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教育部2004年第25次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有关情况(背景资料)

2004-08-02收藏

目  录

  1、美国耶鲁大学校长 理查德.莱温教授

 

  2、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长 李.C.伯林格教授

 

  3、英国剑桥大学校长 艾莉森.理查德教授

 

  4、英国 牛津大学第一副校长W.D.麦克米伦教授

 

  5、法国 巴黎第十一大学原校长、法国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中国俱乐部主席 夏皮萨教授

 

  6、法国 巴黎第十一大学校长 贝塞里尼教授

 

  7、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校长 库特.库茨勒教授

 

  8、俄国 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校长 维.安.萨多夫尼奇教授

 

  9、日本早稻田大学校长 白井克彦教授

 

  10、英国伦敦经济学院院长 霍华德.戴维斯先生

 

  11、美国德州奥斯汀大学校长 拉里.R.福克纳教授

 

  12、英国华威大学校长 戴维.范得莱德教授

 

  13、中国香港大学校长 徐立之教授

 

  14、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经济学教授 马丁.卡诺依

 

美国耶鲁大学校长 理查德.莱温棚

 

  理查德.莱温教授(Prof.Richard C.Levin,President of Yale University)1993年被任命为美国耶鲁大学第22任校长。

 

  理查德.莱温教授出生在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的三藩市,1968年获得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之后在牛津大学研究政治学和哲学,并获硕士学位。1974年获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任经济学教授。莱温教授已从事教学、研究和行政工作二十载,在出任耶鲁大学校长之前,曾任耶鲁大学经济系主任和文理研究生院院长。

 

  菜温教授是技术变革经济学方面的专家,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技术经济政策委员会委员。他的著作涉及知识产权、专利权制度、产业研究和发展以及反托拉斯和公共管理对私有产业的影响等广泛领域。

 

  菜温教授是美国高等教育的领导人之一,担任耶鲁大学校长已逾十年,是美国常青藤联盟学校中任期最长的校长。莱温校长自接任耶鲁大学校长职务开始就意识到耶鲁大学对于邻近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莱温校长的任期内,学校额外投资给耶鲁大学的衍生公司(Spin-off Company)15亿美元,并且自1993年起直接投资给纽黑文市总计10亿美元。莱温校长以社区发展为己任,支持很多相关项目,为耶鲁大学的学生和教员以自己的才能服务于纽黑文市提供了机会。莱温校长目前计划在科研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创造新的科研项目成果,将耶鲁打造成世界领先的大学。

 

  莱温校长积极支持中美两国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为增进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做出了努力。在菜温校长的鼓励下,耶鲁大学成立了中国法律研究中心,并与北京大学合作建立了“北大一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共同致力于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

 

  耶鲁大学的前身是一所教会学校,创建于 1701年,1716年迁至纽黑文市(New Haven),距今已有300年历史。1718年,因耶鲁(Elihu Yale)先生慷慨捐助,该校更名为耶鲁学院,并于1887年发展为耶鲁大学。

 

  今天的耶鲁大学,共有12所学院,拥有11000名学生。其中,耶鲁学院拥有5200名本科生,为规模最大的学院;其次是文理研究生院,在册学生2300名,攻读文理硕士和博士学位;其余3000多名学生分布在建筑学院、艺术学院、神学院、法学院、管理学院、医学院、音乐学院等10所专业研究院。

 

  耶鲁大学拥有工程及应用科学中心、分子及结构生物学中心、儿童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天体生物学研究所、核物理结构实验室等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领先地位的科研机构。

 

  耶鲁大学模仿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模式,从 20世纪 30年代开始实行“住宿学院”制。每个“住宿学院”约有350.500名本科生,男女比例对等,配有院长和学监各一名。12个“住宿学院”拥有自己的餐厅、客厅、庭院、图书馆、娱乐室等。耶鲁大学希冀借此独特的制度使其学生所受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知识,而且注重于在起居社交时所学到的人生道理,并从中获得终生的友谊。

 

  作为一所私立大学,耶鲁大学由耶鲁集团管理,董事会由18人组成。另有6名学校官员负责日常事务。大学每年财政预算为13亿美元,主要来自各种基金、合约、捐赠及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等,其中超过1.1亿美元将用于学生的经济资助。

 

  耶鲁大学与中国的教育交流,是其历史上最早的国际性教育交流,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早在18世纪初,耶鲁医学院的毕业生就来到广州附近行医传教。容闳于1854年获耶鲁大学的文学学士学位,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在美国大学毕业的中国人。1872年,经清政府批准,容闳组建“大清幼童出洋肄业局”,连续组织了4批共120名少年赴美求学,其中先后有20多位在耶鲁学习。1901年;耶鲁大学成立了旨在对华传教的“耶鲁在中国(Yale in China)”,后更名为“雅礼协会”,并在湖南长沙、湖北武汉等地创办了学校和医院。80年代以来,耶鲁大学与我国的教育交流合作迅速发展。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长 李.C.伯林格教授

 

  李.C.伯林格(Prof.Lee C.Bollingef,President of Columbia University)教授于2002年6月1日任哥伦比亚大学第19任校长。

 

  伯林格教授于1946年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先后就读于俄勒冈人学和哥伦比亚人学法学院,毕业后在哥伦比亚大学《法律评论》任编辑。他曾任联邦上诉法院第二巡回审判庭法官威尔弗来德.芬伯格和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沃伦伯格的法官助理。1973年伯林格教授开始在密歇根大学法学院任教。1987年当选为密歇根大学法学院院长,任职7年。1994年担任达特茅斯学院教务长,兼任该校政府系教授。1996年11月被任命为密歇根大学第12任校长。

