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办公厅:
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工作是财政部、教育部和国家开发银行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精神作出的重大决策,从我省的试点工作情况来看,这项政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和公共财政职能。这项政策与国家助学贷款相比,有三大优点:一是在学生家的本地,这个学生是否困难,相邻乡亲都很清楚,容易调查,大家说张三家、李四家孩子考上大学了,人家一问很困难,当地的资助中心会用极低的成本可以把资料掌握清楚。二是信用贷款因为家在这里,只要是国家优惠政策给他,群众都知道,就是人走了,将来还款也便于跟踪和管理。三是由国家开发银行承办贷款业务,各县学生资助中心负责贷款的申请、审核、签约和贷后管理,使贷款工作更加人性化,可以最大限度的做到应贷尽贷,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贷款需求。加上中央财政对考入外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贴息和风险补偿金,为考入本省高校的学生提供一半的风险补偿金,这样就大大的提高了我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助学贷款政策的基本面,也大大的减轻了省属和市属高校的压力。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进展情况
我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在财政部、教育部和国家开发银行的关心和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按照“方便群众、应贷尽贷、防范风险”的原则,在省财政厅、教育厅和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的精心组织下,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人民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阶段性成绩。全省14个市(州)的86个县(市、区)全部启动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工作,从今年8月中旬起到目前,86个县教育局共为37879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了申请表,受理了29983人的申请,审核通过了26517人。省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和开行省分行审核通过了26264人,合同金额42204万元,贷款金额39907万元,2007年实际发放金额12569万元。其中,会宁县审核通过了4031人,贷款金额6273万元,2007年实际发放贷款1927万元。
全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无论从贷款人数,还是贷款金额上来讲,都超过了实行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以来的总和。
二、主要工作
我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工作主要经历了八月启动、九月办理、十月审核、十一月审批、十二月发放五个阶段。主要作了以下工作:
1.全面启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工作。
财政部、教育部在我省调研后于8月1日召开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座谈会议,8月9日省政府主管财政和教育的副省长冯健身同志专门听取了会议精神的汇报,要求各相关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认识这项工作,立即成立领导小组,并提出自己当组长;8月15日省长助理郝远同志召开专门会议,召集财政、教育、开发银行省分行领导研究全省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方案。
8月16日,省财政厅、教育厅、国开行省分行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和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工作的通知》(8月15日签发)精神,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工作的通知》(财教〔2007〕78号),对全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8月17日,省政府办公厅召开财政、教育、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开发银行省分行、省农村信用联社负责人会议,协调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各项工作。
8月21日,省政府召开了甘肃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各市(州)、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财政、教育、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开行省分行和省农村信用社负责人全面安排的我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工作,冯健身副省长进行了现场动员,从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项资金、加强监督检查、加强诚信教育、加大宣传力度等方面提出了全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的目标和工作要求,明确指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是各级政府的责任。
2.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和工作机构
按照财政部和教育部的要求,省政府成立了以主管财政、教育的副省长为组长的全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办事机构。同时,全省14个市(州)和86个县(市、区)根据省政府的要求,全部成立了以主管市(州)长、县(市、区长)为组长,教育局、财政局、农信社等为成员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地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也全部建立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抽调了专兼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贷款政策的咨询、申请学生的审核及贷款合同的签订等工作。会宁县建立了具有法人资格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属副科级事业单位,配备了5名专职工作人员,把全县的各个教育阶段的学生资助工作进行统一管理,使生源地信用贷款工作在组织和人员上得到了保证。
3.全面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
8月21日电视电话会议后,全省各地全面开展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各县通过新闻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张贴、散发宣传材料,利用乡镇集市日刷写宣传标语、悬挂宣传条幅,出动宣传车辆,向高中在校生宣讲政策,给移动手机群发短信,向学生家长邮寄《告家长和学生的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生源地信助学贷款政策,努力使此项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从机关和学校抽调专人,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申请表,加班加点的受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申请,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家长签订贷款合同。
8月29日财政部、教育部和国家开发银行在我省会宁县召开了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启动和签约仪式,极大的促进了我省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试点工作的开展。同时,根据冯省长的要求,我们成立生源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督查组于9月2日至9月14日分别对14个市(州)的工作进行了督查,对试点工作进展不利的市县进行了通报。
为了让8月中下旬就开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国家这项政策,我们利用十一长假,把贷款结止时间推迟到10月10日,要求各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安排值班人员,让那些入学时间早的一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在十一长假期间申请和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使受理申请人数由九月底的23083人上升到29983人。
4.完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全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工作,完善管理制度,保证贷款金额与贷款人各项信息的准确无误,促进政策的可持续发展,省财政厅、教育厅和开行省分行起草了《甘肃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从贷款的原则、组织实施机构、贷款对象及、贷款金额和期限及利率、贷款申请与签约、贷款审批和发放、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贷后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规范。明确了各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责任和权力,规范了贷款程序和审核程序,确定了贷款发放程序和还贷程序。
