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州教育局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于1983年,是共和国最年轻的自治州,也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全州辖六县二市,总面积 2.4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87万。全州现有中小学1182所,在校学生534045人,在职专任教师27330人。
2004年,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实施,恩施州作为湖北唯一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地区,被列入“两基”攻坚范围。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不断巩固“两基”成果。到2007年接受国家督导检查时,“两基”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部分指标还高于国家标准,向国家交出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一、以实施“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为契机,着力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
前几年,教师老龄化问题、学科结构失衡问题,让农村教育发展举步维艰。自2004年起, 省教育厅实施“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每年选派一批优秀应届本科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乡镇学校任教三年。抓住这一机遇,我们大量引进资教人才,加强了农村学校人才储备,全州各学段2006年学历达标率:小学97.88%,初中93.61%,高中72.19%,一定程度缓解了学科结构失衡的状况。
1.出台优惠政策引进人才。我州规定,在事业单位招录工作人员时,“资教生”参加招录考试时,笔试成绩加5分;利川市还规定,笔试入围以后,面试成绩再加5分。自2004年开始,全州共“引进” 2086名资教生。仅2006年,全州5个“普九”攻坚县(市)共接收资教生1028名,被分配在了5县市77个乡镇的109所初中、72所小学和17所高中任教,校均接收5人。他们中有200人分配在英语教学岗位,有65人安排在计算机教学岗位。
2.创造良好环境促进人才成长。对于资教生的到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如获至宝,尽量为资教生提供较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各级领导每到学校,都要过问资教生的情况,与资教生见面交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巴东县教育局做到了“三个一”:即出台了一个资教生服务管理规定;各学校各学科指定一名老教师对他们进行“传、帮、带”;在巴东县教育信息网上开辟一个专栏,作为资教生学习交流的园地。恩施市教育局注重人性化服务,每年中秋节,市教育局都要为每个资教生送去一份月饼,让远在他乡的资教生感受到亲情般的温暖。在每届资教生到来之时,各县(市)都召开隆重的欢迎大会,四大家主要领导都亲自出席会议。
3.充分开发资源用好人才。农村学校绝大部分教师无法走出“山门”参加培训。各县教育局和学校充分发挥资教生的作用,让资教生在校本培训中成了主角,形成了一种优势互补。巴东县实施中小学教师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利用资教生对教师组织校本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泗井水中学还经常采取校本培训的方式组织资教生进行讲课、听课、评课活动,既帮助特岗生积累了教学经验,又促进了老教师的知识更新。
实施“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四年来,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是促进了农村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巴东县有一个名叫泗井水的地方。这里一脚踏四县,到县城一趟,足有230公里路,交通极为闭塞,俗称“孤岛”。正因为这个地方偏僻,很难留住人才,近几年就有17名教师调出山外,从没来过一个科班出身的本科毕业生。2004年县教育局分配21名资教生到这所学校。从此,校园里有了歌声,有了舞姿,学生习惯了说普通话,具有6级英语水平的资教生肩负起了学校英语教学的重担,学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二是促进了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资教生为山区农村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成为一些学科的骨干。尤其是在英语、现代信息技术、音乐等教学中,他们理所当然地成了学校的“权威”。资教生刘云龙毕业于江汉大学电子专业,在巴东县官渡口中学担任信息技术课教师,他第一次把学生们带进多媒体上课,自己制作课件,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而在此前,这些学生还不知道什么是互联网,制作课件对绝大部分老师来说也是新名词。在他的指导和带动下,学生们学会了网上查找资料,有的还会制作网页,做动画;老师也一改传统教学模式,学会使用多媒体给孩子们上课。
