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西昌学院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情况

2007-08-27收藏

  西昌学院是由原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凉山大学、凉山教育学院于2003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合并组建而成,2004年4月揭牌。位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是四川省民族地区唯一一所本科院校。现有各层次学生15000余名,来自于西部地区11个省、市、自治区,绝大多数学生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200余名。经学院调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达到30%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余个百分点。不仅贫困学生面大,而且贫困程度深,贫困生问题非常突出。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学院党、政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克服了各种困难,千方百计扎实地开展济困助学工作, 庄严承诺“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得到了社会和广大学生的高度认可。

  一.学院党政高度重视济困助学工作,制度完善、机构健全、常抓不懈。

  学院党、政领导认识高度统一,十分重视贫困学生问题的解决,将解决贫困学生问题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经常召开党委会和院务办公会,专题研究贫困生问题。制定、完善了《西昌学院资助贫困学生实施办法》、《西昌学院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成立了西昌学院资助贫困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和西昌学院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领导小组由学院院长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负责研究和制定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有关政策,解决贫困生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设在学生工作部,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和设备,具体负责办理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事宜和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

  三年多来,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设备投入、图书、资料建设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情况下,采取奖、贷、勤、助、减、免等多种措施,每年从有限的经费中划出专项资金,设立了西昌学院优秀学生奖学金、西昌学院专业奖学金(农科、师范、少数民族专业类)和非农科师范类助学金、勤工助学金、特困生补助等奖、助学金,累计发放各类奖、助学金2228.56万元,勤工助学金 165 万元,困难补助 70.16 万元,减免学费 150.30 万元, 发放国家助学贷款240 万元,社会及个人奖、助学金269.56万元,不同程度地帮助了我院贫困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困难,使他们能够比较顺利 的完成学业。

  二.多种措施并举,切实解决贫困学生问题。

  学院积极稳妥、多措并举,不断拓展贫困学生资助渠道,完善资助体系,增强资助实效,有效地帮助了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推动了和谐校园建设。 

  1.积极争取国家助学贷款,努力开展学生诚信教育。

  学校积极和当地银行协商,努力争取让更多符合条件的贫困生尽快享受到国家助学贷款。2006年10月,四川省为有效地解决国家助学贷款中存在的问题,又对四川省籍学生考入省内院校的贫困学生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我院结合实际,制定出了有效措施,为贫困学生能够顺利获得贷款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截止2007年7月10日的统计,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学生达2000余人。目前,国家助学贷款已成为西昌学院资助贫困学生的一条主要和有效的措施。

  为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建立助学贷款的长效机制,学院与中国人民银行凉山分行及开展国家助学贷款的经办银行共同合作,积极开展学生的诚信教育。学院通过分校区开展专题讲座、典型案例教育等方式对贷款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各系(部)、班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和团组织生活。同时,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贷款学生一是要求有学生本人的诚信承诺书,二是父母签订的如果子女今后还款有问题,父母督促学生还款或代为偿还贷款的承诺,并装入学生国家助学贷款的档案材料内。这些措施的落实,有效地保证了第一、二批在凉山州城市信用社贷款已经到期的学生98%的还贷率。

  2.畅通“绿色通道”,让贫困学生圆大学梦。

  为了兑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庄严承诺,学院积极探索解决贫困学生入学难,就读难的一系列问题的途径。制定了《西昌学院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实施办法》,贫困学生凭家庭困难证明和本人申请,经系(部)审查、学院领导审批同意后,可先通过“绿色通道”尽快入学,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通过绿色通道进入学院学习的新生达到3549人。同时,针对我院开设“绿色通道”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工作方法,尽量简化工作程序,使贫困学生入学更加顺利。

  入学后,各系(部)、班对通过绿色通道入学的同学进行跟踪调查,对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学生,根据家庭困难程度分别采取缓交学费、勤工助学、学院和社会资助、国家和省政府奖助学金资助、困难补助、减免学费、国家助学贷款等多种方式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3.努力拓展勤工助学空间,打造“绿色阳光”工程 

