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教育部2005年第9次新闻发布会:

介绍“长江学者成就奖”有关情况

(文字实录)

2005-06-17收藏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各位参加教育部今年第九次新闻发布会。长江学者,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震撼了中国知识界的名字,自从“长江学者成就奖”诞生以来,就延揽、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作为这一奖励计划的一部分“长江学者成就奖”,可能一批名字就在我们脑中闪现、陈竺、夏家辉、李小文、张伟平、舒德干等等,这样一批优秀的专家学者的名字,就是“长江学者成就奖”的获得者。今天,教育部和香港李嘉诚基金会联合在这里举行新闻发布会,标志着我们新一届的“长江学者成就奖”正式启动,今天我们向各位发布这方面的情况,今天我们的主要发布人是: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先生,教育部党组成员、人事司司长李卫红,中科院人教局局长助理陈晓峰,中科院人教局人才与留学工作处副处长庞维,香港李嘉诚基金会驻京代表罗慧芳小姐。首先,有请赵沁平副部长介绍“长江学者成就奖”的有关情况。  [14:12]

[赵沁平]: 各位朋友,同志们,下午好,今天教育部和香港李嘉诚基金会联合举行“长江学者成就奖”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代表教育部对各位新闻媒体的记者参加这次发布会表示热烈的欢迎,非常高兴,今天香港李嘉诚基金会周凯旋同时参加这次发布会,社科院也派代表出席了此次发布会。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科教兴国,人才为先”,为落实这一计划,大力推进我国高等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教育部与香港李嘉诚基金会于1998年共同筹资合作成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包括实施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制度和“长江学者成就奖”两项内容。  [14:15]

[赵沁平]: 新一期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于2004年开始实施。经过教育部与香港李嘉诚基金会认真研究,决定2005年至2009年继续实施“长江学者成就奖”,并将实施范围从大陆地区扩大到港澳地区学校和中科院所属院校。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标志着新一期“长江学者成就奖”正式实施。下面我介绍一下新一期“长江学者成就奖”的实施情况。  [14:16]

[赵沁平]: 国家高度重视“长江学者成就奖”,国家常委李岚清同志四次出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受聘仪式,国务委员陈至立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进一步实施好这个计划,加强高校人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高兴地看到,在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心下,在香港李嘉诚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经过高等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1998-2004年,共有88所高校聘任了605位特聘教授和122位讲座教授,直接吸引了299位海外优秀学者回国工作。“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为一大批优秀人才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他们中的一大批人正在成为我国学科研究的带头人,部分长江学者已经在关键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先后有12位长江学者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1位长江学者担任“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7位长江学者担任“十五”、“863”计划科学家。18位长江学者科研成果入选中国十大高校成果。68位学者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发明奖、科学进步奖。  [14:20]

[赵沁平]: 作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学者成就奖”自实施以来共评选三届,选后有六位优秀学者入奖,他们是在白血病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陈竺院士和在本土克隆遗传疾病基金方面取得零的突破的中南大学夏家辉教授,在碳纳米管研究方面取得系统成果的范守善教授,首次勾勒吃寒武纪大爆发的全面轮廓的舒德干教授和从事地学与遥感信息科学领域研究的李小文教授,从事整体几分几何研究的张伟平教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实施对于促进高等学校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提高我国学术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长江学者成就奖”的实施,对于激励中国学者取得重大成果,起了重要作用,也得到了海内外重要好评,在此,我代表教育部对香港爱国实业家李嘉诚先生和香港李嘉诚基金会表示衷心感谢。  [14:22]

[赵沁平]: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科技工作者的突出位置,大力增强科技能力和创新力,当今世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源拥有的知识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重要力量。只有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才能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才能享有受人尊敬的尊严。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享有主动权,就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坚持自主创新、人才创新,在关键领域掌握知识产权,在科学前沿占有一席之地,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创新之路。  [14:25]

[赵沁平]: 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前提出发,充分认识高等学校人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紧抓好。为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我国构建了层次清晰的人才体系,“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这个体系的顶层项目。为充分发挥中国大陆、港澳地区高等学校的创新优势,新一期的“长江学者成就奖”将面向中国大陆、港澳地区和中国科学院系统,人员入选的条件是,道德高尚,年龄在50岁以下,主要在自然领域取得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或者是突破性进展的华人学者。该计划每年评选一等奖一名,奖励人民币100万元,二等奖三命,每人奖励人民币50万元,奖金仍由香港李嘉诚基金会全额捐赠。  [14:26]

