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整体规划 加大投入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寄宿制集中办学

2007-11-09收藏

敦化市教育局

国家两基攻坚办:

  敦化市地处长白山山脉,是一个山区特征明显,吉林省幅员面积最大的县级市,全市占地11957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共有16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一个省级开发区,5个省、州级驻敦大企业。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42所,其中农村中小学102所;有中小学生47124名,其中农村中小学生约20000名;0―6周岁幼儿19585名,其中农村0―6周岁幼儿11647。

    几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载体,以办让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为目标,坚定地走规模、效益、质量内涵发展的道路,集中财力,加大投入,科学合理地进行以寄宿制集中办学为主的农村办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从而推进了敦化市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严密论证,科学规划,为实现农村寄宿制办学打好基础

  实行寄宿制集中办学是一项涉及到规划、建设、乡镇、村屯及千家万户的系统工程,必须进行科学论证。为此,我们抓了三项工作:一是正确定位敦化市的农村经济水平。敦化市是吉林省经济5强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上,并且每年将以10%的比例增加纯收入,一般家庭总收入在1.5万元以上。二是准确评估每生每年的经济负担。住宿实行公寓化管理的学校一年300元/生,非公寓化管理的学校一年160元/生;每月伙食费小学每生110―120元/月,中学每生120―130元/月,以上合计小学每生每年支出约1400元左右,中学每生每年支出约1500元左右,寄宿制集中办学每生一年的总支出等于或略高于原支出,一般家庭均可承受得起。三是准确把握家长渴望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正常心理。村小落后的办学条件,低素质的师资以及生源不足,使村小只能隔年,甚至隔2年招生,课程开不齐,尤其不能接受英语和计算机教育。因此,家长希望孩子能到教学条件好,教师素质高,教育质量高的学校就读。四是西部开发改革,振兴东北老工业政策以及国家、省教育厅的各项政策、项目为我们创设了优良的外部条件。经过上述四个方面的调研论证,我们认为敦化市具备了进行寄宿制集中办学的最基础的条件。

  2004年,我们在充分论证,并在大桥乡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制定了《敦化校园建设长远规划》、《敦化市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方案》和《敦化市农村中小学寄宿制集中办学建设规划》。按照规划,到2010年,全市16个乡镇的小学全部实行寄宿制集中办学,部分乡镇实行九年一贯制办学;到2015年通过调整,全市农村只保留官地中学、官地镇中学、大石头镇中学、黄泥河镇中学、额穆镇中学、贤儒镇中学、大蒲柴河镇中学等7所学校,其它9个乡镇的中学并入以上各校实行片上集中办学或与本乡镇中心小学合并成立九年一贯制学校。按照这一目标,从2004年开始,我们坚持“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加大投入,一步到位”的原则,累计投入1.2亿元,为8个乡镇新建了高标准寄宿制集中办学教学楼13栋计3.2万平方米,维修、改造、扩建教学楼及食堂宿舍11.2万平方米,全市共有8个乡镇小学实行寄宿制集中办学,有4个乡镇实行了九年一贯制集中办学,全市16个乡镇中实行寄宿制办学的乡镇达到了14个。

    二、抢抓机遇,加大投入,积极稳妥推进寄宿制集中办学

  制约寄宿制学校建设瓶劲是资金,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思想,在思想上有三个问题,一个是敢不敢干,第二个是怎么筹集资金,第三个是建设什么标准的寄宿制学校。为此,我们抓了三项工作。

    (一)抢抓机遇,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

  实行寄宿制集中办学,保证投入是关键,为了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我们努力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抢抓机遇,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抢抓延边地区享受西部开发政策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带来的机遇,争取到危房改造项目12项,争取资金1200万元;抢抓国家和省实施农村寄宿制工程的机遇争取到寄宿制办学项目8个,争取资金1065万;抢抓社会捐资助学带来的机遇,争取到捐资项目3个,争取资金486万元。通过抢抓这三个机遇,争取到危改、寄宿制项目23个,争取到资金3201万元,全部用于建设寄宿制教学楼、宿舍、食堂。二是优化项目建设环境用好建设资金。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出台优惠政策。凡涉及到寄宿制工程的每一项收费,都必须经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主管城建的副市长签批后才可收费,未经签批的项目一律不许收费,同时市政府出台减免寄宿制工程配套费文件,明确规定“服务性单位收费按收费标准下限收取费用,降低工程成本,节约有限资金”。优化资金筹措环境,竭力筹措资金。市政府真正做到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全额、及时转移支付给教育局,由教育局统筹使用;各乡镇布局调整后村小校舍置换出的资金全部用于本乡镇寄宿制办学项目,两项总计筹集资金3113万元。优化资金运行环境,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不论是争取到的资金,社会捐助的资金,还是布局调整置换出的建设资金,全部用于寄宿制建设项目。几年来,共有12个乡镇上了寄宿制项目,投入资金1.2亿元,创造了没有挪用一分钱,没有花错一分钱,没有欠帐一分钱的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奇迹。三是强化保证措施,抓好建设质量。第一个保障措施是加强领导,责任落实到人。我们成立了以主管市长为组长,教育及城建、规划、财政、国土、规划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教育局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基建办负责人、相关学校校长及所在乡镇领导为直接责任人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公室,统筹管理和监督基建工作。第二个保障措施是加强管理,落实抓建设质量的责任。在这项工作上我们突出抓了项目招投标,局、校两级专业技术人员及工程监理全天候监督等工作。2004年以来,全市共有基建项目52项,建筑面积82282平方米,没有出现一起工程质量事故,其中沙河沿镇中心校寄宿制教学楼项目,被省教育厅推荐参加全国质量评比。第三个措施是认真监督,落实对工程督查的责任。我们把寄宿制学校建设作为全局性重要工作来抓,并纳入敦化市重点建设项目。为了把每一项建设都成为“放心工程”,建立了学校工程质量建设终身责任追究制,
  建立了教育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基建办负责人定期检查制度,并邀请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到寄宿制学校检查建设工作。

