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散发材料六

胸怀仁爱送真情,开拓创新育桃李

2015-06-09 来源:教育部收藏

北京市延庆县大榆树小学教师 张雨良

  我是大榆树小学教师张雨良。1992年,我从延庆师范毕业走上三尺讲台,一直坚持在大榆树小学工作,该校位于偏僻的农村,是一所典型的乡村学校。前些年上班途中,既要经过颠簸的田间小路,还要经过拥堵不堪110国道,每天必须在拉煤车的缝隙之间穿行而过,危险可想而知。许多到那里的老师都只呆上三五年便纷纷调离,而我为了自己喜爱的孩子们,选择了留下来,一呆就是23年。直到如今,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坚守在乡村教育一线。

  冰心老人有这样一句话“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在工作中,我始终把热爱学生放到第一位,精心呵护班级中的每一位孩子。孩子们没有带饭钱,我解囊相助;孩子凉鞋坏了,我拿起针线亲手为他们修好;学生病了,我亲自送到医院。无论我有多忙,时间有多晚,只要学生需要,我都尽量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因为我觉得:“我的学生,就是我的孩子,我要用自己的臂膀呵护他们。”

  在教育工作中,我努力让学生张扬个性,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建立民主、自由、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是把管理权还给孩子们。班级是孩子们的家,我努力做到“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民主的气息”。每当接到新的班级,我首先引导学生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学生们在充分学习、讨论学校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再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制定班规。班规的确定既规范学生的行为对学生起到了约束作用,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调动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促进了良好的班风形成。定期进行班干部竞选、试用评议和正式任命,鼓励学生自我推荐,参与竞争,让学生锻炼了自己,增加了胆量。我增设很多班级岗位,如图书管理员、卫生监督员、纪律班长、种植小组长等,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小主人。

  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叶澜教授曾经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探索“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教学模式,实现了由“知识传授型的课堂”向“知识建构型课堂”的蜕变。在课堂上,我以小组为载体,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索,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教育过程变得更加轻松和有效。在我的课上,学生个个是小老师,每位学生都能勇敢的走上讲台,讲台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成为要学、会学的主人翁。正因为这样,孩子们都喜欢称我张大同学,也非常喜欢上我的课,课上经常听到“张大同学我来讲,我来补充”的声音。在一次次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创新意识得到提升。

  三是把教室还给孩子们。所带班级开展的“种植绿色、收获成功”活动,激发起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打造了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班级文化,让教室成为孩子们自由展示和探索的乐园。孩子们在种植中感受到父母劳动中的艰辛;在向父母学习种植知识中,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在品尝种植成果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同时学会谦让、学会关心他人。“种植绿色,收获成功”班级文化特色,将“有形之绿、无形之绿”结合,使整个班级呈现“有花有果、有香有色”绿色生态景象,培养了孩子们热爱生活、阳光向上的良好身心状态。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三尺讲台、关乎未来。”成功的教育不是一日之功,但不可一日不用功。今后我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在国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感召下,做以德化人、教书育人的引路人。

(责任编辑:柴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