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宁夏民族教育步入又好又快发展时期

2007-11-07收藏

  引言:民族教育始终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自治区成立以来,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都把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站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带着责任和深情先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全力推动全区民族教育健康稳定快速向前发展,使自治区的民族教育之花,越开越艳,馨香满园。

  乘着世纪的春风,鼓起希望的桅帆,在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号角声中,古老而广袤的宁夏大地,焕发出蓬勃生机。从自治区成立以来,宁夏的民族教育事业经历了风雨兼程的近50个春秋,无论历史风云如何变幻,宁夏民族教育的航船总是百折不挠,奋勇向前。建国初期,当时的宁夏仅有10所中学、600所小学,在校学生总共4万多人,回族学生更是廖廖无几。1958年,随着自治区的成立,宁夏教育迎来了第一个春天。在中央的关怀和兄弟省区的大力支援下,宁夏兴办了自己的高等院校,基础教育也有了长足发展。一批批寄宿制回民中小学校相继建设起来,使千千万万个回族孩子终于圆了求学梦。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照耀下,自治区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大力扶持和发展民族教育的优惠政策和政策措施,犹如春风化雨,催开了桃李满园。在这块土地上,回族孩子无论是求学还是升入高一级学校,都会受到一系列的照顾:发放助学金、减免学杂费、降低分数段录取、逐年增加录取比例等。政府千方百计增加投入,通过一系列教育重点工程的实施,彻底结束了山乡学校“黑屋子、土台子、里面坐着泥孩子”的历史,如今无论在川区还是山区,学校都普遍成为当地最好最漂亮的建筑,使宁夏基础教育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认识到,民族教育在整个宁夏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是宁夏教育事业发展必须重点坚持的重要领域。发展民族教育,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培养适应我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是实现我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根本出路,是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程。多年来,党的民族教育政策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全区民族教育与全区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进入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为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南部山区的脱贫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

  截至目前,全区有独立设置挂牌的民族学校224所,其中回民小学174所,回民中学48所,民族高校1所,少数民族预科学院1所,全区已基本形成从学前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较为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学校回族在校生49.2万人,占全区在校生总数的36.75%,比2001年提高了3.08个百分点,高于全区回族人口的自然比例。其中,回族小学生占全区小学生总数的43.45%,初中学生占32.63%,普通高中生占24.21%,普通本专科生占26.49%。2006年,全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回族考生的录取比例达到32.1%,已基本和回族人口的自然比例同步。

  宁夏民族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千千万万个回放孩子特别农村回族孩子有书可读,从此改变了命运,成为建设家乡、改变农村面貌的生力军。

  回族人口教育普及程度空前提高,全区民族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的原因,长期以来宁夏回族聚居区特别是南部山区回族的教育普及程度一直较低,20世纪80年代初,即“两基”攻坚之前,全区回族适龄儿童入学率仅为79.6%,低于全区平均水平11.8个百分点,回族女童的入学率仅为61.2%。为此,解决回族的教育普及程度问题就成为提高全区少数民族人口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多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将“两基”攻坚作为振兴民族教育的“重中之重”,把加快发展民族教育作为全区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先后颁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义务教育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教育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快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重要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两基”的重要战略地位,提出了“两基”规划目标和政策措施,建立了“两基”目标责任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关心、支持“两基”工作,形成了举全区之力,攻“两基"之坚的工作局面。1998年,自治区首先在北部川区县(市、区)实现了“两基”目标,2002年,在宁南山区实现了“普初”目标并转入“两基”攻坚,2006年9月全区以县为单位提前一年全面实现“两基”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实现了民族教育的历史性跨越。

  针对回族女童入学率低的问题,自治区通过优化女童教育的社会、家庭、学校环境,举办女子班、女子学校,允许女童带弟妹上学,培养回族女校长、女教师,减免女童上学费用以及责任制等措施提高女童入学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全区回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已基本达到全区的平均水平,比2O世纪8O年代初增长了18.4个百分点。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历时多年的“两基”攻坚,极大地提高了全区600万回汉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在民族贫困地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推动西部大开发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更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百年梦想、十年攻坚;千秋大业、万民福祉”,山还是那样的山,地还是那样的地,大自然没有多大的改变,改变的只是人,是变得越来越自信的人。而这一切,都源于自治区全力推动的“两基”攻坚大业,它让所有的适龄儿童都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接受良好的教育;它让农家子弟都能掌握起码的文化知识,也让农民子弟拥有了外出打工挣钱的技能。