 

  伯林格教授早期主要的教学和科研领域是言论自由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伯林格教授出版过大量著作,在学术期刊发表过多篇论文和短评。其中,有关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三篇文献受到了业界的高度评价。伯林格教授是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剑桥大学克莱尔豪学院荣誉院士、福特基金会和大不列颠皇家莎士比亚公司董事。伯林格教授曾因在高等教育领域推广反歧视行动而获得的“国家人道主义奖”。

 

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

 

  哥伦比亚大学是一所私立的文、理、工、医等多科性的综合大学,校址在纽约市中心的曼哈顿。

 

  哥伦比亚大学原名为英王学院,1754年由英王乔治二世下敕书设立,时称“国王学院”,1784年正式定名为哥伦比亚大学。哥大现有3所本科生院、12所研究生院以及一些独立建制的系和4个附属学院。其中,国际关系学院具有与联合国总部同处一地的优势,学术水平很高,师范学院有些年份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列为全美教育研究生院排行榜第一,其他年份也总在前三位之列。对中国教育产生过较大影响的教育家杜威曾任教于哥大师范学院,中国现代教育家陶行之、著名学者胡适也是该院的毕业生。该校在全美排行前列的还有:医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和社会工作学院等。哥大作为一所世界闻名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目前有7 0%的院系和专业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哥大目前有专任教师7700人,包括美国科学院工程研究院院士36人,美国文理研究院院士100人,麦克阿瑟专家19 人。该校曾有13人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58人获诺贝尔奖。著名华裔科学家吴键雄和李政道曾执教于此。

 

  哥大高度重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留学生主要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面对21世纪,哥大“致力于不仅仅简单地向学生传播知识,更要通过其广泛革新的跨学科领域认真探讨全球难题,引导来自全美及全世界的学生增强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以使其能够应对未来生活的挑战。” 另外,哥伦比亚大学特别重视学生的外语学习,全校开设的外语语种多达71种,是美国大学中外语语种最齐全的一个。

 

  哥大学生中70%以上是研究生,而且科研经费充足,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近年来,哥大从联邦政府申请到的科研经费保持稳定上升的势头;在全美高校中稳居10-12位。本科生只占25%,但学校近十年来十分重视本科生教育的发展,本科开设的核心课程很具特色。

 

  哥大在全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名列榜首。学校设有专门的“哥大科研成果转让办公室”和“哥大医药类科技成果转让办公室”。学校不直接创办公司企业,但对于教师创办技术型公司特宽容态度,允许教师兼职或参与技术入股、咨询服务等。这些高技术产业发展起来后,既促进了经济发展,也增加了学校收入,形成了良性循环。

 

 

英国剑桥大学校长 艾莉森.理查德教授

 

  艾莉森.理查德教授(Prof.Alison Richard,President of Cambridge University)2003年就任剑桥大学第344任校长。

 

  理查德教授本科毕业于剑桥大学人类学专业,获伦敦大学灵长目生物学博士学位。1972年前往耶鲁大学,并于1986年成为该校的人类学教授。1986年至1990年期间担任耶鲁大学人类学系主任,1991年至1994年期间为耶鲁大学白喉带.(Peabody)自然历史博物馆负责人,并在该博物馆募得2千万资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4年至2002年间,她曾任耶鲁大学教务长,主管全校所有系科单位的教育政策和学术策略,包括耶鲁学院、研究生院、10个专业学院、研究中心等。理查德教授还曾是耶鲁大学的财政预算和远期财政规划方面的主要负责人。

 

  理查德教授以研究灵长类复杂社会系统的进化而闻名。经常在中美洲、巴基斯坦北部开展研究工作,尤其是在马达加斯加,过去的15年,她一直在这里作田野调查。

 

  理查德教授是许多专业组织和科学顾问委员会的成员。从1995起,她是世界野生动物基金董事会成员。她还是 Liz Claibome/Art公司的董事和耶鲁大学奥坦伯格(Ortenberg)基金的负责人。

 

剑桥大学(Cambridge University)

 

  剑桥大学建校已有700多年,是英国的古老学府。它座落在英国东南部卡姆河畔的剑桥市。在伦敦东北50英里处。剑桥大学有26个学院,3个研究生院,7个直属研究机构和研究中心,6个大的博物馆。现有学生将近15000人,其中研究生3000人。教职员1380人左右。另有外国留学生将近1000人。剑桥大学的宗旨是“为教育、宗教、学术、研究服务”。

 

  剑桥大学虽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要经费来源,但它基本上是一个自治机构,既不受辖于中央政府的教育部,也不在地方政府的控制之下。1856年英皇颁布了《剑桥大学法》。这项法规规定学校行政领导权由大学评议会掌握。在名义上,大学的最高领导是校长,为终身职务,而真正掌握实权的最高管理机构是大学评议会。大学评议会由各院系的博士、硕士和神学院的学士所组成;通过董事会行使权力。评议会设有理事会,理事由董事会选举。有关教学、行政和立法权集中在大学董事会。董事会的成员是大学和各学院教学、行政人员中有文学硕士或更高学位的人。剑桥大学的各个学院都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各自为政;有自己的校产和收入,有自己的办学章程(但须服从大学章程中的有关规定)。

 

  剑桥大学是欧洲第一个科学园区的诞生地,到1999年其周围有高科技公司约1200家。近年来,与美国硅谷齐名的“剑桥现象”更是闻名遇尔:从1970年创剑桥科技园区以来,已建立1000多个高技术公司,剑桥大学已成为知识型企业的全球中心。有的报刊说,剑桥应称为全球之桥。

