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原上海中学校长 唐盛昌
从一个学校实践者的视角来看,《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许多对学校改革来说具有方向导引意义的关键性指标,“切中要害”,将有力推进学校的内涵建设。
在“品德发展水平”上,在抓行为习惯、公民素养的同时,特别重视学生理想信念与人格品质的培育。在“学业发展水平”上,在强调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与学科思想、方法基础上,更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评价。在“身心发展水平”上,过去比较多地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现在将“审美修养、情绪行为调控、人际沟通”提到应有高度。在“兴趣特长养成”上,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多样性与学生的爱好、兴趣与潜能的培育。在“学业负担状况”上,不仅关注上课、作业、睡眠时间,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的有效与难易程度,而且关注学生主观感受与想法。
显然,这一评价框架的建构,既为学校未来发展明确了导向,又为学校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提供了总结、反思、再提升的评价标准。譬如,我校在学生品德养成中,创设了一系列的德育特色课程,如开设“国情?民风”考察课程,创设让学生做一个有创意的实践为他人、社会服务的CPS(创造?实践?服务)课程等,促进学生在认知、实践、体验、反思统一中提升人格品质。按照《意见》中学生品德发展水平提升的标准衡量,我们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但怎样创设更多有效的学生体验、感悟平台,让需要深入探索。
又如,我们意识到了培育学生创新意识与兴趣特长、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性,在点上设置了科技班、工程班实验,在面上推进法学、金融、节能汽车、主持与演讲、微电影等多个实验组,同时每学期提供200多个科目与模块供学生选学,创设了环境工程、激光与光纤等30多个现代数字化创新实验室,促进学生基于数字平台的学习。按照《意见》中的“学业发展水平”标准,我们认为提供学生多样发展空间、为有潜质学生提供良好发展平台的实践探索是对的,但以怎样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从这一评价框架提供的关键性指标来看,中小学落实《意见》需要认真思考一系列难题的解决,包括如何探索新时期夯实学生核心价值观、提升思想境界的途径;在当今数字时代怎样提升学生基于数字平台的学习与创新能力;如何在学生兴趣培养、潜能开发上加强大中小学的衔接;怎样创设良好的环境促进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怎样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的特色办学与高中的多样化发展。
从学校组织实施的视角,领会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的精神,不仅仅是校长的事情,也是广大中小学校全体教职工的事情。教师摈除对中小学教育质量观固有的“分数”“应试”“填鸭”“相同”关键词,真正让“综合”“个性”“潜能”“审美”“信念”“创新”等关键词在脑海里扎根,是当务之急。《意见》精神的落实,不仅呼唤学校通过内涵建设来提升教育质量,而且呼唤学校通过观念、行动的变化来影响家庭、社会的固有看法,形成合力,为中小学生的成长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