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以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深化医学人才培养改革

2017-07-12 来源:教育部收藏

上海市人民政府

  医学人才培养水平直接关系上海2500万市民的健康福祉。近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作为深化医改、建设健康上海的重要内容,医教协同探索院校-医院-社区联合培训住院医师模式,切实强化基层卫生人才支撑,取得良好成效。

  一、建体系,构架基于“行业社会人”的培养模式

  上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最大突破是通过系统设计、政策引导和制度安排,创造了“行业社会人”这一有中国特色的人事管理模式。这一模式既有别于传统住院医师培训的“单位人”模式,又有别于欧美的“社会人”模式。住院医师与卫生行业人事管理机构签约获得劳动人事身份,培训期间与同类人员享有同等的工资、福利及社会保障,培训完成后可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双向选择、自由择业。这样既保证了住院医师的收入待遇与劳动保障,又充分调动其培训积极性,同时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培养出一大批同质化医学人才,从而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通过这一模式,上海的住院医师参加规范化培训不局限于某一医院,而要在不同培训基地间轮转,这特别有利于全科医生的培养。按照全科住院医师培训计划,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既要有三级医院的培养经历,又要到基层社区实践基地学习全科服务理念、知识和技能。这样一批合格优质的全科医生,为上海实施家庭医生制度、推行“1+1+1”签约服务、构建分级诊疗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构机制,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

  一是完善管理体系。探索建立“市级管理部门-医学院校-培训基地-专业基地-带教医师”的多级管理架构,形成了完整的培训管理和质量控制链条。二是守好出入关口。入口方面,严格培训对象的招收管理和培训基地、专业基地的资格认证,确保“选优用优”。出口方面,培训对象必须按照培训计划完成全部培训并通过过程考核后,方可申请参加结业考核。三是加强全程督导。以质量管理和考核管理为抓手,推动各项教学制度落实;定期组织专家对培训基地建设和教学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四是严格执业准入。将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上海各级公立医疗机构新进年轻医生的必要条件,确保医生队伍质量。五是坚持按需培养。根据全市卫生系统的临床岗位需求编制培训计划(按照国际惯例培训数略少于岗位需求),保证住院医师完成培训后可以落实工作岗位。截至2016年底,取得合格证书的1.1万余名住院医师,二次就业率在99%以上。稳定的就业、较好的待遇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优秀年轻人投身医疗卫生事业。卫生人才队伍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在基层最为明显,老百姓感慨“小医生”也能治“大毛病”,很多市民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明显提升。

  三、重合力,形成系统性、全方位的政策支撑体系

  医学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推进离不开方方面面的协同配合。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统筹分工、各司其职,以卫生和教育为主体,发改、财政、人社、编制、法制等政府部门共同参与制度设计,并贯穿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始终。在这一体制框架下,我们形成了一系列支撑政策,保障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良性运转。在资金保障上,出台专门管理办法,明确由政府和培训医院共同分担;在教育保障上,在教育部的支持推动下,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结合,构建了“5+3”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并探索开展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试点。2014年,“5+3”项目成果还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同时,我们不断创新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在价格调整、医保支付、薪酬待遇、职称晋升、岗位设置、执业环境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增强了医学人才职业吸引力,特别是推动了规范化培训合格全科医生“下得去、留得住”。通过社区卫生综合改革,普遍提高了全科医生收入水平;将社区全科职称晋升单列,大幅度提高中高级岗位设置比例;浦东、奉贤等区还先后出台了“浦东八条”“奉贤七条”等政策,大大提高了全科医生扎根基层的积极性。截至2016年底,已有1247人完成全科住院医师培训并全部下沉到社区成为业务骨干,全市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已经达到3.3人,提前实现国家提出的2020年目标。

(责任编辑:于平平)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