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建设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要抓好这五个关键词

2018-05-11 来源:中国网收藏

  中国网5月11日讯(记者 王晓霞 祝颖丽) 今天上午,教育部在河南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就4月25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进行解读,以及对有关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介绍。据悉,这是教育奋进之笔 “1+1”系列采访活动的首场新闻发布会。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介绍道,此次新闻发布会与集中的采访活动构成“1+1 ”的创新形式,主题都是针对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考察。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发布会上介绍了不久前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根据《指导意见》,建设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在实施层面就是要抓好这五个关键词:布局、条件、师资、经费、质量。随后河南、山西、吉林、湖北各省在介绍建设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的情况时,对以上关键词做了一一验证。

  一、布局:按需求进行科学规划

  科学合理布局学校是解决农村学生上学远上学难问题的关键,也是后期对学校进行投入建设的基础。《指导意见》强调学校布局既要有利于为农村学生提供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又要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方便儿童就近入学。要求各地准确把握布局要求,科学制订布局规划,在人口较为集中、生源有保障的村单独或与相邻村联合设置完全小学;地处偏远、生源较少的地方,一般在村设置低年级学段小规模学校,在乡镇设置寄宿制中心学校,满足本地学生寄宿学习需求。要求妥善处理撤并问题,学校撤并原则上只针对生源极少的小规模学校,并应有适当的过渡期,根据生源变化情况再做调整。

  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毛杰介绍了他们在科学合理规划布局的经验和成果:提出“十三五”期间,无寄宿制小学或不能满足寄宿需求的乡镇,至少改扩建或新建1-3所农村标准化的寄宿制学校,并科学制定了总体建设规划、分年度实施方案和目标任务。“十三五”期间,全省将改扩建或新建4700多所标准化农村寄宿制学校。2017年,已改扩建新建寄宿制学校600多所。2018年全省将改扩建或新建900所寄宿制学校,要求每个县至少有一半的乡镇要完成改扩建或新建一所寄宿制小学。

  二、条件: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

  《指导意见》要求各省合理确定两类学校基本办学标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快推进标准化建设,力争2019年秋季开学前,各地两类学校办学条件达到本省份确定的基本办学标准。同时强调,加强通往两类学校的道路建设,完善交通管理和安全设施,确保学生上下学安全。

  山西省长治市教育局局长牛玉书提到的经验践行了这一措施。据介绍,山西省教育局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市范围内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开展了“地毯式”调研,排查问题六个方面共1036条。经过认真梳理和科学分类,启动了厕所、饮水、洗浴、采暖、食堂、宿舍六方面标准化建设项目,出台《长治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厕所、饮水、洗浴、采暖标准》,从建筑布局、设备设施、卫生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明确标准。配套出台学校食堂管理办法和食堂标准化管理手册,确保了食堂配餐标准化、食品安全化、管理规范化、营养均衡化。出台学校宿舍管理办法和学生宿舍标准化管理手册,从人员管理、卫生管理、事故预防及处理等方面对学校宿舍管理进行了细化,为寄宿制学校建设提供了依据和标准。

  三、师资:留住好教师,提升幸福感

  办好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指导意见》要求各省制定两类学校教师编制具体核定标准和实施办法,对小规模学校,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对寄宿制学校,应根据教学、管理实际需要,适当增加编制。还要求各地制订寄宿制学校宿管、食堂、安保等工勤服务人员及卫生人员配备标准,满足学校生活服务基本需要。要求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向两类学校适当倾斜,落实乡村教师各项津补贴政策。继续加大艰苦边远地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力度。加强"一专多能"乡村教师培养,加强乡村教师培训,发挥县级教研机构作用,整体提升乡村教师素质。

