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当你走进哀牢山腹地的苦聪山寨,你就会发现各家的大门上张贴着醒目的对联,无一不是颂扬党的好政策给他们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人印象最深的,也是好多人家相同的那幅对联:“共产党恩重哀牢山;温总理情暖苦聪人。”,这平直朴素的语言,是广大苦聪群众发自肺腑的心声。在苦聪人中,上至80岁的老人,下至几岁的娃娃,都知道是温总理的关心,给他们带来了幸福的今天,好多苦聪人从哀牢山腹地的深山老林里搬迁平坦的坝区,交通、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观。当你跨进苦聪人家的大门,更让你惊喜的是:崭新的住房,宽敞的院落,室内彩电、衣柜、缝纫机、花被窝……。有的人家还买了拖拉机、摩托车。村头,鸡鸭成群,牛羊满圈,好一派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繁荣景象。昔日愁眉苦脸的苦聪人,今天脸上挂满了感激和幸福的喜悦。有了今天的好日子,学生读书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也许,你会问:苦聪人的衣食住行为何会有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2005年11月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总理在对《国内动态清样》第3336期“云南镇沅苦聪人生活依然贫困”一文作出:“要贯彻对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采取切实有力措施使苦聪人早日摆脱贫困”的重要批示。为贯彻落实温总理的批示精神,国家三部委及云南省民委、扶贫办、教育厅等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镇沅苦聪人聚居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调研,进一步掌握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县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为镇沅苦聪人脱贫致富绘制了一幅壮观的蓝图,并且逐步开始实施。被人们誉为:春风吹进哀牢山,苦聪人民笑开颜。一时间,中央、地方,国有大企业一双双温暖的手伸向哀牢山,一颗颗火热的心拥抱苦聪人。北京、上海、昆明等地无私援助为苦聪人走出深山铺平了道路,县内,副科级实职以上的领导干部结对帮扶使苦聪人衣食住行有了质的飞跃。短短的两年,苦聪人的生活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
镇沅的苦聪人自称“锅锉”,他称“苦聪人”。苦聪人属古代氐羌族群,源于唐朝时期南诏乌蛮部落中的“锅锉蛮”,后沿哀牢山西侧和无量山东侧南下迁徒至镇沅等地,是镇沅境内土著民族之一,语言系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属拉祜族拉祜西支系,1987年8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苦聪人归属为拉祜族称谓。解放后苦聪人直接从原始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里苦聪人的生活贫困,观念落后,连孩子读书都成了一个难题。目前,全县共有苦聪人15263人,约占全国苦聪人总数的50%左右,主要集中分布在哀牢山中部的者东、和平、九甲3个乡(镇)28个村委会344个村民小组。苦聪人社会发育程度低,生产生活条件较为落后,当然教育越发显得落后。这是不争的事实。
到2006年底,镇沅苦聪人聚居区者东、和平、九甲3个乡(镇)有中、小学36 所,其中初级中学4所,小学32所,专任教师423人;在校中、小学生4922人,其中有苦聪人1704人;适龄儿童3591人,在校小学生360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7%;有适龄少年1275人,在校初中生1320人,适龄少年入学率96.6%。苦聪人平均受教育年限仅有3.6年。众所周知,拉祜族在少数民族中受教育年限是比较低的,苦聪人则更低。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离不开教育,面对这样的现实,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把苦聪人的“两基”教育的巩固工作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从此着手苦聪人“两基”教育工作的巩固与提高。借温总理批示的东风,拉开了苦聪人居住区“两基”攻坚的序幕。
自1993年以来,全县的“两基”工作按省、市规划部署实施,全县上下认真抓落实,于1996年实现了“普六”验收,1998年实现了“扫盲”验收,2000年顺利通过了省人民政府的“普九”验收,并报国家教育部审批,镇沅为全国第7批实现“两基”验收县之一。但是,由于历史的,现实的诸多因素,全县的“两基”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特别是苦聪人聚居区的“两基”工作困难尤为突出。“两基”验收后,根据中央、省、市 “两基”工作部署和相关指示精神,当地党委、政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制定了“两基”巩固提高的具体措施,抓重点、攻难点,抓住国家、省、市一系列优惠政策,举全县之力,认真抓好“两基”攻坚工作,使苦聪群众真正认识到提高教育是民族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巩固“两基”教育,提高苦聪人群体的文化素质,采取软件硬件一齐上,四面八方总动员的大格局。
重视软件建设。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班子领导,对全县“两基”巩固提高工作进行专题调研。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目标管理考核,都把“两基”巩固提高列为重要内容,“两基”工作实行了“双线”目标考核,做到了层层有人抓,项项有落实。加大对《义务教育法》、《教育法》和《扫盲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每年秋季开学前一周定为教育法规宣传周,组织干部、职工深入村社宣传教育的法律法规,动员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动员辍学学生返校。同时,借助街天用宣传车在街头进行宣传,运用电视、广播、报纸和专栏等形式进行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教育,苦聪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控制中小学生流失,是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的硬性指标。一是全县动员,县、乡、村三级干部进村入户动员辍学学生返校;二是教育系统内部实行分片包干,严格奖惩。者东镇各学校采取教育对口挂勾帮扶,把学生分配给老师进行帮扶,帮扶教师每月召开一次帮扶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生活纪律情况。若有学生辍学,班主任和帮扶教师及时抽出时间,到学生家里了解情况,动员学生返校,在雨季天,由于降水多引发山洪爆发,学校教师不顾自身安全按时接送学生上学。2007年者东镇小学辍学率控制在0.8%,中学辍学率控制在1.3%;三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扶贫力度,巩固提高“普九”成果,针对部分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现状,县、乡(镇)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千方百计想办法进行解决,保证困难家庭子女能顺利完成义务教育。
