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特岗计划”是解决西部农村教师难题的有效突进途径

2007-11-03收藏

云南省教育厅
2007年10月

  师资不足是长期困扰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特别是农村学校发展的瓶颈。国家实施旨在解决农村教师补充困难的“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逐步解决农村师资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是一个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大举措。

  云南省有36.7万名中小学教师,农村教师达到27.3万名。全省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4%,坝子(盆地、河谷)仅占6%。云南许多地区山高谷深,群众居住分散,有5个州市人口密度不足55人/平方公里,多数地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严重落后。

  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了办学的特殊性,校点分散、办学成本高、师资数量不足, 特殊的办学形式和较高的教育成本制约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近些年,云南省立足于“宜并则并、宜分则分”的原则,大力举办寄宿制学校。多年调整之后,至去年底,云南农村学校教学点和一师一校还多达1. 万个。一名教师教四五个学生,或是一名教师给二至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复式教学的现象在云南依然大量存在。随着“两基”攻坚的不断推进,为了让每一个适龄少年儿童都能走进校园读书学习,云南各级政府都采取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等举措发展教育。然而,在一些极为贫困的地区,由于地方财力所囿以及编制等限制,师资不足的问题还是无法靠自身的努力来解决。

  另一个不得不正视的问题是,在云南现有的农村教师队伍中,学历合格比例明显低于城市,教师现代教学理论技术修养相对薄弱等现状已是不争的事实。提高现有农村教师整体素质,需要有大量新鲜血液的注入。一方面需要一批高素质教师在农村教师队伍中起到引领和带动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时间让现有农村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参加进修和学习。

  事实已经证明,国家实施的“农村教师特岗计划”把好了农村新教师的来源和入口关,又解决了地方财力薄弱、编制所困导致的师资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无疑是解开了“两基”攻坚中一个重要的扣结,受益的是边疆、山区、农村和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定将强有力地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云南省为将国家这项惠及广大农村教育的政策很好的贯彻落实,结合云南的实际,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计划实施基本情况

  在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之初,云南省就明确这项工作要与“两基”攻坚、与当地大学生就业、与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结合的“三结合”方针。云南省教育厅成立了督查级,赴各地对特岗教师招聘进行督查指导,对本科生报考采取优先、保护政策,尽可能吸引本科生报考。各地也结合本地实际采取措施招聘优秀教师。

  云南省自2006年起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特岗计划”),其中2006年招聘并到岗任教的特岗教师有4196名,2007年有4284名,两年共计补充了8480名特岗教师。

  特岗教师极大地缓解了贫困地区财政的压力。以云南昭通市为例,昭通市11个县、区中有10个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至今还有4个县没有“普九”。由于地方财力的极端紧缺,教育欠债太大,缺教师、缺校舍已成为制约昭通教育发展的两大“拦路虎”。昭通市的镇雄县由于当地的贫困现状,根本无法吸引外地教师,只有采取请代课教师的办法救急,但因为代课教师薪水很低,对一名高中毕业生都没有吸引力。在国家“特岗计划”实施之初的去年,昭通市获得了702名特岗教师,分布到6个县,有效地缓解了师资严重紧缺的实际困难,加快了“普九”的步伐。

  2006年,云南省招聘的4196名特岗教师分布在全省50个县的408所学校,其中,216所学校为初中,192所学校为小学。在50个县中,48个县为“两基”攻坚县,其余2个县是积极性很高且有特殊困难的县。在招聘的特岗教师中,本科生有1060名,占25%;大专生有3136人,占75%。初中岗位共2207个,本科生1060人,大专生1147人;小学岗位1989个,全部是大专生。在4196名特聘教师中,女教师2405名,占57.3%;男教师1791名,占42.7%。

  2007年招聘的4284名特岗教师分布在全省60个县(市、区)的451所学校,其中,240所学校为初中,211所学校为小学。在60个县(市、区)中,57个县为“两基”攻坚县,其余3个县属于积极性很高且有特殊困难的县。在今年招聘的特岗教师中,本科生比例有了较大提高,本科生为2569名,本科以上学历占到了60.26%,并招聘到了3名研究生;大专生1696人,占39.74%,全部是应届师范类大专毕业生。在初中岗位的共2762个,占64.71%,其中本科以上的有2572人,大专生190人;小学岗位1506个,都是大专生。在4284名特聘教师中,女教师2500名,占58.58%;男教师1768名,占41.42%。

