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强化督导 全面改薄
让壮乡儿女共享更加公平的义务教育

2015-12-16 来源:教育部收藏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厅长 秦斌

  日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公布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办法》(以下简称《督导办法》)。强化督导,大力推进“全面改薄”项目,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高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是全面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这对于教育基础薄弱、发展水平不高的广西来说意义更加重大,影响更加深远。

  加强督导评估,一直是广西“全面改薄”的重要抓手,是工作取得成效的有力保障。近年来,广西强化督导,转变方式,创新机制,完善制度,迅速推进“全面改薄”项目落地生根。

  首先,建立教育改革目标责任考核机制,以督导促责任。成立了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自治区、市、县(市、区)每年签订教育工作责任状,对各级人民政府全面履行教育责任进行考核,并将“全面改薄”纳入为民办实事和绩效考评内容,借助绩效考评的强大推动力督促各级党委、政府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其次,完善工作推进机制,以督导促进度。我区建立和完善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推进机制和办法,包括月报制度、提醒制度、督办制度、分片包干制度、奖惩制度和专项督查制度等。特别是,自治区分管领导亲自致信全区14个市市长,对“全面改薄”工作提出要求;自治区教育厅也写信给各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长,要求各市采取有力措施加快项目建设进度。至10月底,我区已印发月进度通报9次,下发督办通知单76份,约谈了项目进度严重滞后的30个县教育局局长,组织7个检查组分赴14市28个进度较慢的县督促检查。

  再次,创新规划编制和资金分配方式,以督导促效率。我区紧扣“全面改薄”要求,创新规划编制方式,组织各地全面开展每一所中小学基本建设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做到“一校一本”、“一校一图”,有效控制了投入和校园规划的盲目性、随意性、无序性。创新实行项目审批备案制,减少审批环节,扩大县级政府统筹资金的权力,各县可以根据布局规划,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安排使用项目资金。创新资金分配奖惩机制,对先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工作的县,给予1000—2000万元的奖励支持,并按70—90% 的资金量提前安排“全面改薄”资金。

  最后,大力补充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改革管理模式,以督导促质量。2014-2015年,我区通过特岗计划、免费师范生、壮汉双语、全科教师培养等项目补充优质师资4万余名,每年选派2000名左右优秀教师到县级及以下薄弱学校支教1年,每年选派2000名左右紧缺学科教师到乡镇及以下学校走教1年,有力缓解了农村学校教师紧缺状况,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我区推行学区制、集团化办学,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创新管理模式,拓宽优质资源覆盖面。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广西丝毫不敢大意,亟待《督导办法》来进一步指导工作。下一步,广西将认真研究《督导办法》、学好《督导办法》,逐条对照检查“全面改薄”落实情况,使每一项督导内容都能在广西开花结果,使广西每一个项目工程都符合督导要求,成为放心工程、阳光工程和民心工程,让壮乡儿女共享更加公平的义务教育。

  一是加强督导督查,打造放心工程。把“全面改薄”作为政府教育督导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完善考核责任和表彰奖励机制,建立健全问责机制。一方面,研究制定广西的实施细则和具体方案,以便于各地更好的执行贯彻落实《督导办法》。另一方面,将督导结果与各地的评估结合起来,按照《督导办法》要求的问责和激励机制,延伸督导结果的运用范围,对将督导结果与各地的年度绩效考评、全面改薄工作评价、地方主要领导年度工作考评结合起来,对职责落实不到位的给予绩效扣分、资金扣减或通报批评,全方位确保《督导办法》各项规定落实到位。

  二是落实公开公示和通报制度,打造阳光工程。在当地主流媒体、政府网站、公示栏上及时公开项目规划、项目预算安排、工程建设进度、集中采购等的相关信息,广泛接受师生、家长和社会监督,增强透明,保证项目立项科学、相关资质合格、相关程序合法。同时,通过项目在线月报系统进行动态监测,并指导各地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查缺补漏;对进度较慢的县开展实地督查,对进度达标的县进行跟踪监测,督促巩固各项指标,通过督导评估,真正达到“以评促建”的效果。

  三是健全保障体系,打造民心工程。我区各级财政均将“全面改薄”地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并尽最大能力加大投入,全区按不低于中央资金的比例安排资金,5年间将筹措资金近150亿元,其中自治区本级财政安排资金近100亿元。对广西31个未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区,除争取国家更大的支持外,还要专设教育发展基金,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十三五”期间,广西将在每一乡镇政府所在地,至少建设一所寄宿制小学;在人口较大且交通便利的乡镇,同时建设一所寄宿制初中。

(责任编辑:谢沂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