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新闻发布会散发材料四

育人为本 资助同行

——四川大学资助育人工作开展情况

2016-08-25 来源:教育部收藏

  四川大学作为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研究型综合大学,是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学校始终把招生和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西部,来自西部十省的学生占全校本科生55%以上,每年在西部就业的学生占当年就业人数的60%以上。2015年,我校经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本科生共计11530人,占本科生总人数的30.6%。在同层次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较高,贫困生资助工作压力大,任务重。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发表演讲时指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必先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高校资助育人座谈会上指出:在当前推进教育改革和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下,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是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近年来,在国家资助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大背景下,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适时调整资助工作的理念和目标,努力实现由保证高等教育的“机会公平”(保证贫困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到追求高等教育的“质量公平”(通过细致的育人工作,弥补因经济贫困造成的知识、阅历、心理、能力的不足,保证他们在毕业时与其他同学无质量差别)的嬗变。

  一、健全制度机制,筑牢资助育人工作基础

  第一,创新工作理念,构建“8+1”资助育人体系。“8”指原有的“奖、贷、助、勤、补、保、免、偿”八位一体的资助保障体系;“1”是指将育人理念渗透到八位一体资助保障体系各项资助措施中,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精神支持,将育人理念融合于各项具体资助措施,实现资助保障体系升级换代。

  第二,进一步完善资助机构,打造“3+1”资助育人队伍。学校在校、院、年级建立了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学生资助工作组和学生资助民主评议小组,三级资助工作机构,层层细化工作,抓好政策落实。此外,学校还建立了一支由教学管理岗位退休的老专家、老教授和处级以上干部组成的教导员队伍,他们以学生宿舍为工作重心关注困难学生的日常需要,共同做好资助育人工作。

  第三,理顺工作机制,健全“1+N”资助育人制度。学校修订制定了《四川大学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试行)》1个管总文件,并配套建立了《勤工助学工作实施管理办法(试行)》、《学生表彰奖励办法》、《助学金实施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评选管理办法(暂行)》等相关制度,把育人的理念进一步渗透到资助工作的方方面面,为资助育人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通过以上体制机制建设,促进了资助管理工作的精细化,实现了 “六到位、六确保”,即“入学前政策宣传到位,确保经济困难学生放心入学;新生报到及时关心到位,确保贫困生家长安心回家;入学后家庭经济状况了解到位,确保贫困生认定建档准确详细;奖助金评选时准备、指导到位,确保评选工作公平公正;奖助金发放时信息审核到位,确保经费发放工作及时无误;每年资助工作总结到位,确保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二、大力发展公益社团,搭建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载体

  多年来,学校高度重视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探索建立“受助学生公益社团化管理”模式,即所有受到资助的贫困生都加入到公益社团中,现在全校建有公益社团50余个。以此为载体,整合资助方、高校和受助学生三方资源,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使公益社团成为经济资助、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有效载体。

  一是学校以公益社团为载体开展系统化的培训教育。整合资助方和学校的教育资源,为困难学生提供计算机、英语、礼仪、演讲、文案、简历制作、考研、就业导航等培训教育,举办感恩励志交流、社长沙龙、各类公益实践活动,从职业技能、人际关系到社会责任感全方位对困难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有效提升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是以公益社团为载体开展公益活动传递社会关爱。公益社团先后开展了赴甘洛、盐边、巫溪等边远地区“曹氏父子两亿善款援助行动”、“善行100劝募活动”、“跑完全程”系列活动等,其中,在扶贫基金会“爱心包裹项目”开展以来,参与志愿者累计12522人次,累计筹款200万元,关爱19396名贫困地区小学生;在“跑完全程感恩励志活动”中,先后有480名志愿者,31支队伍前往25所高中,结对4220名贫困地区中学生。

  贫困学生在公益社团的熏陶下,“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他们的开展公益活动中感悟社会温情、传递社会关爱、激发社会正能量,在活动的组织和参与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同时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受到中央电视台、凤凰网、搜狐网等社会媒体广泛关注。馨心社、思源社、星火社、同心社、自强社等都先后被评为“感动川大年度人物(集体)”,成为学校一张张亮丽的名片。

  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营造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第一,树立“一批”励志成长成才典型。学校开展了寻访身边的励志成长成才优秀学生典型活动、“自强之星”评选、“感动川大新闻人物”评选等活动,每年发现、选树一批自强不息、奋发成才,勇于担当、服务社会的典范。赵玉立同学暑假曾每天用三轮车拉3000多斤的西瓜在镇上售卖,曾在国庆7天将地里30000多斤玉米“背”回家,甚至累到流鼻血;王平汉同学3岁因脑膜炎瘫痪,造成四级残疾,一路走来,发表论文、过级、考证书、做公益一样不差;陈旭同学在突然丧父的巨痛中,料理后事,照顾受伤的母亲、妹妹,投入专业学习和学术比赛中,并获得优异的成绩……他们都曾有一段艰难的历程,但公益、调研、学生工作、比赛、学习,样样不落人后,在他们的身上同学们看到:每一粒种子都拥有破土而出的力量,每一只小鸟都有搏击长空的梦想!

  二是开展 “助学•筑梦•铸人”主题教育活动。学校把握学生特点,邀请学校院士、知名教授、校外知名人士开办励志讲堂,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近距离分享名师大家的青春奋斗故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方式讲述自己的励志故事,分享自己在成长路上的点滴,传递自立自强、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倡导知性、运动、感恩、自信、有爱、有梦、诚信等积极健康生活态度,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用奋斗追寻梦想。 “助学•筑梦•铸人”活动充分展现了同学们在国家、学校、社会的关爱中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创新工作思路,探索资助育人新模式

  学校找准资助与育人“结合点”,创新多种资助育人渠道,打造易于学生接受的新模式新方法,精准发力,确保资助育人实效。

  一是学校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提高贫困生的资助保障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困难学生的保障水平也要随之相应提高,2016年学校在年度预算中增加资助经费2000万元,确保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水平与社会同步提升。

  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掌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状况的适时变化,进一步提高资助工作的精准化进而提高资助工作科学化水平。

  三是充分发挥教导员在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中的巨大作用。教导员是学校推进全员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举措,这些老专家老教授以学生宿舍为工作主要阵地,以解决学生日常困难为主要内容,循循善诱,是做好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工作的重要帮手,是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有效补充,下一步学校将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发挥他们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作用。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事关学生家庭幸福、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四川大学将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有关要求,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指导下,不断探索,继续以务实的工作作风,扎实推进资助工作,促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