    (二)加大投入,确保一次到位。

  我们按照《规划》要求,结合敦化实际,确定“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加大投入,一步到位,统筹兼顾,体现特色”为建设寄宿制学校的工作思路。一是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我们每年建设寄宿制学校不超过2个,以便集中使用资金。2004年重点建设黄泥河镇中心校寄宿制教学楼3700平方米,官地镇中心校寄宿制教学楼4036平方米,两项投入共计680万元,撤并村小31个,全乡镇分别实现寄宿制集中办学。2005年重点建设青沟子乡中心校寄宿制教学楼3100平方米,官地镇中心校寄宿制宿舍2000平方米,两项投入共计407万元,其中青沟子乡中小学撤并村小8个,实行寄宿制九年一贯制教育。2006年重点建设秋梨沟镇中学教学楼3500平方米,沙河沿镇中心校教学楼2800平方米,两项投入共计494万元,秋梨沟镇中小学合并实行寄宿制九年一贯制教育,沙河沿镇小学实现乡镇寄宿制集中办学,两乡镇共撤并村小28个。2007年重点建设江源镇中心校寄宿制集中办学教学楼2800平方米,官地镇中学宿舍楼1500平方米,官地中学宿舍楼3200平方米,扩建额穆镇中心校寄宿制教学楼1100平方米,四项合计投入840万元,其中江源镇中小学合并实行寄宿制九年一贯制教育,撤并校点9个。二是加大投入,一步到位。“好马更要配好鞍”是我们建设农村中小学教学楼的一贯思路。我们在建设高标准寄宿制教学楼的同时,投入大量资金,按敦化市城乡中小学最高标准完善配套设施,保证每一所实行寄宿制集中办学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达到全市最高水平。2004年我们为黄泥河镇中心校、官地镇中心校新建了塑钢门窗、大理石地面,瓷砖墙裙、地暖供热的寄宿制教学楼,又分别投入大量资金完善配套设施,全面达到了省定标准。2005年我们为敦化最偏僻的青沟子乡新建了既是全乡最漂亮,又是敦化市农村学校最漂亮的寄宿制教学楼,又投入100余万元铺垫操场5000立方土,维修改造可供200人住宿的宿舍,新建可供300人用餐的食堂,修草坪建绿地3000平方米;投入160万元为官地镇中心校新建2000平方米全市最高标准的可供400人住宿的地暖供热的学生宿舍。当山村的农民把孩子送到地暖供热的教室时,家长都高兴地流泪了,他们说:“我们的孩子幸福了,我的孩子住上暖气楼了”。2006年我们为沙河沿镇新建2800平方米教学楼时,又投入100万元为学校配套建设了多媒体报告厅、省内一流标准的实验室、微机室、校校通网络及草坪绿地、彩砖甬道,一跃成为敦化市办学条件最
  好的学校。2004年以来,我们共投入1540万,为全市实行寄宿制办学的学校完善教学设施,美化校园环境,维修改造食堂宿舍。现在全市实行寄宿制办学,九年一贯制办学的12个乡镇,中小学学生宿舍全部是锅炉或集中供暖,室内水冲式厕所、IC卡入室,师生食堂都是全市统一购买的达到星级宾馆标准的餐饮设备,大部分学校的食宿条件已经达到或高于大学生公寓。

