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认真把握《指南》精神 开创中小学德育工作新局面

2017-09-05 来源:教育部收藏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立人中学 厉佳旭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面贯彻、有效落实,努力开创我国德育工作新局面。

  文字解读:新在哪里?

  《指南》是十八大以来教育部面向中小学制定的德育工作专项文件,是在认真研究十八大后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总结新实践、新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指导性文件,它向我们提出了许多新任务和新要求,需要我们在学习和实践中深刻领会、认真贯彻。

  新的形势背景。一方面,党的十八大对教育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此后,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等多次以会议讲话或文件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对这一任务进行了战略性阐述和具体要求,但如何落实这一根本任务还缺乏科学的系统设计和具体的路径指导。另一方面,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特别是教育领域内课程改革和考试、招生、评价制度等改革的深入推进,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如何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和不竭动力,成为亟待研究的新课题。《指南》的及时出台,可以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探索和人才培养实践提供可靠的方向保障和动力支持。可以说,《指南》是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治国理政理念与战略、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中小学德育工作领域内主动开展的一场低调的“调整”和及时的“更新”

  新的目标定位。在德育总体目标上,《指南》重点提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两项新内容。在学段目标中,又将其予以具体分解和体现。这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现阶段的学校德育使命,要求我们始终具有强烈的国情意识和核心素养意识,把培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具有终身学习和发展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的德育内容。和以往文件的德育内容包罗万象不同,《指南》提出要抓好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五个重点方面的教育。简洁明了,重点突出。需要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不仅是我国意识形态的战略抉择,而且是我国四个“自信”的鲜明标志,还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因而其在德育内容中既是新增又是核心的部分,且贯穿于整个文件始终,也理应贯穿于中小学所有育人工作之中。值得一提的是,《指南》还在具体的阐述中,与时俱进,新增了许多内容。如,强调“推动实行垃圾分类,倡导绿色消费”“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重视“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人生规划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等方面教育”等。

  新的途径方法。《指南》列出了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条主要育人途径,并提出了具体要求。这种概括便于理解,也易于实践。其中,有“积极建设学校标志性景观”“打造清朗的校园网络文化”“开展仪式教育活动”“组织研学旅行”“制定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等不少最新的经验和方法,值得重视和借鉴。

  正因有上述这些新变化,《指南》才有极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指导性,也恰恰是这些新变化,需要当下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予以重点关注和努力实践。

  文件意图:指向何处?

  《指南》开篇即指出要“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不难看出,确保“方向正确”是核心词,也是“指南”的要义所在。

  指向政治担当。教育从来都存在于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并担负着特定的政治使命。学校教育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历史已经和正在表明,在中国,只有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让国家和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美起来。所以,“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保证中小学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就顺理成章,也理直气壮。《指南》在“指导思想”中,也开门见山、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是当前我国教育的应有担当。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深入推进党带领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才能清醒认识并有力抵制那些关起门来搞教育、鼓吹教育独立、全盘教育西化、淡化或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倡导价值中立的不良倾向。

  指向立德树人。十八大把教育的根本任务简明扼要地定义为“立德树人”,意蕴丰富、意味深长、意义深远。这是对过去“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等提法的进一步升华和提炼。这也是中央首次把“德”作为核心因素,把“人”作为唯一目的来阐述教育的根本任务。诚如赫尔巴特说过的“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诚如叶澜教授所说的我们的教育要“把‘人’找回来”。这份《指南》是十八大后教育部就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立什么德”“树什么人”以及如何“立德”“树人”而拟定的专项文件。

  指向教育规律。教育要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自身的规律,同时,要尊重差异,实事求是。这也是“如何”“更好地”“立德”“树人”的问题。《指南》在德育目标的设置上,大致以三年为一个阶段,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求真务实。在“德育原则”的确立和“实施途径和要求”中,更充分坚持和体现了“遵循规律”这一科学、严谨态度,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避免灌输和说教,重视“激励”“融入渗透”“潜移默化”“引导和熏陶”等方式,以“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因此,在贯彻《指南》行动中,要尊重实际、遵循规律、讲究方法、创新载体,努力避免“高、大、全、空”,流于形式。

  指向核心素养。从落实“双基”到强调“三维”,再到培养“核心素养”,教育改革越来越指向“人”自身的关键品格和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从根本上回答和解决“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核心素养是检验学校立德树人工作成效的试金石。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重中之重。《指南》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牛鼻子指导学生自觉把个人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引领学生成长、成人和成才。

  贯彻落实:学校何为?

  中小学要认真全面落实《指南》精神,更好地促进立德树人使命的落实,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和伟大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态度要务实。要深刻而准确地理解与把握《指南》的使命定位和指导意义。它是应时而生的,但绝非应景文章,它肩负着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立德树人的伟大使命。它是一个指导性的文件,但也是一个规范性的文件,不是“仅供参考”的,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基本遵循”。所以,来不得半点敷衍和虚浮。

  行动要扎实。中小学要结合学生、学校、地区和教育的实际,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全面贯彻《指南》要求,逐项落实,逐条落实;要积极主动,创新载体,把各项目标、内容落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去,落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去,落到学生的头脑里和心灵中去,防止淡化、弱化、虚化、形式化。

  效果要落实。要建立学校德育工作长效机制,从组织、经费、制度、队伍等各方面建立起立体、高效、科学的保障和督导机制,确保德育各项工作真正产生效果、发挥作用。

(责任编辑:谢沂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