三是促进了农村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凡是资教生较多的农村学校,文艺活动格外活跃。通过活动的开展不仅传递了都市的文明,同时也感染了学校师生,感染了学生家长,得到了社会的好评。宣恩县桐子营中学的几位资教生组织学生成立了“合唱团”、“文学社”、“篮球队”、“书画社”、“英语组”、“舞蹈队”等十多个社团组织,将一所偏僻、沉静的学校“炒”得红红火火。巴东县泗井水中学资教生自编自导的国庆文艺晚会上了县电视台。
四是促进了资教生的成长。2004年至今,全州有1名资教生当选为市级人大代表,1名资教生被推选为县政协委员,2名资教生被省教育厅公派到新加坡读研,101名资教生被省、州、市表彰,71名资教生走上了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岗位。杨青是一个城市女孩,2004年大学毕业后,不顾家人的反对,到恩施市三岔初中资教。许多人担心这个城市姑娘会吃不了苦,在乡下呆不长。但杨青坚持干到今天。今年7月,她被省教育厅评为“优秀资教生”;9月,走进了中央电视台教师节特别节目现场,感人的事迹打动了全国观众。
二、以实施“三改一建”工程为重点,着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
恩施州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曾一度“吃水贵如油”,排队上厕所,生活污水无法处理,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从2004年起,州委、州政府连年将解决中小学饮水难、如厕难问题,完成150所中小学沼气综合利用工程建设,作为向全州人民郑重承诺要办好的实事,成立了项目工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着力实施“三改一建”工程,改变了学校的整体面貌,给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校园”环境。
(一)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高度,大力推进 “三改一建”工程
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饮水工程中,有的学校结合乡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建设实施;有的偏远学校查找优质水源,买水管修建前池和终端蓄水池。改厕主要是解决学校厕所建筑面积太少、坑位严重不足、环卫不达标等问题。沼气池建设与全州实施的“五改三改两提高”生态农业家园模式结合起来,创建“猪―沼―水/茶/果/菜”的绿色生态校园,保证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同时发挥。
2.上下联动,部门协作。教育部门负责工程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工作,加强工程进行中的督促检查;生态能源部门及时在产品、设备方面为工程提供服务,形成“州有中心、县有维修站、乡有服务部、村有服务网点、学校有技术员”的网络服务体系;科技部门加强对沼气工程技术创新和试验示范的支持力度,对沼气工程建设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建设部门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手续办理一路绿灯,不仅减免了相关费用,还强化了对工程质量的监督与管理。
3.克服因难,多方筹资。一是财政安排一块。州财政补助每所沼气池建设学校2万元,奖励完成沼气工程的学校5000元。二是部门帮扶一块。如利川市水利局在2005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建设中列支资金100万元。三是发动社会捐助一块。如鹤峰县走马镇升子村主任刘成坤捐资10万元,改善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四是乡镇、学校自筹一块。自2005年来,共投入3820万元。
4.强化管理,确保质量。所有项目都实行了“七统一”过程管理,即统一规划、统一勘察设计、统一招标、统一组织工程质量监理、统一组织项目审计、统一申请项目资金拨付、统一组织项目竣工验收。州、县市政府督查室和项目领导小组对工程的进展情况开展不定期的专项督查,并实行月报制度。项目资金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使工程资金及时直达项目。
(二)“三改一建”工程彰显魅力,生态校园成了靓丽风景
一是学校办学条件、育人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饮水工程改变了取用未经任何净化处理的河水、溪水、鱼塘水作生活用水的现状。污水净化处理工程有效治理污染,改善学校卫生状况。利用学生食堂的剩饭剩菜办养猪场,猪粪与生活废水等废弃物作原辅料生产沼气,用于解决食堂辅助燃料问题,同时产生的沼液、沼渣用于校园绿化施肥,可以形成以沼气利用为纽带的绿色资源链条,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创建了绿色生态校园。
