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古称陈仓,是华夏始祖炎帝故里,周秦王朝的发祥地,全市辖3区9县和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总面积1.8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73.67万人。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12所,其中:幼儿园108所,小学757所,初中160所,高中57所,职业学校30所,在校学生近56万人。
宝鸡历史文化厚重,尊师重教传统源远流长,燕伋望鲁,马融设帐,张载创立关学的典故就发生在宝鸡。改革开放以来,宝鸡市各级政府不断强化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呈现出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率先在全省实施了义务教育寄宿学生“蛋奶工程”,率先建立全覆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2012年,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
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农村学校面貌变化巨大,城乡学校硬件建设趋于均衡,基本解决了群众“有学上”的问题。但是“上好学”的问题依然存在,农村学校优秀教师相对缺乏,城区学校各类名优教师相对集中,导致出现大班额和超大班额,择校问题屡禁不止。2011年3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推进教育均衡化、优质化、科学化、法制化发展的总原则。为了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我们以教师校长交流为突破口,相继推出多项措施。
一、主要做法
一是将农村学校教师工资上浮10%,稳定农村学校教师队伍;
二是启动农村教师全员培训工程。即:五年内对农村教师进行一轮全员培训,全面提升农村课任教师专业素养;
三是启动名校孵化行动。通过强弱校际结对帮扶,提高薄弱学校整体办学水平,18所省级标准化高中结对帮扶18所薄弱高中,市区学校对太白、凤县所有学校进行对口帮扶。
四是全面推进教师校长双向交流新模式。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开展了多期支教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始终难以破解单向支教活动参与人数少,受助学校面窄,支教人员单打独斗,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发展局面的困惑。分析主要原因,我们认为,单向支教活动是对薄弱学校的静态“输血”,不能增强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无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从根本上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从2011年7月,我们尝试推出教师校长双向交流新模式,主要特点是双向互动交流,分市县两个层次推开,为期两年。与传统支教工作相比,教师校长双向交流具有四个新的特点:一是在形式上,实现了由过去单向支教向城乡互动、双向交流的转变,有助于调动交流双方的积极性;二是在内容上,实现了单纯支教向教师、校长共同参与交流的转变,有助于提高交流双方学校的管理水平;三是在交流人员管理服务上,实现了市派县管向市县两级派遣、市县校三级管理的转变,工作责任更加明晰;四是在交流的范围和规模上,校长和教师交流分市县两个层次进行,范围涉及全市所有县区中小学和局直各个教学单位。
首批参与市级交流校长和教师108人,县级交流530人,参与学校160多所。市财政局列支专项经费,为市级交流期满的校长和教师发放生活补贴每人3000元。
陈仓区教体局积极探索和创新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新途径,采取对口帮扶、团队交流的方式,安排100名校长和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城乡交流,下派的副校长任命为交流学校校长,上派校长到对应交流学校挂职锻炼,交流校长选定后,再由参与交流的学校互选4至5名骨干教师,组成团队到对口学校交流任教。优质校团队主要任务是普及现代教育理念、构建现代教育管理体制、建设新型学校文化体系、培养骨干教师团队;薄弱校团队主要任务是融入优质校,进行“体验式”学习提高,力争在学校管理、教研教改、教学水平、专业成长等方面有所精进。
团队整体交流是教师校长双向交流途径的探索和发展,为第二期教师校长交流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13年9月,我们启动了第二批教师校长双向交流,全面推广了陈仓区团队整体双向交流经验,市级交流由城市三区和市教育局直属教学单位与5个山区县结对,市县下派、上派各2个团队,共20个团队,20名校长,80名教师参与交流。县级交流人数不少于本县区在职在岗教师总数的10%,市县交流人员已全部到位。
二、初步成效
从首批教师校长交流实践看,教师双向交流为引导教师合理流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可能,团队整体交流使可能变成了现实。
一是双向交流为交流校注入了活力。城区骨干校长和教师到农村学校后,把先进的管理及教学理念引入交流学校,有力地推动了山区学校和薄弱校管理和教学工作。校际交流为优质校和薄弱校取长补短提供了平台和契机,实现了互利共赢,为薄弱校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是促进了交流教师专业化成长。农村学校教师长期扎根基层,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使优质学校教师受到启发和教育,增强了城区学校师德师风教育的实效性;农村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到城区学校挂职任教,学习和接受了城区学校先进的管理和教育教学经验,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增强了素质,加快了成长。优秀骨干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实现了新的人生价值。陈仓区虢镇小学副校长张来生,是全国优秀教师、省特级教师、省级教学能手、市劳动模范、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他带领妻子及学校3名骨干教师和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一起到香泉镇孙家村小学交流,他的典型事迹在宝鸡广为传播,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表彰,陕西电视台做了专题报道。在张来生精神的感召下,陈仓区又有两对夫妇举家离开城市,到农村参与教师交流。
三是为教育均衡发展找到了支点。首批教师校长交流工作结束后,我们对交流学校状况进行了跟踪调研,参与交流的优质学校社会责任感普遍增强,尤其是参与团队整体交流的优质校,把扶持交流校作为一项长期任务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与交流校同发展,共进步,普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薄弱学校在交流中得到帮扶,“造血”能力显著增强,学校运转良好,增强了办学吸引力。正如一位山区学生家长所说:“本来是想让孩子转学的,现在学校校舍新,设备好,教师强,跟城里的一样了,还费那个事干啥!”。
三、今后设想
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力度,建立健全教师校长交流长效机制,全面启动实施“优质教育普及行动”。
一是实施农村教师队伍骨干体系壮大工程。通过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轮岗交流机制,促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校长任期制,把名优教师培养纳入校长任期考核。以城区及名优学校为主体,建立新任教师培养基地。建立和完善校长选拔和评选评优机制。义务教育学校新任校长必须有在农村学校工作的经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参评省特级教师、县级及以上名师名校长和申报高级教师职称时,须具有在交流学校的任职经历,
二是实施“大孵化”工程。依据强校引领、资源共享、捆绑考核、互动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名校为龙头,建立一对三的孵化片区,以片区校为节点,周边学校为链点,实施“片区链式带动”,构建市、县级名校链式发展教育共同体。
三是实施科研兴教工程。以市县教研室为主体,组织开展“送教下乡”、“课堂教学改革”、“校本研修”等活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四是实施“校长、教师培训”培训体系创新工程。改革教师、校长封闭培训模式,探索弹性学制和开放培训新形式。
将“优质教育普及行动”涉及项目纳入市局对县区、局直单位年终考核,纳入县区对学校年终考核;市政府教育督导室每年对县区进行一次专项督导,同时把各项目纳入316工程县区对学校督导内容,督导结论作为任期期满校长考核的重要依据。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