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为经济发展插上科技之翼

――高校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综述

2009-04-28收藏

  在4月27日举行的教育部2009年第8次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科技司相关负责人指出,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要支撑主体的高等学校,要为国家战胜金融危机承担更多的义务和责任。

  危机时刻,面对国家的召唤,高校纷纷行动起来,发挥人才、科技和资源优势,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产学研合作,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插上科技之翼。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攀升

  开车行进在高速公路上,只要采用自动跟车的定速巡航系统,就可以让双脚完全放松,不但能保持稳定车速,还能与前车保持设定好的安全距离,这是清华大学气研所针对一汽奔腾混合动力汽车研发的第一台“智能环境友好型汽车”。

  这只是高校科技创新领域与百姓生活联系比较直接的一个例子。进入新世纪,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快速发展。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理工农医类高校从事科技活动人数为39.2万人,在校研究生人数128.3万人,其中博士生23.6万人。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40个,占总数的63%;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9个,占总数的39%;国家技术转移中心7个,占全国的70%,还建成了69个国家大学科技园,高校创新基地布局日趋完善。

  随之而来的是高校科技经费的快速增长和高校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2008年,高校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科技经费654.5亿元,较上年增长20.2%,其中近一半为来自企事业单位的委托经费。一批成果获得重大科技奖项,高校主持自然科学奖16项,占总数的47%;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30项,占总数的81%;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69项,占总数的37.9%。高校囊括了技术发明奖的全部3项一等奖,充分展示出高校科技工作的突出成绩和巨大潜力。签订技术转让合同8408项,当年实际收入19.8亿元。

  高校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显著提升,使之成为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也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产学研合作对接高校与国民经济主战场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高等学校已不满足于担当国家创新体系中基础研究的角色,而是通过与产业界、科技界的互动,在科技、教育、经济、社会各领域全方位参与到国家创新体系中来。

  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许敏,曾在奇瑞汽车做过3年多的研发副总和研究院院长,从企业向高校回流的经历让他对高校与企业间的产学研合作有更深的认同。“从技术支持到人才支撑,现在高校对企业的支持越来越多!”在许敏看来,产学研合作一方面让高校教师更加了解产业,从企业的需求出发攻克技术难关,在学生培养上也能更直接与企业需求对接,产学研合作联盟真正“联”起来了。

  在上海交大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的汽车楼里,说起上海交大自主研发并投产的总线车、汽车电子控制设备,许敏说:“现在的产学研合作不是政府拉郎配,企业有需求,也能从高校的技术和服务中看到成效。”

  早在1992年,原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和原国家经贸委就启动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经过十几年的实践与发展,产学研合作呈现出新的态势,高校由原来的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出击,合作的形式日趋多样,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内涵日益拓展,合作机制逐步健全,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

  目前,清华大学已与24个省和70多个地级市签署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每年与地方企业的横向经济合同近1500项,合同额近8亿元。而四川大学2008年10.2亿元科研经费中,有60%来自产学研合作。

  每个第一次走进位于浙江大学科技园G区的浙大三色仪器有限公司的人,都会被门厅内光鲜靓丽的“大家伙”吸引住。浙大三色董事长、浙江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牟同升说:“这台大型仪器是GMS-2000旋转反光镜式分布光度仪,这种设备现在只有德国和浙大三色可以做,目前在台湾就有3台!”

  创建于2001年的浙大科技园已累计有入园企业450家,其中科技孵化企业累计300余家,2008年入园企业实现产值20亿元。“目前已有50多家孵化企业毕业出园,并向周边地区辐射,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浙大科技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葛朝阳说。

  强化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对高校创新能力建设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是一大考验。仅去年下半年,四川大学就与企业签订技术合同1000余项,组织了超过200人次的技术专家赴省内各地开展科技对接活动,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针对企业面临的技术问题“把脉支招”。近半年来,浙江大学向浙江各地派遣的创新服务团队就达70多支,派遣科技服务挂职干部60多人,与浙江省企业新签订的技术合同达到900多项,预期为企业增加产值120亿元,增加经济效益20亿元……

  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发挥人才、知识和科技优势支撑社会经济发展,平稳度过金融危机,做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计划的实施至关重要。

  “早期的海洋石油开采依靠国外,现在走自主创新之路,我们参与了很多工作。”让上海交大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建民自豪的,是建在深海技术研究中心的海洋深水实验池。这个实验池的建设瞄准了南海深水油气开发,按100比1的比例,可以摸拟4000米的水深及自然界各个方向的风浪;可模拟南海几百年一遇的风浪,12级以上的台风。

  “南海600米至3000米水深的油产量最多,实验池可以完全覆盖这个范围,今年5月,我们将在南海200年一遇气候条件下实验能否满足生产条件的需求。”杨建民说。

  将高校科研与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课题相结合,已经越来越成为高校科研人员的一个共识,让高校科技创新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服务,也让高校科技支撑经济发展的道路走得更实。2008年5月,清华公共安全中心副主任袁宏永带领两名助手作为第一支支援队伍,携带清华大学研发的便携式应急平台系统和应急地理信息系统,赶赴四川协助公安特警和消防特勤开展抗震救援工作。从5月18日起,工作小组经过努力,陆续制作出十几张应急救灾专题图,为当地的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直接的技术支持,而这一切的技术就是清华大学公共安全中心自主研发的一整套观测、应急方案生成、任务传达系统。

  利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吸纳应届毕业生也从纸面走向了实践。2009年至2010年,北京科技大学计划面向应届毕业生设置科研助理岗位150至200个。“数量大,但做得比较实,100个岗位全部落实到二级学院。”北科大副校长谢建新介绍说,其中学校承担合同金额大于100万元的国家、北京市重大项目设岗32个,2008年度各学术梯队实到科研经费超过100万元的设岗68个。(记者 柴葳)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9年4月28日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