 

  近年来,剑桥大学的国际合作成绩蜚然。1999年11月8日,剑桥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宣布结成长期性的全球战略伙伴,联合组建剑桥-麻省理工学院研究院(简称CMI),2000年7月正式启动。CMI将注重推动两校科研成果的商业化,探讨如何利用高校环境更好催生出具有全球性竞争力的企业,培养出新型科技企业家。

 

 

英国牛津大学第一副校长WD.麦克米伦教授

 

  W.D.麦克米伦教授(Prof.W.D.Macmillan,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of Oxford University)于2002年第二次任牛津大学副校长(主管学术)。

 

  麦克米伦教授曾在大学评议会和总董事会任职多年,他是教育政策与标准委员会主席,同时他还是其它多个组织的会员,包括总目标委员会、计划与资源分配委员会和研究发展基金小组。他还是总董事会的本科生研究委员会的前主席。他在1995年至1996年间曾任赫特福特(Hertford College)学院的初级学监,1997年至2001年间曾任该学院高级导师。

 

  作为第一副校长,麦克米伦教授一直负责发展大学学术战略,监察学校的账目,并负责(与Sir Alan Budd一起)检查学校的财政系统。他还参与通过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League  of European Research Universities)和中英领导能力开发网络项目(the Sino-U.K.Leadership Development Network Programme)来开发大学的国际工作。他是 PRAC建筑与财产小组委员会(the Buildings and Estates Subcommittee of PRAC)的前主席,负责大学的资金项目,他还是总董事会的本科生研究委员会(the General Board’s Undergraduate Studies Committee)的前主席。

 

  在牛津大学之外,他还曾任墨西哥联邦选举机构(the Mexican Federal Electoral  Institute,on the Redistricting of Mexic)的顾问,之后还曾任Vice-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South Africa(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Development and InfrastructUre Programmes)。他曾在英国政府的多个部门任职,包括the Home Office andthe DfES。

 

  麦克米伦教授的研究兴趣涉及的领域很广,但主要围绕数学模型和计算这一核心领域。目前,他正致力于研究地理经济学的动原模型。他的其它主要研究领域还有计算地理学、理论经济地理学、政治重分区和方法论。

 

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

 

  牛津大学建立于12世纪中期,在1900年以前,牛津大学主要还是一所本科生大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究生培养工作才开始迅速发展。现在研究生的人数占学生总数的 1/4以上。近30年来,牛津大学成立了一些研究生院,但它并不仿效美国大学建立单独的研究生院。

 

  牛津大学是一所独立的、自我管理型大学。牛津大学的最高领导机构是教职员全体会议。会议成员由学校全体教学人员和高级行政人员组成。教职员全体会议要对本校的重要工作负责,如制定荣誉学位或毕业学位课程、改变学校结构、管理学校经费和基建等。该校的主要行政领导机构是理事会,该会由教职员全体会议选出的18名成员和少数几个其它成员组成。理事会主席由教职员全体会议指定的一位副校长担任,任期4年。理事会每周开一次会,负责提出有关政策方面的问题并提交教职员全体会议讨论。牛津大学指派两名学监负责管理学生事务。学监通常是学院的教导负责人,任期一年。学监的任务是负责监考和监督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大学每年出版一期《学监手册》,主要刊登学生福利、考试以及规章制度和惩戒程序的实施情况。另外,每所学院都指派一名非教学的专职人员负责管理学生事务。牛津大学还有150多个各种俱乐部和学会。

 

  学院是牛津的核心组成部分。牛津共有39个独立的自我管理的学院,捐赠也是学院的收入渠道之一。接受捐赠较多的学院通过学院捐赠基金帮助接受捐赠较少的学院。学校和学院的上述关系已经有了800多年的历史。学院坚决地捍卫自己的自治权,校方也尊重他们的这种权力。

 

  研究与商务部(Research and Commercial Services)是牛津管理机构中的重要部门,因为它负责资助研究项目、与工业界联络以及其他相关活动,负责与一切校外研究基金相关的事务,监察从研究课题的申请阶段到控制研究阶段的相关条件的协商,及至代表校方对研究协议或奖励的授权等。同时还负责对讨论会、知识产权和保密问题提供咨询,以及发行与科研有关的出版物等。

 

法国 巴黎第十一大学原校长

法国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中国俱乐部主席 夏皮萨教授

 

  夏皮萨教授(Prof.Xavier Chapuisat,Former President of University De Paris Sud,President of China Club of French 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曾在1999年至2004年间任巴黎第十一大学校长。现为法国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中国俱乐部主席。

 

  夏皮萨教授于1946年出生在法国马提尼克省法兰西堡。1969年获巴黎第六大学“化学物理”第四年文凭(MAITRISE),1970年获巴黎第六大学“分子理论物理”博士预科文凭(DEA),1975年通过巴黎第十一大学国家博士论文,1971年通过巴黎第六大学第二阶段博士论文。他在1990年至1994年间曾在巴黎第十一大学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主管人事、预算和物资。1994年至1998年曾任巴黎第十一大学副校长,并任法国国家研究中心(CNRS)理论化学实验室主任。

 

  1967年至1970年,夏皮萨教授在圣鲁克高等师范学院任职。1971年至1993年在法国国家研究中心(CNRS)作,曾任该中心的科研专员、科研负责人、科研导师和科研主任。1993年为大学教授。

 

  夏皮萨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分子碰撞,尤其是在反应碰撞领域、分子过程动力学、分子分光学、N-body问题的精确相对论原子理论等。出版有大量著作和文章。

