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散发材料四

人的教育发展取得重要进展
教育现代化的微观基础不断夯实

2015-12-10 来源:教育部收藏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胡鞍钢

  一、人的现代化首先是教育现代化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进一步讲就是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政治优势,对十几亿人民的持续的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创造人的发展机会,提高人的发展能力,激发人的发展活力和创造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的现代化首先是教育现代化。在中国大地,这个大写的“人”不只是抽象的“人”,而是十三亿多的“人民”。而教育现代化就是使2亿多在校生获得良好的现代教育,使更多的人获得良好的继续教育机会,接受终身教育,使中国成为世界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的现代化要基于人的生命周期以及不同阶段的人力资本(教育)投资及公共服务水平。从人的生命周期的教育视角看,在不同年龄段就形成了不同的教育需求和教育发展指标,也就有了不同的教育服务和教育投资政策。《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这也要求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从教育发展的实际结果来看,我们可以采用不同年龄段各级教育毛入学率来衡量。

表1 人的生命周期与人力资本及公共服务指标(以教育为例)

生命周期

各阶段

公共教育服务主要指标

婴儿出生

前后期

孕产妇健康教育

儿童期

对儿童父母教育培训,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双语教育等

少年期

义务教育巩固率、双语教育

青年期

高中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继续教育参与率,就业与创业培训等

成年期

职工继续教育培训参与率,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等

老年期

老年教育,社区教育

高龄期

80岁以上)

老年教育,社区教育

核心指标

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二、对“规划纲要”目标的中期评估

  2010年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到2020年的总目标: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明确提出了五大目标: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专门设计了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量化指标。《教育规划纲要》充分体现了“育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在新中国历史上是首次。

  从《教育规划纲要》实施情况来看,到2014年,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5项主要指标已经基本完成2015年目标,其中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2020年目标(见表2)。这表明,在实现教育现代化、构建学习型社会、开发人力资源方面迈上大台阶,为实现2020年总目标提供了更高的基础、更好的条件。

表2 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有关指标数据对照情况

单位:%

指标

2009

2014

《教育规划纲要》

规划目标

2015

2020

学前三年

毛入园率

50.9

70.5

60.0

70.0

九年义务教育

巩固率

90.8

92.6

93.0

95.0

高中阶段

毛入学率

79.2

86.5

87.0

90.0

高等教育

毛入学率

24.2

37.5

36.0

40.0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9.9

15.83

15.0

20.0

  我国学前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5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的一大突出亮点。我国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从2009年的50.9%提高至2014年的70.5%。联合国计划开发署《2014年人类发展报告》的研究表明,在儿童早期发展阶段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对于人生的未来发展显得至关重要。最具成效的投资,就是促进幼儿教育。卓越的幼儿教育比财富更加重要,将十分有助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政府把学前教育作为优先发展的重要领域,表明中国朝着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迈出重要一步。

  各级教育普及水平稳步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稳固率到2014年已提高至92.6%。高中毛入学率,从2009年79.2%提高至2014年86.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9年24.2%提高至2014年的37.5%。

  研究生教育发展尤为迅速。在“十二五”时期我国研究生在校生规模稳步提高,从140.49万人提高至184.77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7%,已居世界首位。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占招生总数比重从2009年的14.1%提高至2014年43.5%,明显扩大了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队伍,已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生教育,还需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开放大学教育尤为重要。《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5年来,新设立国家开放大学和北京开放大学、上海开放大学、江苏开放大学、广东开放大学、云南开放大学,开放教育迈出了重大步伐。围绕更好地满足全民终身学习需求,各开放大学在学习方式、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比如,截至目前,国家开放大学已开设本科(专科起点)专业25个,主要面向高等专科(含专科)以上学历者;专科专业56个,主要面向高中阶段毕业生(如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

  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年参与率,已从2010年的56.3%提高至2013年的63.4%。高校继续教育毕(结)业生数,由2010年的1082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1385万人,增长28.0%。

  三、中国进入“教育红利期”

  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从2010年起,中国进入人口红利下降期,劳动年龄人口(16岁-64岁)占总人口比例从74.5%下降至2014年的73.4%,下降了1.1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8.75%提高至11.01%,提高了2.26个百分点。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13.72%提高至16.35%,提高了2.63个百分点,已经明显超过了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的幅度,显示了教育红利、人力资源红利大大抵消了人口红利下降的影响,也标志着进入了“教育红利期”、“人力资源红利期”及“人才红利期”。

  总之,中国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人的发展是关键、是核心。从教育的视角来看,就是要提升全体国民受教育水平,使得全体人民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受教育机会,使得持续的人力资本投资贯穿终身。通过全面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我国教育普及水平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均迈上了新台阶,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我国在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迈出了坚实步伐,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学习型社会正加快形成。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