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将德育工作落细落小落实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解读

2017-09-06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新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对中小学德育工作进行了极为完整的系统厘清,既回答了体现顶层设计教育大局的理论性问题,又探索出了契合中小学德育工作实际的可行性答案。

  那么,《指南》到底新在哪里,《指南》怎样帮学生立好德?有了《指南》,德育工作应怎样开展?

  《指南》新在哪里

  “《指南》的发布是落实党和国家对德育工作的新要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发布会上说。

  近年来,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中小学生思想道德表现积极健康向上,同时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养成,德育工作各学段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衔接等。因此,对中小学德育工作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

  吕玉刚说,一些基层教育部门和学校希望教育部能够出台一个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德育工作指南,明确中小学德育工作“做什么”和“怎么做”,将德育工作落细、落小、落实。因此,这次出台《指南》就是为中小学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一个基本遵循,也作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督导、评价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指南》还在具体的阐述中,与时俱进,新增了许多内容。如强调“推动实行垃圾分类,倡导绿色消费”“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重视“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人生规划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等方面教育”等。

  “跟以前相比,更有针对性了。”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朱卫国认为,根据中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和教育规律,按照小学低年级、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学段、高中学段4个阶段,《指南》提出了分层次的德育目标,明确不同阶段具体目标要求,既强调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又突出德育的有机衔接和逐级递进。

  《指南》怎样帮学生立好德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林丹说:“《指南》将具体实施范畴落实、落小、落细于中小学德育工作全程,且将实施要素细化到不同学科、各类课程、仪式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家校合作等具体方面,体现了极强的操作性和实效性。”

  《指南》在“实施途径和要求”方面提出了“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六大途径。

  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耿申看来,这六大方面既是德育途径,也是德育方法。他说:“如果说榜样示范、情感陶冶、实践锻炼等是微观而具体的德育方法,那么,课程、文化、管理、协同等途径,以及条件、队伍、科研等保障就是中观层面的德育方法。而根据各地区、各学校实际对德育目标进行细化表述,对德育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则可视为宏观层面的德育方法。”

  作为一线教师,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杨培明看到《指南》备受鼓舞,他说:“这一主张不仅明确了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同时对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这一论述对中小学克服教育的过度应试化倾向、减轻学生负担、回归育人本质,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

  杨培明认为,《指南》的发布,对于纠正目前“育分不育人”的倾向有着积极意义,与国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战略紧密呼应,是德育工作理念的新突破和德育途径的新拓展,充分体现了教育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要求。

  《指南》如何为德育工作“保驾护航”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指出,在以往的德育工作中,一些组织保障和要求还停留在形式或表面上。德育工作成为上级要求下级的任务,硬性而僵化,被动而不上心,没能转变成教育者、成年人和相关部门自觉与用心推进的使命。《指南》的出台将改变这种情况。

  “德育也不能仅是德育副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团队工作者的工作,而应是校长和所有教职人员的神圣职责。”程方平认为,对《指南》强调的“德育为先”“德育渗透”等原则,学校应该有意识地发掘孕育在各科教学中的科学精神、实证方法、高尚情感、社会体验、爱国情怀、英雄人物、历史事件和优秀文化传统等本身所具有的德育价值。

  在程方平看来,德育工作真正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并非仅是设岗、安排职务和制定管理条文,而应使全社会、使学校的所有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自身岗位上自觉推进德育工作。

  他举例说:“现在部分学校探索的家长委员会、学校社区合作机制及资源共享和聘任法制副校长等,都有许多很好的经验可供分享。因为德育的对象不是标准的器物,而是一个个活生生且不同的人,所以,德育实施最重要的策略应是因校制宜、因生制宜、因师制宜。”

(责任编辑:谢沂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