  (一)严格程序,规范管理,确保招聘工作顺利进行

  招聘工作是确保“特岗计划”很好完成的重要环节。云南省按照教育部和省有关精神,在教育部和省“特岗计划”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省“特岗办”加强督促,分州(市)、县(市、区)进行特岗教师的报名、笔试、面试、录用。云南省从2006年起就实行网上报名和现场报名相结合。今年依然实行网上免费报名,统一命题制卷、统一考试时间、统一阅卷。

  今年3月,省里就向各地印发了《关于2007年农村特岗教师招考事项的通知》,对公布计划、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录用等关键环节进行了具体规定。招聘过程中,省特岗办还先后印发了11个文件,召开了4次全省性的特岗教师招聘工作会,派出5个批次的督查组,对全省招聘工作进行了切实指导。

  按照教育部“本科为主、初中为主”和“逐年提高招聘本科毕业生的比例”的要求,云南省今年在公布计划时,设置了专招本科生的岗位,并在下达招聘指标时明确,要求专招本科生的岗位不得与可招专科生的岗位混用。4月11日云南省教育网发布了特岗教师招考公告和《2007年特岗教师招聘岗位执行计划表》,各州(市)、县(区)也陆续在当地招聘网站发布了公告和计划表,仅5月一个月内网站点击率就达到了10万人次。

  4月18日至5月13日,25500多人登录省招聘网站进行网上报名,其中,22500多人是省内高校毕业生,3000多人是省外高校毕业生,云南省特岗办组织人员对网上报名人员进行了资格审查,11400人通过了审查,其中本科生4818人,专科生6582人;5月24日至25日,又有5600多人到设岗州(市)进行现场报名。各州(市)报名点在进行现场报名的同时进行了资格审查,现场报名并通过审查的有4050人,其中本科生1701人,专科生2349人。7月9日至12日,考生到各州(市)考点进行资格复审并领取了准考证。

  7月14日,云南省特岗教师招聘笔试如期在16个州、市50个县顺利开考。本次考试共开考14个学科,实际参加笔试的有15000余名本专科大学毕业生。《云南日报》在“要闻”版面头条位置对特岗教师招聘笔试顺利开考作了报道。

  为了吸引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前来应聘。今年,昭通、普洱、文山等州市实行本科生免笔试直接进入面试的办法,有800余名本科生直接参加了有关州(市)组织的面试。笔试成绩达标的应聘人员,以1:1.2的比例划定面试人员范围,由各县(市、区)具体组织实施面试,按照事先制定的面试方案和具体的实施办法,以分学科说课或讲课的形式进行。考生实行代码制,考官从面试库临场随机抽取,整个面试工作有纪检监察人员全程参与监督。

  通过面试的人员,按总成绩从高到低确定拟聘人员并造册报送省特岗办核准后,再由各县(市、区)参照录用公务员体检标准组织拟聘人员进行体检。体检合格的人员,与当地教育局签订《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教师聘用合同书》后安排上岗,同时履行调档、转户口等聘用手续。

  (二)加强特岗教师岗前培训

  招聘的特岗教师有师范类毕业生,也有非师范类毕业生。但即使是师范类毕业生教育教学实践的积累也并不充分。为了让这些年轻人转变角色,适应农村学校环境,尽快胜任特设教师岗位,云南省切实加强了岗前培训,并取得明显成效。

  首先,云南省特岗办强化了网站建设。在省级招聘网站挂载“特岗计划”有关的文件资料,还开通工作用电子邮箱和交流用博客,省级招聘网站的月点击率由去年的约20万人次,增加到今年的40万人次,工作电子邮箱的收发件数由去年的约200封增加到今年的约600封,扩大了政策咨询和培训的覆盖面。

  各州(市)在组织面试期间,就对“特岗计划”有关政策进行讲解宣传,并对州情市情进行全方位的展示。事实上就是对特岗教师进行了政策性、思想性的培训。

  与此同时,各县(市、区)都对招聘的特岗教师进行为期7天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县情、教情和教学技能、新课程、新教法。培训方式是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每人结对1名特岗教师,实行导师式“一对一”的指导。从正式上讲台前,就抓好教学素养关、技能关。培训过程实行全开放、互动式的听课、评课。还明确规定,培训听课不得少于4节并填写《信息反馈卡》,受训教师之间还要广泛地交流各自的收获和自己的思考。培训期间还举行“骨干教师引路课 ”、“学科带头人示范课”、“教研组研讨课”、“期末复习引路课”等活动,锻炼课堂教学艺术,促进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通过实施岗前培训,特岗教师都很快进入了角色。这批肩负着国家和人民特殊责任和使命的年轻人有了一个闪亮的开端。即使是在深山僻野,即使是在语言不通的民族山寨,他们的工作做到了让学校满意,让家长和社会的肯定。特岗教师在不断的磨砺中也寻找到了体现自身价值的所在,“我们年轻,我们不怕吃苦。”“看到学生期待的眼神,我知道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了一份良心事业……”这些都是特岗教师发自肺腑的心声。