  吉林省在解决师资问题的经验具有一定代表性。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教育局副局长曲晓光介绍道,针对村小办学条件差、留不住好老师等问题,县政府出台了《加快推进教育资源整合工作意见》,对村小实施十项倾斜政策,不断提升村小师生的幸福指数:一是公用经费不足100人的按100人拨付;二是取暖费不按人头,按使用面积拨付;三是乡镇一体化配置师资,实行乡村教师轮岗制,新教师全部到村小任教;四是实行教师服务期制度,评选骨干和高级教师,要有在村小2年以上教学经历;五是路途远的村小通勤教师中心校统一免费接送;六是家不在本地的教师,学校统一建菜园、食堂、宿舍,吃上免费午餐,住上舒服宿舍;七是帮助大龄单身教师找对象,年满28周岁的单身教师一地任教满3年的,可申请调到物流较密集的乡镇任教;八是将国培、省培、县培精准落户到村小,让村小教师直接接受优质教育资源;九是建立村小划片研修机制,每年选派优秀教师外出考察学习,提高村小师资水平;十是加大对村小考核力度,把村小纳入到全县统一监测、评价当中,实行捆绑评价,提高村小一体化管理水平。

  四、资金:调整财政结构,加大投入

  《指导意见》要求切实落实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按100人拨付公用经费和对乡镇寄宿制学校按寄宿生年生均200元标准增加公用经费补助政策,中央财政继续给予支持。探索将学校安保、生活服务等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所需资金从地方财政预算中统筹安排。完善小规模学校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确保规定的公用经费足额用于小规模学校。

  在强化经费保障方面,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毛杰也分享了他们的做法。据介绍,河南省从2017年开始,省财政每年拿出5000万元,对完成改扩建或新建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进行奖补,2017年已奖补农村寄宿制小学330所。另外,河南省各地也采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如,洛阳市设立专项资金,按照省、市1∶1比例对县(市、区)改扩建或新建的农村寄宿制学校进行奖励,同时对县(市、区)新建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按每所100万元的标准进行奖补。信阳市平桥区把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作为每年全区的“一号民生工程”和“十件实事”来抓,从2014年起,每年由区财政投入1000万元,新建或改建3所农村寄宿制小学。各地在不断加大投入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和使用下拨的各级各类农村教育经费向两类学校倾斜。2014年—2017年,全省集中“全面改薄”资金259.45亿元,对农村薄弱学校规划保留的两类学校进行改造。

  五、质量:促进两校儿童全面成长

  《指导意见》在质量保证上要求提高办学水平,推进乡镇中心学校和同乡镇小规模学校一体化办学,实行中心学校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两类学校独特优势,完善育人模式,提高育人水平。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加快实现两类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完善城乡学校支教制度,广泛开展对口帮扶活动。以农村学校为重点,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加大信息化教学应用力度,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和教学成果应用,完善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机制,提高教育质量。

  留守儿童作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的主要成员,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提供的经验值得借鉴。

  据竹山县教育局局长毛光伟介绍,让留守儿童全面成长主要有四点:

  一是改进教学,让留守儿童上好学。制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实施质量动态监测新机制。建立教研协作区,实施教师走教、对口帮扶,定期送教送课到小规模学校。整体推进教学点网校建设,实现“专递课堂”“同步课堂”,帮助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课程,全县中小学毕业班综合素质评价连续三年进入全市第一方阵。

  二是丰富活动,提升留守儿童心理品质。在全县寄宿制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之家”,配备电脑、电话以及图书等设施设备,为留守儿童与家长交流提供便利条件。设立心理咨询室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实施留守儿童“三结对”“四优先”和“代理家长”制度,使关爱保护网络覆盖到家、监护到人、关爱到心。乡村学校少年宫定期开展乐器、书法、棋艺等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生活。大力推进“相守计划”公益项目,全县15所项目学校通过开展手工类、文艺类等30多个项目,实现了留守儿童“学相守、玩相守、爱相守”。

  三是德育为先,培养留守儿童家国情怀。深入挖掘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常态化开展“十星级”系列创建活动。联合市博物馆深入60多所学校,开展“文博知识进课堂”活动,宣讲汉江水、武当山、汽车城等十堰历史文化,激发留守儿童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青少年校外实践活动中心,开展研学实践等活动,44名学生的发明成果获得国家专利。

  四是社会参与,共筑留守儿童保障体系。县委、县政府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关爱模式。政府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安全教育月、普法宣传月等活动,2017年累计为农村学校举办讲座40余场次,排查整改安全隐患300多处。支持民办留守儿童托管中心标准化建设,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留守儿童免除托管费用。调动各类公益组织力量,推进希望家园、爱心书屋等公益项目,捐款220余万,建成学校图书室10个,受助留守儿童1260余人。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