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市
(2013年4月18日)
在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2012年教育部决定建立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是义务教育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我们张家港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始终坚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推动社会公平的基础,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基石,切实履行政府的法定责任,不断夯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地位。
一、明确政府主责,全力推进城乡学校标准化建设。
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府责任、监督和问责机制,坚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最大的民生幸福工程,全市100%的义务教育学校建成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一是实施“短板提升工程”。2005~2006年,市政府出台《张家港市农村小学基本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投入1亿多元,完成了20所村校的基本现代化建设。二是实施“普及提高工程”。“十一五”期间,投入8.2亿元,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3所。2012年,投资6亿多元,新建、改扩建城乡义务学校8所;2013年将再新建、改扩建11所义务教育学校。三是实施“校园安全工程”。2009年,印发《张家港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意见》,明确用3年时间分类分步实施校舍安全工程。目前,校舍安全工程各项工作全部完工。从2006年春季开始,我市开始实施公交化改革,上放学需要坐车的学生全部乘坐公交车上下学。2012年,根据《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要求,新购40辆国标校车;2013年将再新增66辆国标校车,并列入政府实事工程。
二、坚持均衡配置,全力优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目前,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现有教师5528人,其中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占比21.6%,城乡师资力量基本均衡。一是实施统一管理。出台《关于推进义务教育阶段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确立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全市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职工均由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教师工资由市财政统一预算、统一标准、统一发放。二优化师资配置。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遴选400多名市区优质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和新市民子女学校支教,2012年教师交流率为10.2%;修订和完善校长岗位城乡交流制度,近两年共有117名校级干部进行了轮岗交流,有力促进了农村学校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三是强化引导激励。实施向农村学校倾斜的骨干教师评选政策,建立农村学校骨干教师3年服务期制度,规定新评高级教师需有2年农村工作经历,确保全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都有骨干教师,同时明确在农村工作的骨干教师津贴是市区同类型骨干教师的2倍。
三、抢抓创建机遇,全力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针对我市自查、苏州市复核、江苏省督导发现的问题,从去年10月份开始,我市先后建立了装备数据分析、民意调查回访、学校整改提升等工作机制,对薄弱学校和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整改、全面升级。一是突出重点项目。结合我市教育实际,提出了四个“新”的项目要求,即设备设施实现新提升、校园环境形成新面貌、学校管理要有新发展、学校文化展现新亮点。市财政提供经费支撑,教育部门负责做好软实力的提升。各校加大工作力度,实现提档升级。二是实行分类指导。对照指标要求,突出抓好四种类型的相对薄弱学校:第一是即将异地新建和撤并的学校。重点添置可以带得走的设施装备,推动学校常规工作的精细管理。第二是正在改扩建的学校。重点做好学校建设风格的整体设计,高标准装配好内部装备。第三是老城区学校。重点做好学校内涵特色的外显展示,学校文化建设的全面提升。第四是市镇、中心小学的村级分校。重点加大内部设施的配置力度,优化教育管理体制,强化学校常规管理。三是加强过程管理。我们建立了三项工作机制:第一是督察人员蹲点制。局机关工作人员蹲点学校,了解督促设备设施配置、使用和管理情况,现场指导与协助学校做好各项工作。第二是条线分组负责制。将全市59所学校分成五个组,以组为单位,加强各组学校之间经验交流,相互借鉴,督促提高。第三是建立动态通报制。通过信息报送与分析,确保工作顺利推进。四是组织专题培训。去年11月份以来,我们先后三次组织校长、分管校长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学校文化建设和管理经验。进行了七类专用人员的专题培训,推动专用场馆人员素质提升,促进专用场馆管理和使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下一步,我们将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好每一位教师,培养好每一名学生,全面实现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的转变,让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市人民,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一是科学调整优化教育布局布点。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实施城乡学校布局调整优化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化发展水平。二是开展“美丽学校”建设行动。深入实施“美丽学校行动计划”,着力形成“一校一特、一校一品”的发展格局。积极打造“阳光体育”、“乡村少年宫”等素质教育品牌,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品质。三是实施师资素质整体优化工程。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教育均衡发展的根基,制定实施全市教师发展10年规划。进一步完善“特级教师工作室”制度,优化小区域流动、顶岗交流等举措,促进全市城乡教师素质全面发展。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