  不断增加民族教育投入,建立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保障机制。近年来,自治区在资金和项目安排上均对民族教育的发展予以重点倾斜,并广泛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开展资助贫困生的工作。为了切实解决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地区学生的就学问题,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自治区党委、政府从2005年春季开学起,对南部山区和移民吊庄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生全部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其中,国家安排资金4660万元,自治区财政安排资金9340万元,将国家规定的“两免一补”范围由国家扶贫重点开发县扩大到了移民吊庄地区和川区市、县的山区学校以及城市的部分贫困家庭,将补助对象由国家规定范围内的贫困学生扩大到了覆盖范围内的农村学生,享受“两免一补”的学生占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55.77%。2006年,又在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了全部免收杂费政策。除免学杂费、为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外,还为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一套教辅材料,将国家实施的“两免一补”政策扩大到“三免一补”。与此同时,银川市还将这一制度扩大到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中小学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中央、自治区共投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资金近3.3亿元,使我区98万多中小学生受益,53.7万贫困家庭学生享受到了国家免费提供的教科书和教辅资料,使宁夏成为全国第一个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公办学校学生杂费的省份,开辟了自治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新纪元。同时,自治区安排专项经费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实行定额补助,建立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了全区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使全区民族教育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民族教育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办学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了进一步改善民族学校的办学条件,自治区先后实施了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的“一无两有六配套工程”、“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百所回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吊庄点学校建设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I期、II期)、“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银川一中迁建工程”、“宁夏六盘山高中建设工程”、“宁夏育才学校建设工程”以及“世界银行贫困II项目、贫困IV项目”等教育重点工程,累计投入10多亿元,新建扩建中小学校254万平方米,改造危房72万平方米,使全区中小学学校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座座具有现代气息的崭新校舍拔地而起,农村中小学校舍成为当地农村最好的建筑,一批批花园式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成为城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推动全区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为整体带动民族教育质量提高,自治区重点实施了“百所回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以下简称“百标工程”),集中精力,建设百所民族教育窗口学校,发挥骨干示范作用,带动民族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目前工程投资已达2.6亿元,已进入“百标工程”项目学校87所,建成“百标工程”项目学校51所。这些学校的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师资建设、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在推动全区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发挥了骨干示范作用,成为宁夏民族教育新的亮点。同时,自治区为适应高中阶段教育发展需求,在推进“两基”攻坚的进程中,重点支持民族高中教育的发展,努力扩大民族优质高中资源,开展了优质高中的评估工作和中等职业教育的规划建设工作,着力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程度,重点建设了一批优质高中和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中职学校。同时,迁建了银川一中(宁夏回民高级中学),逐年扩大银川一中民族高中班的招生规模,满足回族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银川一中民族班作为宁夏民族教育的窗口,成立20载已为宁南山区培养了2000多名少数民族学生,他们绝大多数考上了高校,很多人毕业后回到家长,在当地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全区回族高中阶段在校生为4.2万人,比2001年增加1.9万人,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

  自治区党委、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借鉴国家在内地举办“西藏班”、“新疆班”的经验,在银川市创办了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面向南部山区以及移民吊庄地区择优招收初中毕业生,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六盘山高级中学的举办,有力拉动了民族高中的发展,推动了南部山区教育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及广大回汉群众的欢迎,被群众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2005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再在银川市创办3所民族寄宿制中学(其中一所为寄宿制职业中学),建设规模为1万人,仍然面向山区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宁夏育才中学,学校一期建设工程已经完成,2006年新学年已实现了招收新生1000人的目标,今年预计招收高中生2000人、职业高中生1000人。届时,将有越来越多的宁南山区回族学生,有机会和都市里的孩子一样接受到优质教育,他们中的一大批人成才后返回家乡,又成为带领家乡父老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

  教师队伍素质不断得到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教师是提高民族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近年来,宁夏先后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教师培养培训的计划和工程,大规模、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展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教育,使教师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一是不断加大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力度,着力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经过不懈努力,宁夏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不断提高,截止目前,全区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提高到98.86%、初中教师提高到98.01%、高中教师提高到92.31%,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小学、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位居西部第一,初中位居西部第三。普通高校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23.3%,初步形成了有利于建立教师终身学习的体系和制度。针对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大力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历年来共培训教师9.7万人次。二是不断改善教师的学科结构,严格核定教师编制,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深化教师队伍人事制度改革,推行教师资格制度和聘任制度,努力构建“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激发教师队伍活力。三是先后实施了“园丁工程”、“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训计划”,加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培训,已培养自治区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1100多名、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近3000名,初步形成了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队伍。四是针对民族教育的师资建设需要,采取特殊倾斜政策加强对回族教师的培养,提高回族教师的比例,回族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4.7%。采取在师范学校举办回族女教师师范班,资助回族女师范生等措施,回族女教师占回族教师的比例达到了3 8.35%。五是加大对南部山区教师支教力度,补充南部山区急需的学科教师,在南部山区实施了“百名优秀教师支教工程”、“自治区党政机关(单位)对口支教工程”、“闽宁百名教师支教工程”、“应届大学毕业生支教工程”、“研究生支教团”、“大学毕业生西部行”等支教工程,先后选派8967人次到南部山区乡村学校任教。建立了城镇学校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服务的制度,城镇教师通过支教,把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管理经验、教学方法带到农村,有效改善了南部山区的师资状况,提高了回族聚居地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民族教育质量的提高。支教队员说,用一年的时间,做一辈子难忘的事,值!农村的干部群众说,城镇教师对口支教,为农村教育工作留下了一支不走的队伍。

