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七大以来取得的主要成就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将高等教育定位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确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西部高等学校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充分运用国家倾斜性支持政策,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实现了西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
1.规模稳步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断增加。2007年以来,西部地区的普通高校数和高校在校生数逐年稳步增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明显提高,较好地满足了西部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到2012年,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和在学研究生达到651.5万人和36万人,较2007年分别增长40.29%和44.93%。
2.投入大幅增加,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地方政府积极落实中央提出的确保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要求,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大幅度增加高等教育经费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极大改善了西部高校的办学条件。2011年,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均超过9000元,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西部地区普通高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6457元,比2007年增加了1006元。
3.创新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西部高校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重点,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在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和国际合作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4.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师资素质明显提高。地方政府和高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完善教师聘任制度,大力提高教师待遇,坚持引育并举,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2011年,普通高校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由2007年的37.70%提高到50.91%,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比例由2007年的34.13%提高到36.04%。2012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人数达到35万,比2007年增加8万多人。近五年,西部高校新增院士19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4名,特别是贵州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新疆大学等一批地方高校在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引育方面实现了突破。
(五)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进程加快,示范引领作用更加凸显。随着国家持续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一批西部地区高水平大学的重点学科实力明显增强,成为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对区域内其他高等学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辐射作用,促进了西部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重庆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7所“985工程”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展。2008年,西藏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石河子大学进入了“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实现了国家重点学科“零”的突破。至此,西部地区拥有“211工程”高校25所、264个国家重点学科,发展势头强劲。此外,西部高校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发展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紧缺人才专业以及体现区域民族特色的学科专业。
(六)输送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2007-2011年间,西部地区高校累计培养毕业生600多万人。“985工程”高校毕业生在西部地区就业比例都在40%以上。西部高校在生态环境保护、高原农作物遗传育种、水稻品种培育等领域,产出了一批有影响的标志性创新成果和先进技术,在2007年至2012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中,西部高校累计有7个项目入选。西部高校在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决策咨询方面也成效显著,四川大学率先向社会发布的“美丽中国省区建设水平研究报告”、云南大学提交的“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决策咨询报告,都得到了国家及地方政府的重视和采纳。
二、国家重视支持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一系列成绩的取得,主要是西部地区高校师生员工辛勤工作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的结果,同时,也与国家的政策倾斜和项目支持是分不开的。近年来国家重视支持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实施重大政策倾料。近年来,新增教育财政经费始终保持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中央财政在对西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奖补、国家奖助学金名额和资金、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和国家助学贷款奖补资金等方面,都向西部省份倾斜。加大学费补偿和贷款代偿力度,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在高等学校设置、学位点审批、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向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倾斜。近年来,全国招生计划增量持续向西部地区倾斜,2011年,西部地区普通本专科招生增长最快,招生162.7万人,比2010年增长6.1%。
2.实施重大工程项目。通过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等,引领西部地区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科研水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提高办学质量。仅“十一五”期间的“质量工程”国家就投入5.1亿元,支持西部地区高校承担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
3.以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为重点,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支持西部高等教育发展。2001年,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目前,已有99所支援高校帮扶73所受援高校,覆盖了西部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通过10多年的对口支援,显著提升了西部高校的师资队伍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以及学校管理水平。此外,通过“春晖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推动了海外留学人员特别是优秀人才到西部地区高校任教任职。
三、推动西部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新跨越
党的十八大赋予高等教育新的历史使命,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化改革、科学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育部将会同中央有关部门,继续实施政策倾斜,公共教育资源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加大支持力度,更加注重差别化支持措施,把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作、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等重大计划、项目对西部高校的支持落到实处,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加有效的举措,推动西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力争到2020年使西部高等教育总体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为西部地区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