  老教师对特岗教师的传、帮、带在各地各校都形成了风气,年轻的特岗教师也虚心学习,使得特岗教师迅速成长起来。任教于昭通市彝良二中的特岗教师叶娟,半学期后就参加了全县“十佳讲课能手”比赛就获得了第八名。昭通镇雄县林口乡风岩学校的文琴,将一个因为长期没有合格教师教学的班级带进了全县前列。彝良县柳溪中学的李泽勇也通过艰辛努力,在学期考核中与另两名特岗教师进入了学校先进的行列。昆明石林彝族自治县10名特岗教师被确定为学校教学骨干。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的19名特岗教师在职称评定中,有3名被定为中学二级教师,有16名定为中学三级教师。“特岗教师,真让人另眼相看。”许多老教师都这样评价。

  今年教师节期间,云南省特意邀请了10名优秀特岗教师代表参加了教师节庆祝暨表彰大会,受到省委书记、省长和其他领导的亲切接见,其中一名特岗教师还作了大会发言,得到了省委书记的肯定和赞扬,极大地鼓舞了特岗教师群体。

  二、落实各项待遇是稳定特岗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

  云南省“特岗计划”设岗学校都地处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和山区,如何留住招聘来的特岗教师,成为实现“特岗计划”可持续实施的关键。云南省在特岗教师工资、住房落实等方面采取的许多措施。

  生活上倾注无微不至的关心。特岗教师大多来自外地。云南省各级党政部门同志深入农村学校都要看望特岗教师,了解特岗教师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情况。学校领导更是做到对特岗教师在生活上多一份关注、多一份关心。据了解,根据各地经济水平、财政状况的不同,全省有四分之一的特岗教师解决了单人宿舍,四分之三解决了集体宿舍。在昭通市,当地教师住房都是十分紧张,大多数教师都是在外自行租住房屋。特岗教师到位以后,教育部门或是学校就主动为特岗教师租住房屋。在沧源县的班老乡,乡政府却是动员乡干部和学校教职工,把最好的房子让出来给特岗教师住。也是在沧源的一所中学,由于宿舍和伙房紧缺,特岗教师遇到了困难,得知消息后,县教育局立即出面协调,很快解决了5名特岗教师的生活不便。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各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就都是为特岗教师营造一个安居乐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工资待遇上竭尽全力一视同仁。云南省要求设特岗教师的县(市、区)执行与所在县教师同样的工资标准,同时享受当地在职在编教师的津贴补贴、保险、福利等待遇。全省各级财政克服重重困难,在2006年度拿出了6100余万元,用于发放特岗教师工资待遇中中央财政补助的不足部分。比如沧源县,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然补贴每人每年5000多元,用于兑现中央财政补助经费的不足部分和保险、福利等待遇,每人年工资20442.32元,月人均工资1703.53元,19名特岗教师全部解决了周转住房;玉溪市元江彝族傣族哈尼族自治县,2006年特岗教师人均月发工资2228元,人均年工资(含奖金)31986元。“我们和其他方式招聘来的教师待遇上没什么两样!”在云南许多设立特岗教师的地方都能听到老师们这样说。由于工资待遇等稳定,特岗教师没有了后顾之忧。当人们寻问到3年之后还愿不愿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回答总是十分肯定的。

  政治上培养促进年轻教师迅速成长。特岗教师队伍是一批年轻的生力军,为了使这支队伍更快速的成长,云南各地都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帮助特岗教师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如石林县紫玉小学12名特岗教师,在党组织的关心帮助下,现已有4人入党,其余8人都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中4人已成为预备党员。沧源县的19名特岗教师,现已有12人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有8人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中1人成为预备党员。

  三、出台配套政策,加强特岗教师跟踪管理和服务

  根据中央四部委文件,云南省出台了“特岗计划”实施意见。2006年实施“特岗计划”以来,云南省教育厅与财政、人事、编办等密切协作,出台了《关于贯彻执行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有关通知的实施意见》和《关于2007年度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实施意见》,制定并实施了一些具有云南特色的具体措施:

  一是有条件的“特岗计划”设岗州(市),在2007年实施计划时可选择一些办学条件较好的县城以上学校,对其新录用的教师先安排进“特岗计划”,去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3年服务期满后回原聘用的学校执教。

  二是各有关“特岗计划”设岗州(市),在城市、县镇学校教师岗位空缺补充人员时,可优先聘用3年聘期届满的特岗教师。

  三是将特岗教师的招聘工作与清退代课教师的工作相结合。设岗县(市、区)还有代课教师的,原则上进一名特岗教师,退一名代课教师。

  签订责任书,对“特岗计划”实施目标责任管理。2006年,在云南省特岗教师招聘工作总结会上,与会人员商定了省的“特岗计划”实施和特岗教师跟踪管理和服务工作,并由省特岗办与州市特岗办签订责任书。其主要规定有:一是成立由州市政府分管领导任负责人, 教育、人事、编制、财政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实施“特岗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将特岗教师纳入所在学校在职在编教师统一管理,包括编制、工资、进人计划、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等项管理;二是州市“特岗计划”办公室工作职责要明确,落实专人负责“特岗计划”实施和特岗教师招聘的具体工作,要求招聘工作档案完整,材料报送及时;三是特岗教师招聘程序规范,手续完备,招聘符合上级的“初中为主、本科为主”的要求,招聘的应届本科生比例大于50%并逐年提高。四是建立健全特岗教师任期考核制度,对聘期届满、考核合格、自愿留在本地学校任教的,纳入国家正式在编职工管理,办齐聘用手续。

  启动特岗教师网络培训工程。今年7月中旬,云南省通过互联网视频会议系统举办了特岗教师网络说课教研活动,将网络培训纳入了常态的服务和管理中。据统计,全省共有50余个县(市、区)的5000余名教师(其中特岗教师有3000余人),分别在130个视频会场(其中30个为互动视频)参加了此次网络说课教研活动。活动采取各州(市)、县(市、区)推荐优秀特岗教师通过网络视频系统说课、专家在线点评、特岗教师研讨学习、互动交流的办法进行。昆明、昭通、曲靖市和红河州各选派了2名特岗教师分别参加语文、数学科目的说课。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云南省两年实施“特岗计划”的情况看,愿意应聘且最终决定在农村初中、小学任教的本科毕业生较少,本科生招聘比例提高困难,而且上岗后队伍难以稳定。尽管今年采取了更加得力的措施,报考农村学校特设教师岗位的本科生增加数比专科生仍然少得多;有的地区特别是有突出困难的“两基”攻坚县,报名的毕业生比岗位需求数少,本科生比例更低。今年的本科生招聘比例比去年增加了35个百分点,达到了60%,基本达到教育部“本科为主”要求的原因,是允许县城以上的学校,对其新录用的教师先安排进“特岗计划”。

  2、对于师范教育类专科生,由于以招聘应届生为主,招聘比例较小,设岗地区不能以非“特岗计划”渠道招聘教师,不少地区反映积压的未就业师范类专科生逐年增多。

  3、有的州市、县(市、区)教育部门和学校还反映,招聘的本科生中,相当一部分是非师范教育类本科毕业,教学效果差于师范教育类专科生;农村小学教师的实际缺口比初中教师缺口大,艰苦地区的小学很少有本科生报考,按照“本科为主”的要求,不能招专科生,满足不了实际需要。

  4、网上报名,方便了考生,尤其是外地考生,但因网络的开放性,所有人都能上网免费报名,出现了重复操作、恶意输入虚假信息、报名后未参加考试的现象严重,报名信息难以整理,缺考人员过多但又安排了考场,造成资源的较大浪费。在今年的特岗教师招聘总结汇报会上,与会的州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同志反映,免费报名是造成缺考人数过多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适当收取报名费,可促使考生在报名时更加慎重,可部分解决缺考多、报名任意性大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中央继续给予政策倾斜,放宽招聘大专生以应届为主的限制;农村学校初中、小学的本科生招聘比例提高困难,请求适当放宽本科生招聘比例要求;网上报名只用来了解应聘人员的大致数量,以现场报名为准,适当收取报名费(报名费可在领取准考证参加考试时退还本人)。

  1、总体思路不错,题目有特色,语言也比较生动。

  2、问题和建议最好不写。

  3、加一些特岗教师招聘、培训、上课等图片,让整个报告看起来更生动和更直观。

  4、采用了第三人称写这个报告,不符合要求,用第一人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