 

法国 巴黎第十一大学校长 贝塞里尼教授

 

  贝塞里尼教授(Prof.Anita Bersellini,President of University De Paris Sud)于2004年就任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校长。

 

  贝塞里尼教授于1943年出生在法国南部第一大城市尼斯(Nice)。1967年在巴黎第十一大学获博士学位。1966年至 1976年为讲师,1976年至 1987年为助教,1987年至 1991年为二级教授,1992年至1999年为一级教授,1999年至今为特级教授。

 

  1998年起她出任巴黎第十一大学管理理事会副主席,负责学校的预算、人事、配合学校和政府共同创办的“大学3000”计划和大学四年发展规划。她曾任“专家委员会第30分会”副主席,负责高级讲师评审。她还曾任巴黎第十一大学“行政顾问委员会”成员、人事管理委员会成员、财务委员会成员和物理系教师。

 

  她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光学。1965年至1976年她曾在红外线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1977年起至今,她还在国家科研中心分子物理成像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

 

巴黎第十一大学(University De Paris Sud)

 

  巴黎第十一大学是巴黎大学中的一所;因为它位于巴黎南部奥赛,所以又名巴黎南大学。1231年巴黎大学宣告成立时拥有四学院;其中索邦神学院最为著名。1896年巴黎大学经过调整分为五个学院。1968年“五月风暴”后巴黎大学进行了重组,将五个学院重组成十三所新的大学。巴黎大学作为13所大学组成的联合体,于1971年1月1日正式宣告成立。13所大学各自独立没有隶属关系,但共同拥有一个名称“巴黎大学”。这13所大学在学科设置上都具有多科性的特点,不过,各校根据各自的条件有所侧重。巴黎第1、2、4、8、10等6校以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主,兼设其他学科。巴黎第5、6、7、11、12、13等6校兼有文、理、医、法、经济等学科,其中巴黎第11、第12和第13大学还设有工科,巴黎第9大学以经济和管理为主。

 

  巴黎第十一大学校区占地两百多公顷,直属法国教育部领导。巴黎第十一大学是在原有的理学院基础上发展成为一所包含精密科学、自然科学、医学药学、工艺学、法学和经济学的多科性综合大学。该大学共有14个院、系和研究中心,从大专至博士学位,总共几百个专业。在其近三万名大学生中;有来自世界一百一十个国家的2500名外国留学生;攻读大学第三阶段的博士预科生达1000人。每年有650部博士论文在此答辩。学校拥有118所享誉世界的实验室。政府每年为巴黎第十一大学拨款八亿法郎预算,每四年达成一个逾五亿法郎的重点合同项目。巴黎第十一大学的所在地奥赛也是多所法国国家级重点科研中心(CNRS)、法国最著名的综合工科学院(Ecole Polytechnique)、法国高等科技学院所在地,被誉为法国的“硅谷”。

 

 

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校长 库特.库茨勒教授

 

  库特.库茨勒教授(Prof.Kurt Kutzler, President of Technische Universltaet Berlin)于2002年6月就任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校长。

 

  库茨勒教授于1941年出生在捷克易比河畔的奥辛(Aussig)。1969年取得柏林自由大学数学博士学位。1972年通过曼海姆大学数学系与信息系“教授资格考试”。1967年至1973年,库茨勒教授在曼海姆大学工作,任讲师。1973年起在柏林工业大学数学学院担任数学教授。1984年至 1987年担任数学系主任。他曾分别于1987年至1989年、1991年至1993年和 1999年至2002年担任柏林工业大学第一副校长。从2000年8月开始,库茨勒教授担任德国大学和高教协会副主席,主要负责规划和组织方面的工作。

 

  库茨勒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函数分析与拓朴学。他的科研成果涵盖了普遍拓朴学、曲线函数代数、收敛空间理论。收敛向量空间、拓朴和范数的有序线性空间等。

 

柏林工业大学(Technlsche Unlversitaet Berlin)

 

  柏林工业大学是德国一所主要的理工科大学,已有将近200年的建校历史。它的前身是1799年由普鲁士国王排特烈.威廉三世倡建的皇家建筑学堂。1946年定名为柏林工业大学。目前该校有8个学院,50多个专业,是一所公立大学。除了工程学科和自然科学学科等重点专业之外,它还设置了人文、社会、规划管理和经济等专业。该校有近400名教授,7100名员工,29,600名学生,是德国最大的理工科院校,外国留学生的在校比例是德国高校中最高的。

 

  目前,柏林工业大学正积极推动一次全面而深刻的教育改革,为进一步加强柏林作为科学城的重要地位做出了贡献。为了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该校成立了优秀人力资源中心,作为重要的研究机构。此外还有宽带电信研究中心、过程数据控制中心、网络技术与多媒体应用研究中心、生物工艺学中心、国际地质系统分析、技术与社会中心、电子技术研究中心等重要研究机构及工业区的水资源、液体系统技术、微系统技术、建筑研究与文物保护等研究重点。

 

  柏林工业大学同世界上200多所高校保持着广泛的联系,而且还和许多经济研究机构和大企业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此外,它还是柏林最大的职业培训机构之一,每年提供147个职位的培训。柏林工业大学正朝着研究、学术以及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综合型大学不断发展。

 

 

俄国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校长 维.安.萨多夫尼奇教授

 

  维使萨多夫尼奇教授(Prof.Sadovnichll Victor Antonovich,President of M.V. Lomonosov Moscow State University)1992年3月23日就任俄罗斯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校长,1996年9月连任。

 