  为加强对全院勤工助学工作的管理,制定了《西昌学院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充分利用和发挥勤工助学岗位的积极作用,努力为困难学生拓展勤工助学空间。学校每学期设置固定的勤工助学岗位700余个,临时性岗位不定,上岗学生800余人次,占在校生总人数的6%,月发放勤工助学补助5万余元,每年达50余万元。

  此外,学工部、团委、学生会勤工助学部和学生个人,积极与当地企业、商家、个体工商户等用人单位联系,让更多的贫困生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到社会上参加勤工助学活动以取得相应报酬。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累计向社会和个人推荐贫困生家教、营销和其他工作2800余人次,贫困生获得勤工助学报酬140万余元。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诚实的劳动解决自身的困难和问题,打造了西昌学院别具特色的勤工助学工作教育品牌――“绿色阳光”工程。

  4. 积极筹措社会资金,不断拓宽资助渠道。

  学院高度重视社会资助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辅助作用,积极与社会各界联系,广泛争取支持,不断拓宽资助渠道,先后引进设立了广州助学金、新长城助学金、香港福慧慈善基金会、加拿大奖助学金、德国汉斯•赛德尔奖助学金、德国友人奖学金、林耀华奖学金、刘雯助学金、希望奖学金等多项奖、助学金项目,每年资助贫困生300名以上,资助金额每年达到80余万元。

  5.管好用好国家和省政府奖、助学金。

  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对高校贫困学生问题十分重视,由国家和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的贫困学生奖、助学金资助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学院不断完善资助对象评定程序和方法,严格评定纪律和财经纪律,充分保证了将党和政府对贫困学子的关心、关怀落到实处,及时、足额地将有关经费发放给学生个人。 

  三.做好贫困资助工作的几点体会

  1.学院党、政高度重视,全体师生员工认识高度统一是关键。

  学院党、政领导高度重视贫困学生问题的解决,全体师生员工充分认识到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事关社会稳定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事关和谐社会和和谐校园的建设,事关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关系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只有上下思想高度统一,才能保证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2.严格贫困学生资助程序是保证。

  不管是国家、省政府的奖、助学金、社会各界的大额资助经费,还是学院内部的各项补助,甚至小到个人几千元、几百元资助,学院都一丝不苟地开展工作。对于资助对象的遴选,学院制定了严格的程序。首先是资助对象进行个人申请,然后班内全体学生或班委、团支部评议,推荐人选并进行公示,由系(部)审查并公示审查结果,学院审批和全院公示,并同时分别公布班、系(部)、学院纪委、学生工作部门的举报电话和邮箱。“班、系(部)、院”的三级公示制度有效地保证了资助对象遴选的准确性和客观、公正。对于个别家庭经济困难,但本人因为自尊心等方面原因不愿意申请的困难学生,可以由同学或班委、团支部提名,再按照学院规定的程序推荐。同时,纪委、监察、计财等部门负责人全程参与整个评定过程,保证评选工作的客观公正。

  三年多来,我院评定的各类贫困学生奖、助学金、困难补助等,在学院审批以后,无一例举报发生。

  3.建立动态的特困学生档案是基础

  新生入学后,各系(部)通过多种渠道调查确认出各班的贫困学生,建立统一的特困学生档案,以后根据学生家庭情况的变化进行动态管理。在确定国家、省政府的奖、助学金、学院和社会等方面的各项资助的对象时,首先从建档贫困学生中遴选,保证了评选工作的有序进行。

  4.加强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配套是保障。

  高校贫困学生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多的可能是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引起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为保证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我院广泛开展了贫困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建立了准确、全面、动态的贫困生数据库和特困生档案;了解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长期坚持开展针对贫困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多次组织开展了贫困学生救助措施及资助体系、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就业问题和贷款学生诚信教育等方面的研讨,为解决贫困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做出了积极有效的尝试,保证了学院贫困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年多来,西昌学院虽然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但是学院党政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始终将培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放在首位,关心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切实解决贫困学生的问题,兑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承诺。

西昌学院
2007年8月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