二是农村师生生活得到了极大改观。不少学校结束了数十年来靠喝“天河水”、学生排队上厕所、脏乱差臭的历史。学校的条件好了,恩施市白杨坪中学去年开学时住宿生一下子增加了近百人。学生爱上了学校的“三件宝”:太阳能石英钟、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激发了好奇心和学习欲望。建始县官店民族中学每年都喂养100头以上的生猪,每周给所有的学生无偿地供应一顿猪肉;景阳镇粟谷坝小学兴办养猪厂,学生每天三顿的生活费只需2元钱。
三是学校勤工俭学模式得到改进。据测算,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一年大概产生沼气500个立方米,这相当于20个液化气罐。一所学校建设一个30立方米的沼气池,就等于节约了近75个液化气罐。很多学校初步形成了猪-沼-茶、猪-沼-菜、猪-沼-果等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模式,带动了学校的蔬菜、林果、药材、茶叶等产业的发展。恩施市白杨坪乡九根树小学新建了20亩茶园沼气自动喷灌系统,为学校节约劳工80个,按每工30元计算,每年少花2400多元;茶园效益每年6400元。
四是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得到改变。很多学校每周开一节沼气知识课,把建成污水净化处理工程的学校作为科普教育基地,让广大学生了解掌握沼气技术,并宣传到千家万户,促进农村沼气安全知识的普及。学生成了宣传员,学校也成了当地文明新村的样板,成为各村生态家园教育中心和技术推广中心。建始县业州民族小学周边是柏蜡树村和杜家坝村。去年,两个村推动有条件的家庭建沼气池,但老百姓不理解:干吗花那么多钱建个池子?2006年6月,学校建了沼气池。产气的第一天,村民们都跑到学校看个究竟,发现两个池子的沼气就能满足师生做饭、烧水。村民们想法变了,到现在,两个村70%的家庭都建了沼气池。
三、以“空中英语课堂”为平台,着力促进农村小学英语课程开设
多年来小学英语教学在我州一直是最薄弱学科。一没有师资,二没有资源,只有城区小学能勉强开课,约占小学总数85%的农村小学根本无法按照上级要求开课。即使个别农村小学开了课,教师所教和学生所学的英语也是不标准的英语,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并非有益。
2004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将我州列为“农远工程”试点区。到目前为止,共为我州投入了4400多万元的远程教育设备,建立了光盘播放点716个、卫星教学收视点1391个(覆盖了我州所有的农村初中和小学)、计算机网络教室145个,在湖北省率先实现了“校校通”。
特别是“农远工程”中的《空中英语课堂》集资源和课堂教学于一体,让学生直接接受发音纯正的教师教学,听到外籍教师纯正的英语朗读,较好地解决了师资和资源问题,为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构筑了一个全新的教学平台。利用这一平台,自2006年秋季开始,我州所有农村小学从三年级起全部开设了英语课程,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状况明显改善。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强化培训,为顺利开通“空中英语课堂”提供师资。要在全州1520(含600个教学点)所农村小学开设英语课需近2000多名英语教师,前期培训尤为关健。2006年7-9月,全州分县市共培训教师近2000多人,使教师能较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在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视频播放之间,形成合理的教学节奏,让学生在媒体教学环境下,学得轻松。
二是强化指导,充分发挥教研部门的职能作用。我州专题召开了“空中英语课堂”教学研讨会,要求英语教研员进行示范教学,并在各县市发现和培养一批小学骨干英语教师,通过这批教师到乡村小学巡回讲课,使绝大多数小学英语教师掌握了空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要领。还成立了小学英语中心研究组,构建了“以县为主、联片教研、联系互动,重心下移”的教研机制,召开了“远程教育暨小学英语推进会”,组织教学观摩活动,涌现出了一批英语骨干教师。
三是强化互动,力促小学英语教学水平整体提高。我们大力提倡导和实施教师之间、乡村之间、学校之间的互帮互带活动。倡导英语专业教师帮非专业教师、中心小学带完小、完小带初小;组织骨干教师,通过观摩课、听评课等形式,开展英语专业指导和技术操作指导,使原来不懂技术、不认识英语的老教师都能顺利完成“执教”任务。
四是强化督导,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明确规定小学英语教学要达到“五有”:县市实验小学、乡镇中心小学、完全小学必须有专职英语教师,初小有兼职英语教师;学校有培训计划、讲义、记录;有教学计划、教研计划、教研活动;有专兼职技术管理员;有资源应用档案。建立健全了资源下载责任追究制度、设备故障排查维护登记制度、管理教师异动交接技能培训制度、资源应用奖励制度、计算机操作规程、远程教育工作校长职责、技术员岗位职责等各项制度,把英语空中课堂资源应用工作纳入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与教师年度考核、评定职称挂钩。充分利用县市级网站和网络优势,开通专题网站,开辟远教专栏,设立恩施州教育信息网QQ群,开展网上教研活动,为农村小学空中英语课堂提供交流平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