加大硬件设施建设。2000年以来,对苦聪人3个乡(镇)中的36所中小学校进行了新建和改扩建,总投资956.745万元。新建、改扩建总面积13723平方米。36所中、小学校舍面积中框架砖混结构增加到26890平方米,砖木结构增加到30492平方米,土木结构减少到4849平方米。框架、砖混结构分别比2000年提高了117.6、9.5个百分点,土木结构降低了60.4个百分点。实现了实验教学普及工作,现有多媒体教室4间,远程教育卫星接收点32个,光盘播放点16个,苦聪山寨的孩子不出寨就可以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者东镇木厂小学处于最边远的苦聪山寨中,教师居住环境非常艰苦,为了让教师在山区能安心的工作,采取县、乡、村筹措一点,教师集资一点的办法,共筹集20万元资金建砖混结构教师宿舍14间;和平乡中学、镇沅三中用借资办法相继建教师宿舍楼62套5570平方米,极大的改善了教师住房条件。在校舍建设改造过程中重视学生食堂及学生洗澡室等配套设施建设,全部村完小有师生洗澡室,3个乡(镇)学校全部开办学生食堂。
2004年秋季以来,开始实施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苦聪人聚居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绝大部分学生都享受到了这一阳光政策。对者东、九甲、和平3个乡(镇)免费教科书的发放做到了最大的倾斜。初中生共分配免费教科书941套,享受率达62.9%,小学生共分配免费教科书1856套,享受率为50.3%。2006年春季至2007年秋季,进一步贯彻落实温总理对苦聪人的重要批示精神,全县重新调整了中、小学生免费教科书的分配。苦聪人聚居区初中学生共分配免费教科书1044套,享受率达68%,比全县平均享受率51.6%高出16.4个百分点;小学生共分配免费教科书2070套,享受率达58.1%,比全县平均享受率46.2%高出11.9个百分点。
为切实解决好苦聪人子女在“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问题,2004-2006年三年间。苦聪人各项补助共计93.2058万元,其中市级贫困生生活补助费1.56万元,占市级贫困生生活补助费的30.2%;半寄宿制经费40.4万元,占全县半寄宿制经费的26.3%;县级下达贫困生救助资金9.75万元,占全县下达贫困生救助资金的32.5%;国家义务教育助学金1.53万元,占国家义务教育助学金总数的25.5%;上海“1+1”对口帮扶资金1.28占帮扶资金总数的21.3%;免除杂费38.69万元,占全县免杂费资金的11.9%。对苦聪人聚居区“两基”巩固和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很多苦聪人不懂汉语,他们的孩子在学习中十分吃力,为提高苦聪的教育教学质量,当地党委、政府鼓励学校积极开展“双语”教学,通过开展“双语”教学消除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语言障碍,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得到了较好的沟通。“双语”教学的开展,为提高苦聪人聚居区的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者东镇马邓小学教师普永生,2001年接手一师一校的二年级,当时,该校教学质量处于全乡倒数第一,究其原因,最大的问题就是语言障碍,找到问题后他首先从攻破语言难关入手,在课堂上,做学生的“翻译官”,帮助学生理解;在课后,教学生学说汉语,要求学生平时用汉语进行交流。经过一年的努力,学年末,所教班级综合成绩跃居全乡第二。普永生的教学经验,在苦聪人聚居区及时推广运用,使苦聪人聚居区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全县实施苦聪人教育专项扶持政策3年来,回收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流失生167人,初中阶段流失生36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由2004年的95.6%提高到了2006年的99.7%,适龄少年入学率由2004年的92%提高到2006年的96.6%。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小学升初中,除3人(因随父母移居其他县)外均全部升入对应初中就读,同时,实现了苦聪人聚居的自然村均有初中生的目标。2007年苦聪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7%,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 96.6%,初中入学率达到97.6%,高中入学率达到11%。近年来,已有17名苦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央民族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云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全国高等学府,苦聪人中有了自己的大学生、研究生、作家、教授和一大批教育、科技工作者。
今天当你走进苦聪山寨,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教书育人成为老师的最高追求。送孩子读书成为家长最高兴的事。因为他们已经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苦聪人,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吴昊在写给温总理的信中说:“总理,我真的没有办法用文字向您转达他们的喜悦,没有办法用句子表达苦聪人民对您的感激......”苦聪人小学生徐联芬在给温总理的信中说:温爷爷,我生长在这样的国家里,自己虽然是个孤儿,却不感到孤单,看似没有亲人,我却有着许许多多像您一样的胜似亲人的好人……我会加倍地努力学习,用优异成绩报答关心我们苦聪人所有的人们,特别是关心苦聪儿童的您――温爷爷!
温总理情暖苦聪人,让苍茫哀牢山也变得温暖如春......
苦聪人的温暖,是温总理和社会主义大家庭带来的温暖。
苦聪人随着生活的提高,教育也必然会插上腾飞的翅膀!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