11月7日,我们对全省86个县(市、区)和36所高校(含1所民办高校和5所独立学院)的学生资助工作具体承办人员进行了培训,并进行了贷款合同的最后复审和开户及资金拨付工作的安排。
5.进行了贷款审核审批工作
10月中旬开始,我们和开行省分行开始对各县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合同进行审核,10月20日至31日省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和开行省分行对各县上报的26517份合同进行了逐一审核,对超出政策范围的210份合同进行了剔除,对380份在合同金额书写、共同借款人签名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合同逐一进行了修正和重新确认。11月8至10日,省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和开行省分行对各县贷款合同和信息进行了复核和统计,确定了2007年全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人员名单和贷款金额。
11月23日,开行省分行审定了2007年全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名单和合同,并从28日开始将贷款拨入各县资助中心在当地农村信用社开设的专户,再由其分解到贷款学生的分户中,打入学生所在的学校帐户中。目前,各县正将学生的贷款拨往学校的帐户,预计在本学中旬完成。
三、主要成效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工作虽然刚刚起步,却已经在我省引起了广泛的影响,无论领导干部,还是一般群众,大家都认为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突出的表现在:
1.这项政策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我们组成的督查组在深入到14个市(州)督查的过程中,所到之处与市、县领导,财政、教育、银行的工作人员座谈,走访贫困家庭,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项好政策,解决了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的大问题,解决了贫困地区因教返贫的大问题,老百姓把办理贷款的同志叫活菩萨。
2.让真正需要贷款的学生贷上了款
我省通渭县榜罗镇今年有7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考上了大学,这7个孩子全都申请上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该镇中心学校的陈校长说:国家的这项政策在程序上设计的很好,只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拿上高考录取通知书,就能在教育局申请到贷款,没有人为的条条框框,也没有给有权有钱的人留下可钻的空子。如果要是按过去的办法,穷人的孩子、没有关系的孩子根本不可能在农信社贷上款。
3.这项政策是最好的“三农”政策
会宁县委书记常守远同志说: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顾农村农民的“三农”政策,让农民受到了很多实惠。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对会宁的老百姓来说是最好的“三农”政策之一,往年会宁的老百姓是6月紧张、7月高兴、8月发愁,紧张是因为大批的学生参加高考、高兴是因为大多数学生取得了好成绩、发愁是因为老百姓筹集学费难。今年不同了,是8月有希望了,党和国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的好政策,让会宁的老百姓和学子们看到了希望。常书记还算了一笔帐,他说:今年会宁贷了6千多万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这就相当于为会宁引入了6千多万的资金,解决了干部群众的大负担。首先每个贫困家庭不用为筹集这6千多万的学费发愁,可以把家里现有的一点钱省上来用于再生产,发展个体经济;其次,全县的干部和拿工资的人被解脱了,不用为亲朋好友借钱送钱,这又省了6千多万,这些人的生活可以不受影响;再次县里的银行可以省下6千多万,过去每到学生入学,县上的银行存款就被取空了,全县的商业和零售业就像抽了血一样,现在这些钱可以省下来,促进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事业,这是多大的好事。
白银市教育局李局长出生在会宁县,今年有三个亲戚的孩子上大学,他说要是往年出四、五千也解决不了问题,还要被亲戚责备,今年只给每个孩子200元路费,就把大问题解决了,真是好政策啊!
4.高校受益最大
今年秋季开学,省教育厅召开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会议。会上,各高校的领导和学生处长,对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赞誉有佳。今年通过“绿色通道”报到的新生,大都拿着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合同,这让学校的迎新工作省去了不少麻烦,也有效解决了学校拖欠学费的问题。甘肃农业大学今年新生中有960多名拿着开行合同来报名的,占学校今年招生总数的35%。一些高校的领导说:这项政策有利于学校的改革发展,有利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有利于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发展。
四、存在问题
由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工作启动时间比较急,加之工作政策性强,工作具体,工作量大。我们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
1.市、县两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还不健全
目前,我省市县两级政府都建立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但大部分市(州)、县(市、区)基本上没有建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一般都挂靠在教育局的计财科、招办或职成科,这种内设机构无法承担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法律责任,也无法固定专职人员进行管理,也不能独立设置帐户,这对今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开展和长期的贷后管理工作十分不利,由于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一个县成千上万的贷款合同和贷款人信息很容易丢失,人员变动也很容易造成政策上的不连续。
2.由于我省经济发展落后,虽然财政部和省财政厅都要求各级财政在预算中安排学生资助管理的经费,但由于市、县两级财政收入低,资助管理中心都缺少正常的工作经费,没有必须的办公条件,使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受到一定影响。
3.由于时间紧迫,在开展此项工作前,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未经专门培训就匆忙投入到陌生工作之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加之他们对金融及信贷方面的知识和业务都不太熟悉,因而工作起来不是那么从容,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4.由于毕业生就业困难,一些学生及家长不敢贷款,怕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
5.部分市(州)及县(市、区)顾虑重重,唯恐日后借款学生无法归还贷款,致使县财政或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承担风险,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此项工作的开展。
五、几点建议
1.为保证我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保证以后工作的长期性和连续性,建议财政部、教育部会同人事部对建立各级学生资助机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部署。
2.建议财政部为贫困地区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安排专项管理经费。
3.建议教育部对在市(州)一级建立学生资助管理机构的必要性和职责进行研究,提出市(州)一级资助中心的工作职责。各县对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要求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成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紧急通知》的有一些意见,认为这个通知不利于各县向政府提出建立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机构,建议教育部、财政部把涉及到各个教育阶段的学生资助工作统一到县级学生资助中心。
4.建议国家开发银行开发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管理信息系统,培训市、县两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以提高贷款申请、审核和审批的工作效率,提高贷后管理的质量。同时,建议开发银行为各中心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让各中心能够具备基本的办公条件和提供基本的运行保障。
二????七年十二月十七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