  萨多夫尼奇教授1939年出生在俄国哈尔科夫州。1963年毕业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力学与数学学院,并于1974年获物理数学科学博士,1975年任教授。1982年他被任命为莫大力学与数学学院数学分析系主任,至今仍担任此职务,并领导着莫斯科大学数学研究所。1994年起为俄国科学院通讯成员,1996年为科学院主席团成员,1997年被授予科学院院士。此外,他还是俄罗斯联邦总统科学和高技术委员会委员、俄罗斯科学院主席团成员。他还担任俄罗斯高校校长联合会主席、独联体国家高校组成的欧亚大学联合会主席、俄罗斯教育科学院荣誉院士、教育部部务委员、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科学委员和俄罗斯联邦政府俄语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萨多夫尼奇教授是信息学以及应用数学方面的知名专家,在数学和力学方面有重要的科研成果,并在该领域出版很多奠基之作。他在数学、力学以及一系列有实用性质的学科中做出了重大贡献。数学方面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微粉算子理论和重力相对论中很多结论的数学论证。他在运动控制动态模拟问题上,如航天飞机、飞行器,也取得了重要的理论与应用成果。在他的研究基础上,世界上首次建成了地球环境下模拟失重练习器。

 

  萨多夫尼奇教授在科学、教育、科研组织以及社会活动等方面的功绩受到了高度评价。他本人还先后获得1989年苏维埃国家奖、2002年俄罗斯科学技术领域国家奖金和法国、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一些外国政府和组织颁发的勋章和奖励。

 

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M.V. Lomonosov Moscow State University)

 

  俄罗斯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简称莫大),由俄罗斯的伟大学者米.瓦.罗蒙诺索夫提议、伊丽莎白女皇颁发诏令,于1755年创建。莫大是俄罗斯最古老、历史最悠久的一所大学,同时也是俄罗斯规模最大、系科最全、学术水准最高的高等学府和最大的教学、科研、文化中心,在俄罗斯各大学中排名第一。莫大在建校之时只有哲学、法律和医学三个系。1804年改设伦理和政治(哲学)、物理和数学、医学、语文四个系。19世纪初期,陆续成立了一些学术团体,如俄国古代文协会、自然科学家协会、俄国文学爱好者协会等。这些团体在俄国科学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莫大为俄国培养了一大批世界著名的诗人、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科学家。在沙皇时代,莫大是民主学生运动的中心。1905年,该校的布尔什维克站在革命运动的前列;列宁当时把莫大称为“革命的大学”。1953年在莫斯科西南部列宁山建筑了新校舍,老校舍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红场近旁。从1992年开始,莫斯科大学成为俄罗斯唯.一所有独立自治权的大学。它不再属于教育部,而是直属俄罗斯联邦总统府主管。

 

  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今天,莫斯科大学已成为拥有22个系,9个科研学院,300余个教研室,450个实验室,豆个教学科研站,7个科研所,4个天文台和高尔基学术图书馆、计算中心以及其他附属机构的综合性大学。在校生有31000多名,7000多名研究生,进修生5000多名,有4000多名教授和助教,5000多名科学工作者,其余的教职员工约有15000名。莫斯科大学每年要派出1700多名教授、教师、研究生和大学生到国外讲学、进修、参力。国际会议、学术访问、做答辩前的实习。莫斯科大学占地 320公顷,600多座建筑物的总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学校还有自然地理学博物馆、动物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科学教育历史博物馆和一个面积近50公顷的植物园。

 

  这所大学曾产生过8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此供职的有200多位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占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总数的20%。在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地质学、化学等自然科学和众多社会、人文学科领域闻名世界。莫大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度熟练的专家、中学教师和工农业、科研机构工作人员。莫大以雄厚的师资、完善的设备、高质量的教学和高水准的学术享誉世界。俄国有众多政府要员和高科技领域的专家毕业于该大学。

 

 

日本 早稻田大学校长 白井克彦教授

 

  白井克彦教授(Prof.Katsuhiko Shlral,President of Waseda University)于2002年就任日本早稻田大学校长。

 

  白并克彦教授于1939年出生在中国大连,在东京长大。其本科和研究生均就读于早稻田大学,于1972年3月获早稻田大学科学与工程研究生院工程博士学位。1975年6月开始,白井克彦教授先后在早稻田大学科学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和信息与电脑科学系任教。1994年11月起,任早稻田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学术事务主任。1998年11月任早稻田大学副校长,负责学术事务、国际交流和信息系统。

 

  白井克彦教授曾于1995年5月至1998年5月间任日本声响学会理事,于1998年6月至2000年5月间任日本人工智能学会会长。目前他担任日本私立大学情报教育协会副主席、日本广播公司(NHK)科技顾问、日本文部省大学与学校法人建设顾问和日本电信发展机构Shibnya/Uehara研究中心主任。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智能科学与工程以及语音科学。

 

早稻田大学(Waseda University)

 

  早稻田大学的前身是由日本明治时代著名政治活动家、自由民权主义者大限重信1882年在东京郊区一片稻田里创办起来的东京专门学校。1902年建校20周年时,正式改名为早稻田大学。早稻田大学以“保全学术之独立,有效地利用学术,造就模范国民为建校宗旨”。并倡导3大精神:在野精神、进取精神和庶民精神。学校发展至今,已成为拥有 5万学生、3000教师、9个学部、12个研究中心和研究所以及配套齐全的附属学校的一所规模宏大的综合性大学,成为名符其实的日本“私学之首”。

 

