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第十七中学
山东省青岛第十七中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为主线,以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发展潜能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结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德育目标分解为养成习惯、塑造品质、培育信念三个维度,坚持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有机融合,加强对学生的育德励志教育实践活动,培育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一、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学科德育资源,切实发挥学科德育实效
近年来,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成为我校课程改革的核心,全科德育、全程德育成为根本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我校提出打造绿色语文课堂的目标,即追求学科德育的润物无声、水到渠成、春风化雨。如诵读国学经典,重在汲取历史文化积淀,着力点在于日积月累的感悟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带领学生鉴赏诗词文赋的同时开展“与经典文人对话”读写活动,在活动中升华崇敬之心。同样,政治、历史等社会学科同样充满丰富生动的德育元素,政治学科“主题情景教学常态化”研究,通过真实情景丰富内容、活跃课堂,如模拟人大会议等让学生参与到“情景”当中,切身感受政治、政党、政府的职能,理解公民的义务与权利。历史学科利用人物事迹激发青少年学生人生规划应当树立远大目标,培养爱国精神。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生命教育,数学、物理等学科的科学精神教育,艺术学科的尚美尚德教育,体育、心理等学科的健美教育、健康品质教育等等无不以激励主体参与、唤醒主体情感为出发点,无不包含丰富的德育素材和情景,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资源,能够起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二、实施学科德育有效延伸,搭建学科德育拓展平台,构建全方位学科育人体系
课堂不仅仅局限于45分钟的学习。我校的课外活动课、校本课程、社会实践课程都立足于迁移知识与能力,激励实践与创造,使学生在体验中受到教育。我校以语文教研组为主举办的诗歌节、读书节、辩论赛;技术、音体美学科牵头组织的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学生自发创建的感恩节、班主任节、风采大赛以及各学科创办的学科周活动,简称“六节两赛一周”。通过学科活动的组织,实现了学科德育有效延伸,搭建了多元的学科德育拓展平台,构建全方位学科实践育人体系,让学生真切体验迁移知识、成长愉悦、审美道德认知提升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三、制定全员育人政策保障,提升学科教师育人能力
教师是德育的核心资源。我校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教师一岗双责制”,构建“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工作局面。各班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分组,每组由一名任课教师担任导师,负责日常对学生进行“思想上引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学习上辅导”。为落实“三全”育人思想,我们将“教书育人,一岗双责”纳入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2010—2015年两轮北师大、华师大持续六年的教师全员培训,“全员育人”已经渗透到老师的职业价值观当中,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责任。
德育无止境,扬帆正当时。我校将认真学习贯彻《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坚持全科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