[赵沁平]: 中国大陆将继续做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各地区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具体实施,中国大陆候选人由教育部直接推荐,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机构候选人由中国科学院有关部门向教育部推荐,要求各推荐单位于7月底以前报送候选人材料,教育部将会同香港李嘉诚基金会及有关专家对候选人进行评审。将长江学者聘任组评选,最终确立“长江学者成就奖”人选,并联合公布候选人名单,进行奖励。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应切实加强领导,在推荐过程中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充分发挥在定选中的作用,把那些符合条件的学者推荐出来。  [14:28]

[赵沁平]: 我们希望新一期“长江学者成就奖”的实施,能进一步带动高等学校、科研单位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激励华人学者勇攀科学高峰,进一步推动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作出贡献。最后,再次感谢李嘉诚先生和香港李嘉诚基金会对中国教育事业的支持,感谢各位新闻界朋友们对教育部工作的热心支持,谢谢大家。  [14:29]

[主持人]: 通过赵部长的介绍,我们知道,我们即将要启动的“长江学者成就奖”和我们所熟悉的许多奖项不同,最大的不同是,这是我们一个高层次创造、延揽、培养人才的计划,这一计划启动以后,一大批高精尖、对于祖国创新事业的人才会应运而生,下面有请香港李嘉诚基金会周凯旋小姐介绍相关情况。  [14:30]

[周凯旋]: 谢谢大家。我们基金会很高兴能与教育部和中科院合作“长江学者成就奖计划”,我们很感谢教育部自从98年以来大力支持“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理念。基金会主席李嘉诚先生很相信,科学家的成就,尤其是年轻科学家的成就,对于推动我们年轻人的科学态度、科学热情会有很重要的作用。李先生一直认为,科学观也是人们精神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它是孕育创意、意念的重要温床。  [14:31]

[周凯旋]: 我们很感谢教育部和中科院能支持李先生的建议,把港澳地区纳入“长江学者成就奖”的入选范围,也鼓励港澳地区更多的科学家加入,谢谢大家今天来关心这个项目,我们的主席让我预祝“长江学者成就奖”的顺利启动,谢谢。  [14:31]

[主持人]: 大家都很熟悉今天的发布人李卫红同志和吕玉刚同志,去年我们也是在这里发布了高等人才的启动,大家对此很关心,一年来很多记者朋友对他们进行了采访,今天在这里,他们可以一起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下面欢迎记者朋友就我们即将启动的“长江学者成就奖”有关情况提问。  [14:32]

[中国教育报记者]: 刚才谈到“长江学者成就奖”的评选要保证公开、公平、公正,我想请问,有哪些具体程序或办法来保证?  [14:33]

[李卫红]: 保证“长江学者成就奖”的评选质量,是我们始终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我想,保证它的质量,可以有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评选范围,第二是评选标准,第三是评选程序。我想,把握住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就能够基本把握评选的质量。所以,这次我们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的支持,根据香港方面的倡议,把这次人选的范围扩大到港澳地区的高等学校和中科院所属的高等学校以及大陆的高等学校,这次范围的扩大,有利于更大范围的人选参选,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14:34]

[李卫红]: 第二方面也就是我们的组织实施工作,在实施中,特别是在下面的部署中,我们要树立好标杆,把原来已经获奖的人的基本情况以及他们的成就告诉大家,按照这样的标杆去选,不是让他们没有目标地仓促选。关于人选标准问题,我们作了规定,再加上已经获得成就奖的人选的基本情况,就能够帮助高等学校、科研单位掌握好评选的标准。  [14:34]

[李卫红]: 第三是程序的公正,在评选中有一套严格的程序,我们将会同香港李嘉诚基金会、中国科学院选择一些高水平的知名同行专家参加评选工作,最后还要经过“长江学者成就奖”的顾问组,大家知道,顾问组也是知名专家,比如杨振宁先生,这些专家将参与最终的审核工作。最后还有一个公示程序,能保证最后得到社会各界的反馈。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程序,保证评选的公正。  [14:35]

[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请问,“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从98年开始实施,一部分是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还有“长江学者成就奖”部分,而新的计划好象只保留了“长江学者成就奖”部分,请问,作出这一变动教育部是怎样考虑的?香港李嘉诚基金会方面是否有基金方面的考虑?  [14:36]

[吕玉刚]: 整个“长江学者成就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长江学者的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还有一个是“长江学者成就奖”,对于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我们去年推出的时候已经作了部署,并且完成了这项工作。今天这个发布会是对成就奖的启动进行发布,并不是对过去的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的否定,这两项工作还要具体实施,并且要进一步更好地实施。  [14:36]

