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关情况
1、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教师队伍规模持续扩大,到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教师总数达到105万人,比2000年增长了88.8个百分点。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年轻教师已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体,40岁以下的教师已约占三分之二;高学历教师比重稳步增长, 2005年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共有36.6万人,占教师总数的34.86%,比2000年增长了7.8个百分点;教师职务结构趋于合理,有正、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39.94万人,占教师总数的38%,比2000年增长了0.9个百分点;高校教师队伍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9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57人,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1.9%和36.6%。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不断加强,涌现出一大批“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具有高尚师德的优秀教师。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和集聚人才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2、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人才工作组织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后,为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教育部成立了以周济部长为组长,有关部领导为副组长的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负责研究制定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战略、规划、政策,以及重大人才计划的实施方案,做好有关统筹协调工作,并落实了专门的人才工作机构承担具体工作。各地区和各高校也不断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相继成立了人才工作的相关协调机构,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得到顺利实施。教育部积极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国、人才强校战略,2004年通过统筹规划和整合资源,研究制定了新一轮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初步构建了定位明确、层次清晰、紧密衔接、促进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加大了对高层次人才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吸引使用、鼓励支持的力度。两年来,这项计划共选拔培养和支持了381位长江学者,119个优秀创新团队,1924位新世纪优秀人才和数万名骨干教师。2006年3月,2005年度长江学者颁奖典礼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受聘仪式并颁奖,教育部部长周济发表了“教育要发展、关键在人才”的重要讲话;部分长江学者提出了“严谨治学立身、自主创新报国”的倡议。在教育部高层次人才计划的示范和带动下,各地和高等学校纷纷启动或实施了一批相应的人才计划,有力地促进了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高校人才工作政策和战略研究不断深化。按照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统一部署,2004年上半年,中组部、教育部组成联合调研组,分赴15个省区进行专题调研,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对当前高校人才工作中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组织专门力量研究起草了有关进一步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教育部组织了《2020中国教育发展纲要》起草调研工作,专门成立了教师队伍建设专题组,聘请了有关专家对教师队伍发展的长远目标和重大战略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3、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新进展
近年来,教育部根据国家关于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整体部署,按照《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人发〔2000〕59号)精神,大力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通过改革,高校已初步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教师积极性、创造性的良好的制度环境。
一是增强用人机制活力,深化教师聘任制度改革。近年来,高校积极推进以教师聘任制改革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批高校,先后出台并组织实施了新一轮人事制度改革,在高等学校中产生了较大反响。大多数高校已经进行了教师聘任制改革或正在制订深化改革的政策方案。北京、上海等地已全面推行教师职务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制改革,有的省(区、市)也已全面部署了深入推进改革工作。从整体看,全面推进教师聘任制改革的态势已经形成。
二是强化人员分类管理,积极开展了新一轮高校职员制改革试点。建立高校职员制度是一项制度创新。按照“认真研究、慎重实施、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工作思路,教育部自2000年开始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五校组织开展了高校职员制度试点工作。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也加入到试点行列。几年来,高校职员制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基本理顺了高校人员关系,强化了岗位分类管理和实行聘用制,提高了管理队伍的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
三是继续开展高校编制标准研究工作。2003年以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组建了高等学校编制工作小组,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分别在北京、上海、哈尔滨、成都等地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并作了大量的测算工作。下一步,教育部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认真做好高校编制标准文件的研究修改工作,进一步加强高校的编制管理。
四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深化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近年来,许多高校继续实施和完善基本工资、校内岗位津贴和业绩奖励三位一体的收入分配制度,特别是在确定岗位津贴水平,进一步完善发放形式、分配办法、调整原则、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建立了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妥善处理了校内各类人员的收入分配关系,为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调动教师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
1、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配合中组部研究制定有关高校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文件,研究制定《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明确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战略目标、工作重点和重大举措,推进制度创新和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进一步构建完善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加大“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实施力度,着眼于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总量增长与整体素质提高;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能力建设,加大培养和支持力度,大力推进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深入开展高校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研究,进一步完善高校人才评价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组织机制,开展高校人才队伍建设课题研究工作。
--改进和加强师德建设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加大对高校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的表彰宣传力度,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
2、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工作
--深入推进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择优、合同管理”的原则,深化教师聘任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和公开招聘制度。继续研究制定高校编制标准指导意见,完善教师人事争议处理机制,对新聘教师逐步实行人事代理制度,探索建立竞争激励与职业保护相结合、科学规范、充满生机活力的高校用人制度。
--建立高校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在高校试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推进高校聘任制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改革高校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岗位设置管理研究工作已列入今年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工作。目前,根据人事部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精神,教育部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政策。通过这项改革,将进一步明确高等学校通用的岗位类别和等级,实现国家对岗位设置管理的宏观调控、分类指导和分级管理,促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建立完善符合高校教师职业特点的评价制度。根据学校、学科和岗位的不同特点,建立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绩效提高为导向,由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等要素构成,同行专家、专业组织和学生多元参与的发展性教师多元评价体系,强化海内外同行专家在学术评价中的重要作用。
--深化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今年,国家将实施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将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目前,教育部正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高等学校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将逐步建立和完善体现岗位职责、能力和业绩的薪酬体系,加大对优秀拔尖人才的分配倾斜力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