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学生资助典型经验线索汇编

2017-09-06 来源:教育部收藏

  一、政策体系

  上海市率先在全国出台了低收入困难家庭认定标准,在此基础上重新完善和修订了各学段资助政策,进一步扩大了资助对象的覆盖范围,形成了梯度资助的政策体系,将政策覆盖范围扩大到特困供养人员和低收入困难家庭学生;内蒙古自治区建立有区域特色的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民族语言授课学生的资助力度;四川省重视对革命老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政策扶持,加大对上述地区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贵州省实现全国四个“率先”,即率先全面实行食堂供餐、率先实行中职学生全面免除学费、率先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做好学生资助和率先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陕西省榆林市实施义务教育“零收费”和十五年免费教育制度,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经济负担;江西省兴国县实施“苏区贫困学子关爱工程”,精准帮扶红军后代中的贫困学生及孤儿特困生;湖南省湘西州实现建档立卡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青少年儿童接受学前至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给予在校生活补助,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新生发放一次性资助,优先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清华大学于1998年率先在全国高校开设 “绿色通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在报到现场向学校申请临时借款,不带一分钱完成入学注册手续;南开大学建立奖、助、酬 “三位一体”研究生资助体系,同时健全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奖助中的重要作用;复旦大学构建多元化本专科生资助体系,设立应急基金、医疗帮困等项目,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或遭遇突发事件的学生提供保障;宁波大学积极构建“宁波帮”捐资助学、校友捐资助学、企事业单位助学、个人和社会团体助学“四位一体”的社会资助体系,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

  二、精准资助

  河南省推行中职学生资助资金“统一办卡、集中发放”制度,并逐步探索建立“规范用卡、深度监管”资助管理体系,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发放精度;福建省建立“中职学生资助信息网上公示管理平台”,实现对网上公示、数据审核、信息查询、数据核查、报表汇总、投诉举报等多项业务的网上办理,有效加强中职资助的精准管理;大连市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预算结余资金管理和预算绩效评价四个方面,抓好资助资金预算分配精准;湖南省常德市通过量化测评体系精准认定学生家庭困难程度,根据困难程度给予不同档次的资助;内蒙古自治区卓资县通过深入贫困家庭走访,认真核实各乡镇中职学生精准扶贫人数、中职学生就学信息和家庭成员信息等,建立“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中职学生电子档案,做到底数清楚,精准识别;重庆市合川区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精准掌握报考学生和录取学生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低保对象,做到学生资助不漏一人;重庆市忠县建立教育扶贫联席会议制度,县教委会同县级相关部门共同研究、指导、协调、落实学生资助工作,帮助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脱贫;浙江省开化县对中职学生资助实施健全机制、厘清对象、观测补漏、建档立卡“四步法”,精准认定学生的困难程度,为确保“应助尽助”奠定基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于2004年在全国高校中首创“隐形资助”,通过校园卡消费数据统计向学生发放补助,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有尊严地接受资助;南京理工大学以学校“一卡通”系统为技术依托,在全校全日制在籍本科生范围内开展“暖心饭卡”资助项目,通过学生食堂消费数据的判断,精准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合肥工业大学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动态管理体系,确保了资助对象精准认定,资助资源精准分配;电子科技大学坚持大数据客观分析与评议小组主观评价相统一,设计研发集数据收集、存储、挖掘等为一体的 “智慧助困系统”,有效推进精准资助;西北大学建立精准资助信息档案,通过深入谈话、电话回访、实地家访等方式增强困难学生认定的精准度;新疆大学出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管理办法》,明确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流程,细化了相关标准;广西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采用“人脸﹢指静脉﹢身份证”三者结合的管理技术,对受助学生进行精准识别,实现了与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认证系统的无缝对接;宁夏固原市农业学校实施“4321”学生精准资助模式,通过全方位的因人施教、因人帮教、因人资助和因人就业,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实现人生梦想;四川省成都市洞子口职业高中运用“4段9步法”开展量化评估,对资助对象进行精准识;广东佛山市北滘职业技术学校实施“五化”工程(即领导机构精细化、工作职责制度化、申请流程具体化、档案管理标准化、资金管理规范化)和“三位一体”建设(即学籍系统、国家助学系统、年初统计系统由三个不同部门的管理员分工负责)推进精准资助;浙江庆元职业高中通过“一访一评一导 ”(即大家访、量化评、设置德育导师),助力资助对象精准认定,助力每位受助学生成长长才。

