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中医药高等教育特色发展路径何在?专家呼吁——

“尊重中医教育的知识传承与人才成长规律”

2016-10-27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本报北京10月26日讯(记者 万玉凤)“我们要引导中医药高等教育特色发展,必须更加重视尊重中医教育的知识传承与人才成长规律。”今天,在教育部新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坦言,这也是为什么要将中医思维能力培养写入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总体目标。

  把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经验上升为可复制的教育规律,必须依靠教育标准体系的构建。兼任教育部中医药学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的张伯礼介绍说,2007年,教指委成立当年接到教育部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着手建立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历时5年时间试点检验,2012年12月,正式颁布了中医药高等教育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标准,提出了毕业生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和涉及中医专业办学关键环节的10项标准。

  正是在这个标准中,首次提出中医思维概念,并把中医思维能力培养写入了总体目标。各相关高校充分发挥中医药师承教育特点与优势,深入开展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实践了现代中医药师承教育新模式。

  北京中医药大学在创办“院校—师承—家传”相结合的中医教改实验班基础上,大力探索了长学制学历教育,先后创办“岐黄国医班”“时珍国药班”以及“卓越中医师”“卓越中药师”等诸多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更加人文、更加经典、更加实践、更加现代、更加国际”的新式人才分类培养目标。

  上海中医药大学通过打破学院、学科、医院围墙,组建50余个示范性跨学科教学团队,在创新课程开发、教学学术研究、临床教学改革等方面予以重点突破,打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教学瓶颈,推出了“前期厚基础能力、后期重跟师悟道”的阶梯式培养方案,切实做到“经典学习不断线、实践环节不断线、创新提升不断线”。

  “从整体上来说,在中医传承班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环节、专业认证环节、加强实践、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环节,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及推动中医药课堂设计、课程整合、师资培训、教师论坛、特色教材建设、中医经典分级考核、举办内经知识大赛、中医临床能力大赛等措施保障下,中医药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确保了特色。”张伯礼表示。

  中医药高等教育经过60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坦言,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教育部、国家中医药局将进一步加强医教协同,联合制定“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

  张大良介绍说,下一步改革将聚焦改革重点,突出中医药特色,将传承与创新并举。围绕“双一流”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优化中医药专业结构、夯实传统文化功底、强化实践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扩大国际影响力、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深化中医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健康中国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证。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