  早稻田大学现在的领导体制是总长、校长合一制。由总长、副总长及财团代表共13人组成的理事会,作为法人代表,是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商讨决定学校重大事宜。与之平行的还有由教职员中教授组成的评议会,共有 89位成员,另一委员会是商议员会,由全校职工和校友代表 682人组成。此外还有监事2人。这几个委员会的任务是从不同方面对理事会制定的大政方针进行讨论、评议,监督执行;并不断提出新的修改意见和积极的建议。

 

  早稻田大学本部校区位于东京都闹市区的新宿,全校主要学部和行政机构均设在这里。另外,还有户山、大久保、所泽、本庄等9个校区。在本部校区还有大限讲堂、戏剧博物馆、井深大纪念厅(国际会堂)新建综合情报中心等反映早稻田大学历史和特色的建筑物。除了9个学部之外,学校还有行使教学任务、职能等同于学部的机构,如体育局、国际部、日语研究教育中心、语言教育研究所和情报科学研究教育中心等。它们为教学、研究合二为一的单位,聘有专职教员,开设固定课程;为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乃至教职员授课。在早稻田大学的学部系科中,大多数是传统学科,其中尤以政治经济学部、文学部和理工学部最为有名,多年来成果累累,培养的学生质量誉满日本。早稻田大学每年有近500亿日元的经费预算。

 

  早稻田大学机器人制造和使用的研究水平走在世界的前列。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少学部在日本高校中更是闻名遇这,最大的成就是在政治、经济、新闻、商业和文艺等学术思想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出类拔草的校友。早稻田大学培养了9 0余位国会议员,数目仅次于东京大学,他们在国会中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稻门会”。

 

 

英国 伦敦经济学院院长 霍华德.戴维斯先生

 

  霍华德.戴维斯先生(Mr.Howard Davies,Dean of London Business College)于2003年10月就任伦敦经济学院院长。

 

  戴维斯先生曾就学于牛津的曼彻斯特文法学院和莫顿学院,在那里他取得了历史和现代语言硕士学位。1979年他获得了Harkness奖学金,1980年他获得了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管理科学硕士学位。

 

  戴维斯先生在出任伦敦经济学院院长之前,于1997年至2003年间,曾任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主席(Chairman of the Bank of the 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即原来的安全与投资理事会(Securities and Investments Board),这个组织在1997年10月改名为金融服务管理局。

 

  在1995至1997年间,他还担任过英格兰银行的副总裁。1992年至1995年间,他曾任英联邦工业部总负责人。1987年至1992年间,任审计委员会总监。1982年至1987年间,他在伦敦麦金森公司(McKinsey&Company)工作。1985年至1986年间,他担任了英国财政部财政大臣的特殊财政顾问。在这之前,他在英国外交部和财政部工作过,还做过两年的英驻巴黎外交大使的私人秘书。

 

 

伦敦经济学院(London Business College)

 

  伦敦经济学院(LSE)以人文社会学科方面的教学和研究而闻名于世界,在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研究表现卓越,是所将教学与科研集中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科学领域的顶尖学校。学院创立于1895年,由一群推崇费边(Fabian)主义的费边协会会员所倡议。(费边原是古罗马的将军,以使用迂回战术闻名。19世纪80年代在英国兴起的,以温和改良手段实现社会主义的思潮,就称为费边主义。)1900年伦敦经济学院成为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的一部分,并成为目前伦敦大学最大的学院之一。伦敦经济学院共有18个系、26个研究中心或研究所,开设有经济、数学与统计、历史。法律、哲学等多种社会科学专业。有近7,000名学生,其中,英国学生占38%,欧洲的学生占18%,来自其它120多个国家的学生占44%。

 

  同学院拉丁文的校训“以探知并了解事物发生的缘故”(Rerum Cognoscere causas)一致,伦敦经济学院多年来一直依循公正的办学及研究原则,院长及教授皆有各种政治倾向与学派背景,更展示了对多元理念的兼收并蓄。此外,由于伦敦经济学院的位置靠近英国政治、工商业及媒体的操作中心,例如国会大厦、首相办公室、一些重要的金融机构、高庭法院及英国广播公司都近在飓尺,因此它不仅和外界有频繁的交流机会,同时也享有紧密的联系。每年更有许多国际的知名领导人和各界优秀的专才到访,他们在伦敦经济学院进行公开讲座、教学及个人研究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院的知识景观,也强化了伦敦经济学院的学术地位。

 

  伦敦经济学院在经济学领域曾有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展了最具权威的经济理论,许多对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有影响的思想、政治体系均源于该校。其校友包括国会议员、贵族议会议员、26位世界各国政府现任或历届首相以及大量的国际知名企业家、商人和金融家。

 

 

美国德州奥斯汀大学校长 拉里.R.福克纳教授

 

  拉里.R.福克纳教授(Prof.Larry R.Faulkner, President of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于1998年就任德州奥斯汀大学第27任校长。

 

  福克纳教授出生在美国路易斯安纳州西北部的什里夫波特市。19的年获南卫理公会教大学的科学理学士学位,1969年获德州奥斯汀大学化学博士学位。他在出任德州奥斯汀大学第27任校长前,曾任奥斯汀大学教务长、艺术与科学院院长及伊利诺斯州城区原野大学化学教授。1969年至1973年期间,他在哈佛大学担任教师,之后,在伊利诺斯大学任职。

 

  1998年,福克纳教授就任德州奥斯汀大学校长后曾提出了六大战略主题:持续而全面地提升大学的质量、增强德州人对奥斯汀大学的认同感、完善本科生教育、支持德州公立教育的发展、服务新德州经济和引领拉美文化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以此领导奥斯汀大学走向更加成功的创新之路。

 

