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资助与教育并举 助学与育人并重 为贫困大学生铺就成才之路

2007-05-25收藏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工作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关系到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和高校的稳定。党中央国务院对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十分关心和重视,建立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助学贷款和国家奖助学金制度,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得到了改善,确保了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目前,天津市有普通本科院校18所,高职院校26所,独立设置学院10所,在校学生39万人。长期以来,我们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和要求,将“绝不让一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作为工作的最低标准,大力推进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大力加强高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

  天津市委、市政府及各高校党委从讲政治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资助政策。市委副书记邢元敏同志多次指示要带着感情做好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他在全系统提出了“教育要回报社会,回报人民”的要求,要求资助工作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受助率,不断提高贷款资助力度,并带头带领教卫系统领导干部给困难学生献爱心,捐钱、捐物。市委教卫工委、市教委坚决贯彻中央和市委精神,将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高校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大力开展高校学生助困工作。各级部门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形成了“奖、贷、助、补、减”有机结合、各具特色的助困体系,保证了我市高校助困工作的顺利开展,解决了一大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需要,使他们能够正常生活、安心学习并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实现。仅2006年,全市高校通过绿色通道办理入学手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共8000多人,全年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投入约1.12亿元。截止目前,我市高校新政策下国家助学贷款累计共向31235人发放4.1亿元贷款。

  二、育人为本,建立机制,全面提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整体素质

  为实现学生全部成才,全面成才的培养目标,我们始终坚持资助与教育并举,助学与育人并重的原则。2005年开始,我们针对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心理困惑的“三困生”,广泛开展了“不让生活困难学生落泪、不让学习困难学生掉队、不让心理困惑学生后退”活动,并将其固化到日常的工作中,努力构建“资助与教育并举,助学与育人并重”的高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长效机制。   

  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加大经济资助力度的同时,在学习上,发动高校师生党员与他们结成“一帮一”或“一帮多”的帮扶对子,通过各种帮扶措施,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树立学习信心;在思想上,采取多种教育手段开展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努力向上的奋斗意识;针对一些贫困生有消极沉默、彷徨悲观的心理状态,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伴随于资助的全过程,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中心,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通过心理健康知识宣讲、咨询等形式,帮助引导困难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客观全面地认识现实,摆脱心理困扰。很多经济困难学生在我们的帮扶体系资助下,成为积极进取、自立自强、心理健康、奋发有为的好学生,涌现出了一批像天津工业大学徐伟那样品学兼优的经济困难大学生楷模。助困工作中的教育功能也得到了回报和验证,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助困工作坚持以育人为本的信心。

  三、榜样示范,意义深远,助学与育人工作初见成效

  为进一步宣传当代大学生自强不息的先进事迹,树立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学习榜样,使大学生能够从身边人、身边事,感受到先进典型的感召作用,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努力方向,市委教卫工委、市教委组织了“天津市自强不息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市高校举行巡回报告会。目前已经在全市高校进行了三场报告会,场场爆满,无一人中途退席,会场秩序井然,到会的老师和同学都被报告团成员的事迹所吸引,不时被报告人的事迹感染而热泪盈眶。为进一步扩大影响,我们将报告会内容制作成光盘,发放到全市高校,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学生们纷纷表示要向报告团的同学们学习,学习他们坚韧不拔、自强不息、乐观向上、发奋图强的精神,全方面锻炼自己,不辜负党和国家的培养和期望,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回报国家。

  日前,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全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会议,下发了相关文件,对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我们一定坚决贯彻落实。天津市已经筹备成立相关机构,各个相关部门已经行动起来,正在规划天津市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具体落实措施。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怀下,在天津市委市政府的有力领导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一定得到贯彻落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将不断获得新的成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