[周凯旋]: 我相信不会有太多人会怀疑李先生的基金会有问题,我还是回答一下,基金会是一个独立单位,每年会制作很多不同的项目计划,我们每天会收到200份左右的不同的申请,我们内部会把所有的申请会重新整理一下,提交给基金会的董事和主席来审阅,并权衡一下这个项目对社会的意义以及基金有效运用的情况,来评审是否支持这些项目。“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我们基金会从98年开始支持的,这一计划一路延续到至今,很成功。按赵部长刚才说的,是对国家的年轻科技人才培养有一定的推动,我们基金会以及主席和教育部的关系是一个很亲密的战略关系,我相信我们和教育部的合作以后只会更多,而不是减少。  [14:38]

[记者]: “长江学者成就奖”这次扩大到港澳地区,又加入中科院,现在看来是扩大了一些,那么,增长面是多少?是不是有可能获奖的面增多的,而名额会不会减少?  [14:38]

[吕玉刚]: 名额是增加了,一等奖一名,二等奖有三名。  [14:39]

[新华社记者]: 第一个问题,新的“长江学者成就奖”今年大概会在什么时候颁布?第二个问题,以前老的“长江学者成就奖”的奖金是多少?  [14:39]

[吕玉刚]: 新的“长江学者成就奖”和过去的“长江学者成就奖”奖金额度没有变化,一等奖100万,二等奖50万。关于颁布的时间,我们在合适的时间会通知大家,要求在7月30日以前报上来,我们会和评选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的工作一起做,共同组织专家评审工作,争取在年内11月份左右把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和“长江学者成就奖”一并颁发。  [14:41]

[记者]: 请问,在获奖人员条件中的第一条为何特别强调50岁以下?在年龄上为什么做这样的限制?第二,“长江学者成就奖”以自然科学为主,不知道李嘉诚基金会有没有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有什么类似于“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奖项?  [14:41]

[周凯旋]: 我来回答第二部分的问题。这个项目的进行和计划,大部分是教育部和中科院来实施,我相信,关于年龄限制的问题,因为世界很大,对不同年龄人成就的推动应该由不同的组织和奖项来完成,在我们基金会内也设有很多与人文精神有关的项目,如果大家登录基金会的网站,会有更加详细的介绍。关于“长江学者成就奖”的细则,是由教育部编定的。  [14:42]

[吕玉刚]: 这次把年龄定在50岁以下,是因为每项计划总要有一个选择,我想,“长江学者成就奖”把年龄限制在50岁以下,和长江计划聘请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的规定不一样,因为特聘教授的年龄规定是45岁以下,还是以奖励中青年出了成就的教授为主的一个奖项。我们国家还有一个完整的高层次人才奖励计划,我们这个奖项与之并不冲突。关于颁奖范围的问题,2004年计划进行了调整,扩大到人文科学范围,这是一个改革,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14:43]

[中国青年报记者]: 第一个问题,我想知道,100万的奖金是不是民间组织对科学家个人奖励的最大的一笔金额?第二,我注意到实施办法中特别提到获奖人员的条件有“科学道德高尚”,有没有具体的解释?为什么要这样规定?第三,在上个实施周期中,“长江学者成就奖”共举行了三届,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而少了两届?  [14:43]

[吕玉刚]: 关于奖励金额是不是民间组织对科学家个人奖励的最高额,我们没有进行过统计,但是李嘉诚先生的奖励金额还是比较高的。第二个问题,关于科学道德的条件,我想,科学道德是优秀人才的核心要求,必须把握这样的条件。至于怎样衡量,我想,我们的知名专家会认真把握,在同行的评选中,他们也非常把握这方面的要求,他们有一些独到的见解,我想他们会把握标准的。  [14:44]

[吕玉刚]: 第三个问题,关于评选次数,去年断了一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先启动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后启动“长江学者成就奖”,所以到现在共评选了三届。现在制定了从05年到09年的实施新计划。  [14:45]

[香港南华早报记者]: 因为香港李嘉诚基金会是香港的基金会,为什么不是从一开始就将香港学者纳入评选范围内,而在这个时候作了扩大范围的决定?第二个问题,本期“长江学者成就奖”是新的一期成就奖计划,在评选标准和其他方面有没有新的举措?  [14:45]