    (三)统筹兼顾,力争各具特色

  我们从探索实行寄宿制集中办学之初,就把这项工程作为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作为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保证措施,统筹兼顾,突出特色。一是统筹兼顾,做好五个结合。将寄宿制学校建设与新一轮布局调整结合。从2000年敦化市在大桥乡探索试行第一个全乡小学寄宿制集中办学到今年的8月1日,全市共撤并村小以上学校246所。将寄宿制学校建设与学校标准化建设结合。从2003年开始,我们依据省教育厅颁发的有关规定、意见,开始探索制定并实施《敦化市中小学校舍(园)建设规划》和《敦化市中小学校标准化办学实施标准》,新建的每一所中小学的设置标准全部达到或超过《规划》和《标准》要求,为从2008年开始全面实现标准化办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消除危房、改造薄弱校结合。实行寄宿制办学乡镇的村小校舍85%以上比较破旧,使用年限达到25年以上,安全隐患很多。这些乡镇的中学或中心校大部分是薄弱校。借实行寄宿制办学的机遇,对这些乡镇的中小学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在12个乡镇实行寄宿制或九年一贯制的学校中,有8个乡镇的12所中小学教学楼全部是新建的,其余的也都对校舍进行了扩建和升级改造。现在敦化市城乡学校校舍标准全部在B级以上,真正做到了当年无危房。江南镇中小学、秋梨沟镇中小学、青沟子乡中学等全市农村8个薄弱校,全部变成了先进校。与重点校、示范校建设相结合。在进行寄宿制学校建设时,我们还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弱校变强,强校更强。官地镇中心校、官地中学、黄泥河镇中心校是敦化市农村传统的重点校、名校,其中官地中学还是吉林省重点农村中学。通过对这些学校进行寄宿制建设,黄泥河镇中心校的办学条件已经达到延边地区先进校标准,而官地镇中心校、官地中学的教学楼,尤其是高标准的宿舍大楼与省内任何学校比也不会逊色。与扶助弱势群体相结合。市政府每年财政列30万元对农村住宿生进行补助,对于享受最低保障或其它原因至贫家庭的学生,学校减免一切费用,并每月进行生活补助。截止到今年的9月1日,实行寄宿制集中办学的乡镇,没有一名学生因贫困而辍学,全乡镇中小学生流失率低于全市平均值,尤为可喜的是青沟子乡成为敦化市有史以来第一个真正的无流失生乡(镇),并因此而受到教育局一万元重奖。二是体现特色,力求一校一品。我们在实行寄宿制学校建设时,既追求最高标准,完善配套设施,努力做到一步达标,也注重对这些学校进行培育。青沟子乡突出特色是师生课间大活动丰富多彩,全乡无流失生;官地中心校的突出特点
  是建立了敦化市第一个教师三级网络培训体系,教师的业务能力明显提高;秋梨沟镇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突出特点是筹建了敦化市最大的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可以说新建的每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处处皆风景,处处皆风情,古仆中蕴含着文化、现代中洋溢着书香。

    三、加强管理、建章立制,全面提高寄宿制教育质量

  几年的寄宿制办学经验告诉我们,建设高标准的教学楼、宿舍楼很重要,但是管理更重要。

  ㈠加大宣传和扶助力度,确保学生“进得来”

  为保学生进得来,我们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做好宣传工作,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把政策和措施宣讲到位,让家长充分了解实行寄宿制办学的好处,取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让他们高高兴兴地送孩子寄宿。二是做好入学保生工作。各学校都能随时掌握学生入学情况,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认真把握每一个住宿生的性格、爱好、习惯,只要有一名学生未按时上课,学校就派教师及时到家庭了解情况。三是加大了对寄宿制学校贫困生的救助力度。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统一制定全市寄宿制学校住宿收费标准和用餐收费标准。标准规定,小学学生住宿费公寓化标准的学校每学期150元/生,非公寓化标准的每学期80元元/生;小学生餐费标准每月120元/生,中学生餐费标准每月130元/生,而且每餐不得少于两菜一汤,荤素搭配,可以管够吃。对于贫困生则一律全免,全市12个寄宿制办学乡镇共为300余名贫困生免除食宿费。

  ㈡加大管理和服务力度,确保学生“留得住”

  为了让每一名住宿生都能“留得住”,我们加强了三项工作:一是完善一切设施。敦化市实行寄宿制和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办学条件都达到或高于城区学校的水平,学生的住宿条件远远高于自己的家庭,餐厅卫生、饭菜丰富可口。二是突出抓好管理。我们出台了《敦化市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各学校根据管理办法,结合实际,建立健全了学校安全、教学、学生生活、舍务等方面的管理制度,都制定了以安全为主要内容的校舍安全、住宿安全、卫生安全、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各种突发事故的应急预案。制定了严格的寄宿制岗位管理责任制,层层签定了责任书,职责落实到岗,责任落实到人。三是确保经费运转。教育局想尽一切办法,确保寄宿制学校所需经费,尤其确保了取暖费和办公经费,教育局每年向每校多拔取暖费5―10万元。四是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严抓校风校纪,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品德、心理健康和生活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自立、自理的生活能力。五是加大寄宿学校校园环境整治力度。在建设生态校园、园林校园的同时,大力开展对校内校外环境的综合治理,不断净化校园。因为这些工作抓得有成效,敦化市也被中央综治委评为吉林省唯一的全国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㈢加大教学和教育力度,确保学生“学得好”

  我们采取三项措施保证住宿生“学得好”,一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二是加强教师培训工作,三是强化措施稳定教师队伍。

  由于措施得力,质量明显提高。12个实行寄宿制办学的乡镇中小学生流失率明显降低。因为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城乡教育得到了均衡健康的发展,为农村义务教育带来了四个变化,即学校变小为大、变弱为强、变分散为集中,变落后为先进,形成了一批布局合理、规模办学、功能齐全、设施先进、风格各异的新型农村学校。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为广大农民带来了二个实惠,即农民的孩子享受了最优质的教育,穷孩子享受了“富教育”。家长是满意的,农民是高兴的。

二○○七年九月二十五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