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教育扶贫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2018-12-28 来源:教育部收藏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 张琦

  教育扶贫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路径之一,在扶贫脱贫中取得了明显成效,深受贫困地区的欢迎。之所以这样,我认为关键还是教育扶贫在扶贫脱贫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具体表现在:

  一、教育扶贫的地位

  如期打赢和打好脱贫攻坚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两不愁三保障”作为实现贫困县脱贫摘帽和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底线目标也已经成为脱贫攻坚的主要任务,其中保障义务教育是一项重要内容。《“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能力明显增强,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高等教育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教育总体质量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作为贫困地区脱贫治本之策的教育扶贫,是顺利实现脱贫攻坚的重要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更是实现稳定脱贫的前提条件。

  二、教育扶贫的作用和特殊优势

  教育扶贫通过弥补贫困地区教育短板以提高贫困人口基本文化素质,发展职业教育以提高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内生能力,统筹各类教育均衡发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并最终实现贫困地区稳定而长久的脱贫。充分发挥教育在扶贫攻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既是当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支撑,也是后小康时期强国战略的需要。

  1.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从贫困的代际传递来看,父辈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其家庭获得收入的重要因素,上一代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可能通过代际传递的方式影响下一代。教育为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实现纵向流动、阻断代际传递提供了可能,许多贫困家庭的子女通过努力提高受教育水平,获得更高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积累,打破了贫困恶性循环的链条。

  贫困地区教育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特征,它不仅可以斩断贫困的恶性循环链,还能为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优质的人力资源,有助于加快贫困地区群众增加收入的步伐,为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发挥重要作用。

  2.教育扶贫是提升扶贫脱贫质量和可持续性扶贫的有效路径

  教育不仅是一项权利,同时也是对人们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投资。不可否认,依赖外部物力投资,在一定时期内,贫困家庭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增长,但是如果不重视人力投资,人力资本水平得不到提高,外部力量撤走之后,“返贫”现象极易发生,如此以来影响扶贫脱贫质量。

  扶贫脱贫的关键是贫困人口能力的提升,不仅包括生计能力,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的提升以及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只有这样,扶贫脱贫才具有可持续性,脱贫的质量才会高,才会减少和减低“返贫”现象。因此,从长远来看,要从根本上消除贫困,离不开教育,要将教育作为摆脱贫困的治本之策,提升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脱贫的可持续性。

  3.教育扶贫是培育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重要内容

  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扶志”就是要把贫困农民自己主动脱贫的志气“扶”起来,增强他们脱贫增收的主观能动性。“扶智”就是从农村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农技推广等方面或是通过升学、转换职业等方式实现劳动力转移,或是培育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意识与能力的新农民。“扶志”与“扶智”都要依靠教育扶贫,教育扶贫的成效不仅可以产生经济效益,而且可以产生精神力量。当前为了有效缓解脱贫攻坚过程中的难题,必须激发贫困主体的内生动力,形成可持续发展动力,发挥教育在扶贫开发中关键性作用,把“外部推动”和“内生动力”有效结合,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这样才能真正增强扶贫脱贫的动力源泉。教育扶贫就是营造起扶贫扶志扶智的环境,解决人的素质先脱贫,转变一些贫困人群的“等靠要”观念,引导贫困农民家庭主动发展致富。因此,国家明确了教育优先的战略定位,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和教育扶贫是优先中的优先,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这也是教育扶贫的特殊优势。

(责任编辑:刘潇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