,力争使25县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学生都享受到免费教科书。在2007年基础上,每年增加投入,逐步提高生活费补助标准并逐步扩大范围,2009年前完成边境县的“普九”工作。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