  福克纳教授的研究领域涉及电子化学和解析化学。与人合作出版了优秀教材《电子化学方法:基本原理与应用》。福克纳教授也是自动稳压器的合作发明者之一,这项发明已经被几家公司进行了商业转化。

 

德州奥斯汀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是德克萨斯大学的主校,也是美国最大的大学;始建于1883年,是一所公立大学。占地350英亩,有教师 2700名,49000名在校学生来自美国50个州和全世界100多个国家。

 

  德州奥斯汀大学所在地奥斯汀是德州州都..一个完全的大学都市,而德州奥斯汀大学又以规模巨大被称为“德州尺寸”的学校。该校一直都十分重视基础建设,学校建有奥林匹克游泳馆、棒球场和巨型运动场等。

 

  奥斯汀大学以拉丁美洲研究、土木工学、经营学和大众传播.一广播、电视、电影等见长,其法学院被誉为西南部最优秀的学系。

 

  大学办有全美最大规模的学生报纸(Laily Texas),设备齐全,是大众传播系学生的最好实习场所,也是当地报纸的强力竞争对手。该报的报导重点不是校内信息,而是全美、该州和当地消息。

 

   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2002年全美大学排行榜上,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名列第48位,《商业周干》(Business Week)将其商学院列为全美第16位。研究生专业中,公共事务、计算机科学和工程济身前 10名,教育、法律、化学、地理、数学、英语、心理学和社会学均在10名至20名之间,经济学、历史和政治科学则在20名至30名之间。

 

 

英国华威大学校长 戴维.范得莱德教授

 

  戴维.范得莱德教授(Prof.David VanVndeLinde,President of 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于2001年8月就任华威大学第4任校长。

 

  范得莱德教授在美国出生并接受教育,曾在卡内基一梅隆大学攻读电子工程专业,其后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一步深造。在就任华威大学第4任副校长之前,范德莱德曾任巴斯大学校长,任职9年。1978年被任命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怀特工程学院首任系主任。在他的领导下,怀特工程学院成为美国最好的工程学院之一。范得莱德教授还是英国高等教育特别工作组的主席。

 

华威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

 

    华威大学地处英格兰中部考文奎镇和华威县的交界处,占地约700多亩。1965年,华威大学正式建立并招收第一批学生。该校是英国名列前茅的研究性大学之一,以其杰出的教学及研究质量建立了国际声誉。在英国《泰晤士报优秀大学名录2003》100多所大学中,华威大学总排名第6位。在2002年8月份《星期日泰晤士报》所发表的大学排名位于第5仅此外;于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所作的科研水平排名中为全英第4位。到2002年为止,该校注册学生人数已达到18000人,并且一直保持增长,其中本科生约占60%,研究生占40%,全校有3800多名教职员。

 

  华威大学从建校起,就注重师资的选拔、重视跨学科建设,强调学科与地区经济的针对性以及学术与企业的结合,其经营研究和工程专业最初就是针对英国中西部地区加工企业发展而开设的。华威大学始终认为好的研究能够代表并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在选择教师时,注重考察教师在本专业所进行的研究方面是否具有新颖的和建设性的现点。学校支持并鼓励教授以自己的模式开发和开展科研项目。华威大学是英国成功地将学术和企业结合的先行者,一直致力于开发和提供不同社会需求的项目和服务。该校开展的针对世界范围高科技企业提供的咨询和设计服务每年为华威赢得上百万收入,同时学校还出资为当地社区提供各类文化服务。

 

  华威大学在建校时,根据当时的现有资源,将发展重点放在了规模相对较小的专业,包括英语文学、历史、数学、法律、经济、经营研究和工程。随后,华威大学走向了第二个发展阶段,即发展哲学、生命科学、计算机、高等预科、影视以及文化管理研究等专业。目前,这种发展还在继续进行。最近,刚刚设立了华威医学院、国家专长青年学院。2004年,华威被指定为刚刚成立的国家健康研究大学中心校址。

 

  华威大学目前已经成为国际成功高校典范。许多专家都试图分析并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归纳起来,无外乎以下几点:第一,成功地在世界范围内招聘优秀教授并赋予其克分的发展空间和创新自由;第二,在起步阶段,有选择性地发展重点学科,抓小放大,走强势发展之路;第三,简化行政程序,保证学术院系同校长办公室之间的信息畅通,以便利决策,增进交流;第四,有效的财政管理,即将收入(资金)重新分配,不允许有赢余的院系自行支配其收A,以在全校形成各个部门之间利益均等。

 

 

中国香港大学校长 徐立之教授

 

  徐立之教授(Prof.Lap-Chee TSui,President of Hong Kong University)于2002年9月就任香港大学第14任校长。

 

  徐立之教授出生在中国上海,在香港长大。1972年获香港中文大学理学士,197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硕士,1979年获美国匹兹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担任香港大学校长之前,原任多伦多病童医院研究中心遗传学及基因生物工程计划的主管兼首席遗传学家,并同时是多伦多大学的大学教授及H.E.Sellers囊状纤维症讲座教授。徐教授亦是研究人类基因工程的国际性科学家组织HUGO的上任会长。

 

  徐教授先后获得多个奖项及荣誉,其中包括加拿大医学研究局杰出科学家(Distinguished Scientist of the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加拿大皇家学院院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anada)、伦敦皇家学院院士(Fellow of tn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Fellow of Academia Sinica)、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Member[Foreign Associate]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USA)以及国际创新基金会院士(Fellow of World Innovation Foundation)。徐教授不仅获得多个国际及国家奖项,他亦获多所著名大学颁授的荣誉博士学位,包括:香港中文大学、the University of King’s College、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St.Francis Xavier University以及约克大学。此外,徐教授还曾获加拿大勋章、安大略省勋章奖以及加拿大国会Killam奖。