  三、资助育人

  山东省积极建设“学校、政府、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资助育人新模式,深入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系统培养教育项目”;河南省持续开展“诚信校园行”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以诚信教育为切入点,同时加强对资助政策、金融知识的宣传教育,打造资助育人重要平台;贵州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诚信教育长效机制,通过策划组织国家助学贷款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将学生诚信教育贯穿高校育人教育的始终;东北师范大学通过打造发放“爱心礼包”、开展“爱心支教”和创建“爱心驿站”等极具个性化和人情味的资助项目,推动资助育人工作全面科学可持续发展;东北大学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发展需要,以能力提升和就业援助为切入点,实施“彩虹成长”“励志助学”“学业腾飞”三大计划和“人文素养提升”“专业技能加强”“红烛暖心”等多个项目,构建分年级、分层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发展促进体系;同济大学积极整合开拓校内外资源,探索培育品牌资助育人项目,满足学生学业、技能、素质、能力等深层次的发展需求,多维度助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北京大学倡导“经济资助+非经济支持”的资助育人创新模式,着眼于受助学生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建设非经济支持项目,同时培养受助学生的国际视野,设立“燕园翱翔”计划,为学生赴境外交流学习提供支持和指导;华中农业大学大力弘扬“本禹精神”,引导和支持受助学生深入农村、走进社区,开展支教、关爱留守儿童、助老助残等志愿活动;北京交通大学通过帮扶与激励、培养与锻炼、教育与引领的“三结合三聚焦”体系,打造“立体化”的资助育人模式,实现了“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养成为有用之才”的根本目标;北京林业大学实施“阳光优材工程”,逐步构建起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经济帮扶、心理疏导、学业辅导和社会实践为核心内容的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体系;中华女子学院通过实施“贫困毕业生就业援助计划”、开设“资助课堂”、开展“优秀贫困生海(境)外交流项目”的方式,全方位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华东理工大学创设了“3+1+x”少数民族学生帮扶机制,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业、生活、心理等各个方面突破转变,大幅提升了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成立“资助工作学生委员会”和“蓝天服务队”,通过搭建学生自我管理平台,打造资助育人特色文化;中国矿业大学实施提供经济资助、思想帮助、能力扶助和心理援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困“四助”工程,把资助与育人对接起来,切实增强资助工作的人性化功能和教育功能。

  四、资助宣传

  福建省积极探索宣传、育人“两翼并举”,机制、项目、创新与合作“四轮驱动”的资助宣传工作新格局,取得了良好实效;江苏省在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弘扬助学成才典型的同时,抓住国家重大活动的时间节点,通过艺术再现的形式,宣传资助育人取得的成效,歌颂国家资助事业;安徽省开展“百千万”大走访活动,深入基层,将资助政策宣传进村入户;浙江省杭州市通过拍摄公益广告、制作学生资助专题片、发放资助爱心公益伞等方式,积极宣传国家资助政策;陕西省岐山县建立县、镇、校三级学生“资助政策咨询站点”,并借助当地各类媒体,形成有效的资助政策宣传网络;四川大学成立资助政策宣讲团队,设立“阳光资助宣传员”岗位,并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做到线上线下联动宣传;中国矿业大学开展“溪水行动”,走基层、下乡村、进农户,将资助政策宣讲送到学生家中。

  五、资助监管

  北京市创设“五位一体”监管机制,实施制度监管、学籍监管、督查监管、审计监管和举报投诉监管,同时开展绩效评估,确保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真正落实到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统一管理、银行统发、直接到人、准时足额”的国家助学金集中发放管理模式,学生资助政策执行效率得到大幅提高;河南省郑州市布署学生资助监管系统,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对受助学生在位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和管理;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资助管理中心制定《全市学生资助政策落实情况督查工作时间表和路线图》,联合市教育局业务科室和市财政局相关部门组成督查小组对全市各旗县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各学校展开督查。

  六、机构建设

  陕西省扎实推进县级资助中心标准化建设,组织88所高校与县级学生资助中心开展“结对帮扶”,取得显著成效;湖南省实施市县两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标准化建设工程,着力改善市县两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的软硬件条件,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优化资助工作队伍;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教育局连续多年开展学生资助工作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表彰活动,充分调动资助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定期组织资助人员参加区内外培训,不断提高资助工作者的业务水平;陕西省商南县通过强化组织领导、设施配套和规范管理,积极打造资助中心标准化建设;辽宁省鞍山市立山区资助管理中心开发OA办公系统,使日常工作制度化、流程化,同时协调多方合作、实施镇街联动,全面做好学生资助工作;东北师范大学倡导以科研促发展的形式,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将科学研究与业务工作紧密集合,致力于打造“专家化、学者型”的学生资助工作队伍,不断提高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能力和水平。

  七、机制创新

  上海市引入第三方评审机制,对中职资助工作进行专业评估、开展绩效评审,促进资助工作更加规范、严谨、有效;浙江省实施中职学生资助干部培训计划,切实加强中职学生资助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了工作成效;湖南省成立学生资助理论研究专门组织,开设学生资助理论研究专项课题,加强学生资助理论研究队伍建设和智库建设,积极开展学生资助理论研究;深圳市将学生资助纳入地方法规,以职权标准化构建中职学生资助职责新体系;安徽省马鞍山市实施资助资金由教育主管部门集中发放制度,资金安全得到了保障、市县学生资助管理机构监管意识得到了强化、结余资金使用效率得到了提高;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率先在区内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乡镇代办点业务,真正做到便民惠民;陕西省丹凤县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本息回收工作纳入镇、部门年度工作考核目标,评选“信用镇”、“信用村”,将毕业学生诚信还款情况,纳入用人单位政审范围;华东师范大学打造“五三三”助学贷款管理模式,即建立申贷管理、在校生贷后管理、还贷管理、补偿代偿管理及诚信管理(毕业生违约管理)五阶段为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学校、院系、银行“三级联动”的责任预警和入学、贷款后、毕业前“三过程”的诚信育人机制。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