[周凯旋]: 香港李嘉诚基金会从98年开始与教育部合作推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大家可能还记得,98年时,李先生很支持教育部的意见,认为,如果有很多入选的海外学者回国参与科研,对我国的科研会有很大帮助。应该说,“长江学者成就奖”的概念是98年开始确立,我记得第一年的得奖者是陈竺院士。2003年时,我们制定“长江学者成就奖”第二段计划的时候,希望成就奖的范围内包括香港,这对我们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事,因为香港回归了祖国,我们也很希望香港的科学家能与内地的科学家有更深入的交流。但是,虽然作为支持单位,我们亦认为要尊重其他合作推动该项目的单位的规则以及别人的考虑范围。所以,这次我们很感谢中科院和教育部,他们都很支持我们的建议,此次做了重组以后,把香港和澳门地区都包括在内。  [14:47]

[主持人]: 本届“长江学者成就奖”的“新”字与评选过的前三届相比,“新”在什么地方?请吕司长作一下解释。  [14:47]

[吕玉刚]: 实际上我理解,从评选的条件和工作的程序上,应该没有太大的改动,条件和标准都是一致的。如果说“新”,就是在范围上到中科院系统和港澳地区。这个扩大的主要目的周小姐已经作了介绍,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扩大,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系和合作,进一步加强大陆和港澳地区的高等学校在学术交流中的合作,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整体优势。因为我们高等学校的科研人才和科研院所的高级人才,都是我国高级人才的组成部分,这次合作,希望提高我们国家整体的科研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是我们将来要达到的目标。  [14:51]

[主持人]: 这一范围扩大是不是意味着本届评选范围扩大了而评选人数又没变,那么,是不是评选的人应该更加优秀呢?  [14:51]

[吕玉刚]: 当然会更加优秀。  [14:51]

[北京青年报记者]: 第一个问题,我注意到以前的“长江学者成就奖”有一次是评了两个一等奖,有一次是一个一等奖,本次计划是评选一个一等奖,三个二等奖,假如大家认为没有优秀的人才,那么,一等奖会不会有空缺的情况出现?第二关于评选的条件,是不是以自然科学为主,在考虑到遴选条件的时候,在国外的《Nature》和《Science》发表了文章会是一个比较硬性的评选条件,而国内的挑选比较难确定一些?  [14:53]

[吕玉刚]: 关于奖励名额问题,最终要取决于侯选者的质量,在能够保证资金的情况下,在奖项之间适当调整是有必要的。本届我们提出计划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三名,那么如果将来有需要,进行适当的条件也是可以的。关于评选标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评选标准不一样,可能自然科学的评选标准掌握起来相对容易一些,当然,对社会科学我们也很关注,首先是特聘教授的范围要扩大。去年我们评选特聘教授的时候,专门组成了评选小组研究人文领域的入选标准。今年在实施评审之前,还要专门研究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评选标准问题,进一步完善,使评选标准逐步更加科学,更加符合人文社会科学这一领域的特点,因此,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14:54]

[中华工商时报记者]: 请问周小姐,不知道今年香港李嘉诚基金会有没有大笔的资助计划?  [14:55]

[周凯旋]: 我们确实收到很多不同的内地科研机构或者大学邀请我们基金会考虑他们的建议,我相信,今年下半年,我们陆续会对科研机构进行一些意义深远的支持,再过一两个月就会有这样的计划。  [14:55]

[主持人]: 作为中科院,第一次加入到“长江学者成就奖”的评选范围内,请陈晓峰局长介绍一下中科院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有什么考虑和计划?  [14:56]

[陈晓峰]: 首先,我代表中科院向教育部和香港李嘉诚基金会表示感谢,能够将中科院系统单位纳入到奖励范围。因为从最早开始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是局限于教育部系统的高校,我们中科院有自己的评选计划,比如像“百年计划”,这是并行的,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奖励优秀科学家的一个奖励,能够把中科院系统纳入进来,是对中科院系统优秀科学家的很好的奖励,非常感谢主办单位。从今年开始,中科院参与到“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我们会按照条例的管理程序,积极支持中科院系统的科学家申报此奖励,通过中科院有关单位来进行组织和配合,因为这里有些细节程序还没有出台,我想,我们会严格按照已有程序来把握好人选的标准,通过民主的推荐,通过公开透明的做法,保证优秀的科学家有机会得到奖励。谢谢。  [14:57]

[记者]: “长江学者成就奖”实施范围的扩大是否与从两年评一次变为一年评一次有关系?以前是两年评一次奖,如果不扩大,两年可能正好就会评上,但是扩大了,竞争对手多了,有人可能会被比下去。所以请问,实施范围的扩大是不是与从两年评选一次改为一年评选一次有关系?  [14:57]