 

  徐立之教授的专业领域为分于遗传学。徐教授曾在Oak Ridge国家实验室生物学组接受短期培训后,加入了病童医院的遗传学部。1989年,徐教授成功断定导致囊状纤维症的缺陷基因,即囊状纤维症横隔膜调节基因(CFTR),是人类遗传学上的重要突破。目前,徐教授仍致力研究囊状纤维症,同时积极探讨其它遗传及疾病基因,并在香港大学负责督导基因研究中心的工作。

 

香港大学(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大学(University of Hong Kong)前身为于1887年创立的香港医科学院。于1910年正式成立,由当时港督卢嘉爵士主持奠基仪式,卢嘉爵士于致辞时表示港大是“为中国而立”。

 

  港大是一所具备广泛专门科目的多元化学府,现设有10个学院;包括建筑学院、文学院、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牙医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法律学院、医学院、理学院及社会科学学院。

 

  港大主张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卓越的教学方法有助于青年人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其发展跨学科课程已有数年,并于近年开始开办双学位学士课程,例如“商业与信息科技”、“法律与商业”、“法律与公共行政”和“医学与工程”等。港大学生能够自由选修各项不同的课程,以紧贴和配合社会的需要与发展。

 

  让学生能在一个多元化的教育环境下学习一向是港大的办学目标。港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优越、灵活与多元化的学习环境,而且鼓励学生抒发个人的意见及感想。港大采用灵活的学分制,帮助同学争取更广博的知识,鼓励他们实行终生自学。

 

  作为一所国际性大学,港大一直致力于发展与世界各地学府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目前港大约有不少于10%的学生通过“香港大学世界联系网”计划以交换生身份前往世界各地逾90所院校进行最少一个学期的交流学习,其中包括许多世界知名的学府,如牛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柏克莱分校及麻省理工等。

 

 美国 斯坦福大学教育经济学教授 马丁.卡诺依

 

  马丁.卡诺依教授(Prof.Martin Camoy)1960年获得加利福尼亚工学院理学士(电子工程)学位,1961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64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64年至1968年,卡诺依教授在布鲁金斯(Brookings)研究所外国政策研究处从事经济学研究。1969年以来历任教育和经济学助理教授(1968.1971)、教育和经济学副教授(1971.1977)、教育和经济学教授(1977一现在)。1971/72年曾任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国际发展教育委员会主席。1998至2000年曾任国际比较教育协会董事会成员。2000年至今为Peninsula国际学校董事会成员。2003年为国际比较教育协会候任会长。2003年获法国波冈蒂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04年获秘鲁圣.玛贝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卡诺依教授是斯坦福大学教育和经济学教授、劳动经济学家,他对经济与教育体系之间的关系尤其感兴趣,是教育经济学国际大百科全书的编辑。目前,他主要从事美国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国际教育体系比较研究等。随着最近劳动力的全球化和美国国内对认知技能需求的空前转变,卡诺依教授还着手评估加速教育改革的可能性和它对劳动力的影响。卡依诺教授将学校责任视为教育政策研究的中心,他的新的研究计划是关于拉美教育改革。他曾为国际教育规划机构撰写了一本有关全球化和教育改革方面的书。

 

  卡诺依教授出版的学术著作有:《新的问责:高中与高风险测试》(2003)、《全部平等:私立学校有别于公立学校吗?》、《支撑新经济:信息化时代的工作、家庭与社区》(2001)和《全球化与教育改革:规划者需要了解什么?》等。

 

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

 

  斯坦福大学,全称小利兰.斯坦福大学(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创办于1885年,1891年开始招生。目前,它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占地32平方公里的巨型大学。

 

  作为私立大学,董事会是其最高权力机构,学校资金及财产保管、预算的拟定、校长的住宅,以及相关的政策性决定,都在董事会的权限之内。校长是全校最高行政负责人,下设几位副校长,分别负责教学与研究、财政、发展、医务及公共关系等业务。在副校长中,以负责教学与研究的教务长最为重要,校长不在时,校务由其代理。

 

  早期的斯坦福大学以人文科学为主,至今仍保持着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在该校就读的学生受益非浅。学校设有“民事受理人”制度,教授、学生、员工如受到不公正待遇,可向其申诉。另外,早在50年代初,在斯坦福就有不成文的研究院招生惯例,即学校鼓励本科毕业生向外校申请,而更多地从别处录取研究生。斯坦福大学的人文和理科学院是分系最广、学生最多的学院,有40余个系和分部。如食品研究、音乐、美术、戏剧交流、人类生物、社会思想制度、宗教、语言和文史哲经等等。目前在斯坦福求学的外国学生共1800余人,其中90%以上是研究生。大学里的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为1:1。

 

  斯坦福研究园区是由斯坦福大学前副校长特曼教授于1951年创建的,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园区,特曼教授被誉为“研究园区之父”。特曼曾将斯坦福研究园区称为“秘密武器”,以后的发展证明了他的卓越远见。斯坦福大学率先使大学科技研究与工业企业联合,开创先河,这对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无疑是巨大深远的。60年代开始,斯坦福大学利用租地款所得收益,高薪从东部各著名大学聘请名教授,学术水平逐步提高,步入美国第一流学校行列,到了80年代,斯坦福工业区已发展成为闻名全球的“硅谷”,成为美国和世界其他高技术工业区的榜样,而且也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大笔财政收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