  民族职业教育从无到有,正在显现出活力。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党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与措施,为宁夏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自治区区抢抓机遇,顺势而上,职业教育这条“短腿”近几年不断加长,已真正成为我区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发展民族教育,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在推进民族教育发展过程中,自治区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提高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调整教育结构,积极发展各类职业教育,基本建立了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以及各类培训机构在内的职业教育体系,目前全区回族聚居地区有中等专业学校5所,职教中心1所,职业中学7所。特别是近年来,自治区将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连续实现职业教育扩招。为了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2005年全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将“十五”时期确定的每年250万元的职业教育专项补助经费增加到每年2000万元。根据国家关于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部署,自治区重点在每个市有计划地建设一所中等职业教育中心,校均规模达到1200人以上,并向有条件的县(区)辐射,实行集团化办学,通过校企结合、产教结合、工学结合、东西结合、培养与培训结合、公办与民办结合等形式,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并开展劳务输出培训,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过去的5年,是宁夏职业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全区中等职业教育连续5年增长超过两位数,从2001年到2006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由1.9万人增长到3.5万人,增长了68。4%,增幅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继续做好与东部地区联合招生、合作办学,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使更多的学生能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技能,扩大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有力促进了中职招生和就业工作,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07年4月9日在银川举行的宁鲁中等职业教育合作办学招生就业洽谈会签约规模达17000人。

  民族高等教育长足发展,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在大力发展民族高等教育方面,自治区采取的特殊倾斜政策主要是:在高校和中专招生中,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了降低分数段录取;举办高校民族预科部,专门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对回族聚居的南部山区采取定向招生、切块到县等办法,扩大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招生比例。为了加快民族高等教育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在高校招生中,对川区回族学生照顾2 0分录取,山区考生照顾3 0分录取。为了保证回族学生的录取比例,从1995年起,回族考生高考录取率每年递增1个百分点,截至目前,全区回族考生的录取比例已从10年前的18%提高到了32.1%以上,提高了14.1个百分点。组织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对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实施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加强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办学层次。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宁夏大学民族预科部扩建为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成为全国三个民族教育预科基地之一。教育部批准西北第二民族学院筹建北方民族大学,固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宁夏师范学院。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宁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吴忠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加快推进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宁夏医学院、宁夏师范学院新校区建设。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在此期间,宁夏高等学校实现了博士学位教育零的突破,硕士教育和本科教育实现了大的跨越,总规模达到了6.7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6年达到20.56%,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跨入了大众化阶段,民族高等教育实现了与全区高等教育同步协调并适度超前发展。

  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全面完成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近年来,宁夏以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龙头,以提高现代信息技术普及水平为重点,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和整合为核心,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为重点,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途径,先后实施了教育信息化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推动教育信息化步入快车道,实现了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十五”期间,全区已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信息技术教育网络。2006年,宁夏如期实现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覆盖面达到100%,提前一年完成国家计划。目前,全区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率已达到70.05 %,80%的中小学教师接受了信息技术培训。已建成中小学校校园网101个、局域网444个,计算机教室1412个,多媒体教室(厅)1169个,计算机总数达到58340台,生机比由2000年的52:1提高到19:1,高于全国水平,在西部12个省区中位居第一。为加快推进农村地区特别是回族聚集的南部山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组织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农村中小学建设3568个教学光盘播放点、2155个卫星教学收视点、279个农村初中计算机教室,这为农村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农村学校共享了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帮助农村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推动了农村教育和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如今,覆盖全区城乡的远代远程教育,使全区特别山区基础教育长上了“千里眼”,架起了山里孩子成长成才的立交桥,并形成了走向全国的宁夏模式。那此大山深处的回族孩子,可以足出户就能够与大城市里的孩子一样得到名师的指点,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彻底改变了过去多年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使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和提高。

   “功德缘盛世,教育气象新”。580万回汉人民明白,宁夏民族教育能取得今天这样的辉煌成就,归功于党的民族政策的照耀,这些成绩的取得,倾注了几代人的心血、汗水和青春,融会了几代人的奋斗、追求和理想。这成就像一座丰碑,矗立在宁夏6万多平方公里的大地上!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