[吕玉刚]: 不是的,上期是5年评了三届,04年停了一次,第二期评选的规模没有扩大,实施的范围扩大主要是为了加强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强科学合作的优势,实际上范围并没有扩大。也不排除你刚才说的有可能一年会评不出来的情况。  [14:58]

[记者]: 请问,评奖的条件中有“自然科学研究为主,或者是重大突破”的,那么请问,获得国际性专利会不会纳入到条件中?其次,条例中提到“长江学者成就奖”会对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有促进,请介绍一下。  [15:01]

[吕玉刚]: 我先介绍对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影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实施,发挥了四个方面的作用:第一,集聚人才。我们给大家提供了材料,通过这个计划的实施,不仅奖励了国内的人才,也吸引了国外的人才回国工作。第二个方面,激励、创新。通过这个计划的支持,使一批优秀人才在重大科研领域取得了充分的成果。  [15:01]

[吕玉刚]: 第三方面,推动了改革。因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的显著特点有几方面:首先,实施了岗位管理,按照岗位招聘人才;其次是公开的招聘制度,面向国内外在更大范围内择优选拔人才。第三,强调了专家在人才评选方面的作用。最后,实施了合同管理。实际上大家可以看到,高等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基本上是在“长江学者成就奖”的带动下进行的。“长江学者成就奖”还有一个带动和辐射的作用,通过这个计划的实施,也带动各个省实施人才奖励计划,比如山东有“泰山学者计划”,还有“芙蓉学者计划”、“闽江学者计划”等等,因此,这个奖项的作用还是很显著的。关于您说的获得国际专利,这也应该作为评选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评选中,肯定会考虑到候选人的各种获奖情况来作为重要的评价因素。  [15:02]

[香港大公报记者]: 第一个问题,内地来自民间性质的为科学家设立的奖项有多少种?最大金额是多少?奖励情况如何?第二个问题,现在大家都比较关心关于台湾大学生收费标准的问题,教育部在港澳台学生收费统一标准工作方面的进展情况如何?  [15:04]

[赵沁平]: 民间对大学设立的奖项有很多种,一种是民间企业、企业集团为大学设立的奖项,这个数量很大,好一点的学校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而且是在不同的领域,比如北京大学,是每年给100万,奖励在类似于《Nature》、《Science》等国际高级生物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的作者。香港李嘉诚基金会提供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其中金额比较大的一个,还有很多其他的奖励。包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的评选数量也非常大。关于第二个问题,大陆的学费标准是属地原则,在哪里上学,就按照该地区的收费标准。当然,各地的学费及不同的学科之间也有差距。  [15:05]

[人民政协报记者]: 04年的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把哲学和社会科学的人选也纳入到评选范围,那么为什么在今年的“长江学者成就奖”评选中没有把哲学和社会科学的科学家纳入到评选范围中?第二个问题,以往每届“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奖者只有一名,今年扩大了也只有几名而已,那么,面对内地众多优秀人才,会不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15:05]

[赵沁平]: 特聘教授及特聘讲座教授的扩大,也是经过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领域进行了几轮试点以后才扩大到自然科学领域,以后看情况,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还会继续扩大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的名额,当然,还需要积累一定的经验。在奖励名额方面,国家层面还没有针对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奖项,我想,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很客观的评价标准,而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一个是成果的周期率比较长,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来验证成果的正确性。自然科学研究需要的时间虽然比较长,但是成果出来以后,一是一、二是二,比较客观,而社会科学的成果不好评价。其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和角度,在制定评价标准上也有难度。所以,连国家层面上都没有专门针对社会科学的奖项,当然,这也需要长期的探索。  [15:08]

[主持人]: 此时此刻,在人民大会堂,有一位65岁的退休教师郑琦,正在给几千位师生代表作报告,郑琦老师作为教育部和中宣部等几个部委联合推出的新一代师德楷模,郑老师最突出的地方是,他在退休前全身心地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贡献,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栋梁。退休之后,尽管他受了很多委屈,但是还倾其所有,把自己的住房卖掉,建立了一所学生课外活动站,吸引了大批学生下学以后在他这里健康成长。李嘉诚先生和香港李嘉诚基金会多年来也是斥巨资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贡献。尽管他们的方式、能力不同,但是李嘉诚先生也好,郑老师也好,他们都是用一颗热诚的心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做贡献。我们通报了这样的感人事迹以后,我们也应该宣传我们的教育,共同迎来中国教育的美好明天。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  [15:11]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