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指南》:吹响立德树人的冲锋号

2017-09-05 来源:教育部收藏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杨培明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发布的专门面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规范性文件,为中小学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吹响了中小学进一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冲锋号。

  《指南》以党的教育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尊重青少年成长规律,注重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坚持协同配合,注重长效机制,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第一,方向明确、立意高远。《指南》明确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中小学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主导权,保证中小学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这些都明确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方向和任务。《指南》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纳入德育内容,要求“深刻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自觉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立意十分高远。这充分说明,德育关系到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必须始终坚持党对教育的正确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第二,内容具体、重点突出。《指南》从目标确定到内容规定都十分具体,明确了德育工作的目标、方向、内容、方法和评价等关键环节的内容,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性。在目标层面确立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不同学段的目标,在内容层面确立了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的若干重要内容,突出了德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特点。分学段制定德育工作目标,充分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引导不同学段的学校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教育和评价,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指南》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五方面内容,对每部分内容的内涵进行了全面阐释,这有利于基层学校明确德育工作的重点,避免德育工作的盲目性。

  第三,途径多样、系统推进。当前,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过分凸显,“育分不育人”的倾向十分严重,中小学还没有形成全面育人的德育体系,德育手段单调,课堂育人价值缺失,课内课外缺少全面整合,校内校外缺少有机衔接。针对上述问题,《指南》强调了“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等德育途径,形成了完整的中小学德育体系。这些内容与国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战略紧密呼应,是德育工作理念的新突破和德育途径的新拓展,充分体现了教育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要求。令人鼓舞的是,《指南》明确提出“课程育人”这一主张,要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这一主张不仅明确了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同时对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这一论述对中小学克服教育的过度应试化倾向、减轻学生负担、回归育人本质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

  作为广大基层学校,全面贯彻落实《指南》要求,需要凝练教育思想,弘扬先进教育理念,继承学校文化传统,建构校本德育体系,建立长效德育机制。应着力在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其本质是价值引领,体现在对完整的人的塑造,促进人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协调发展,进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为人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成就人生的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八一学校师生座谈时强调:“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础教育必须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方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牢牢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开展符合青少年年龄特点、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道德发展水平,系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务求实效、入脑入心。德育必须从小培养学生坚持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为国家和民族努力奋斗的远大理想,让理想照耀青少年茁壮成长。

  第二,以机制建设为重点。德育机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指南》相当大的篇幅围绕德育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建设展开,如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育人合力”、“创新途径和载体”等等。这就需要整合家长、社区、企业、高校等各方面资源,形成全员德育的协同机制;充分发挥学科德育功能,形成将德育工作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的有效机制。德育工作还需要从学校治理上下功夫,明确岗位职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保障机制。要想从根本上扭转学校实际工作中“重分数、轻育人”的局面,必须改变“唯分数”的教育评价机制,完善高考选拔机制,建立过程性、发展性、写实性的学生评价机制和基于全面质量的教师评价机制,突出育人导向;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应该重视德育科研工作队伍建设,让中小学德育从丰富的实践走向理论自觉,建立有效的德育科研机制。

  第三,以课程建设为抓手。课程是学生成长的平台和跑道,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需要整体建构学校课程体系,确保德育目标全面落实。《指南》全面指出了中小学德育的有效途径,如活动育人和实践育人,包括“校园节(会)活动、节庆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活动、团队活动以及主题实践、劳动实践、研学旅行、学雷锋志愿服务”等主题实践活动,内容十分丰富。这就需要整体建构包括德育课程在内的学校课程体系,从课程规划到实施、评价,统筹安排,将德育活动和主题实践纳入到课程体系范畴,全面实施,整体推进,科学评价;在德育课程的实施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全面发展,在广阔的社会实践的舞台上锻炼成才;要充分发挥体育、美育、中华优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育人。

  《指南》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全面规范性和引领性文件,指明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方向,必将对中小学德育工作产生全面持久深刻的影响,引领中小学德育工作不断开创立德树人的新局面。

(责任编辑:谢沂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