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创办于1983年,在曲折的发展过程中,确立了教学科研并重的办学方针,06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本科生2万余人,研究生1800人。
学校的本科教育教学理念是,办学以学生为本,育人以素质为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厚积薄发,经世致用。力图打造一个具有本科教学特色的教育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与宗旨就是使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全过程全方位的接受素质教育。为此,学校建立了5个素质教育测试(普通话、英语口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心理健康、体质健康)的机构, 全面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并对传统公共课程的改革进行了深入地探索与实践。其中,以体育课程的改革最受学生欢迎。2005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现就我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向大会作一汇报。
10多年前,我们发现传统的大学体育课教学主要是沿袭中学体育教学模式,存在许多问题,已经不适宜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体育需求,难以调动青年学生上好体育课的积极性;应该根据青年大学生的特点来改革体育课的内容和形式,探索符合现代教育和现代体育发展趋势、符合青年大学生身心需要的大学体育课程新模式。
具体思考与实践的要点是:
一、如何调动青年大学生接受体育教学的积极性
我们认为应该采取扶持爱好、激发兴趣,学会一技,终身受用的
教学导向。即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学习自己所爱好的体育运动技能,从中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培养自我锻炼的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为此,我们以多种多样的运动项目分别组织课程,目前已经开设了乒乓球、篮球、足球、健美、保龄球、定向越野、击剑、围棋等三十多个体育专项课程。我们在运动项目的设置上,充分体现健身性、文化性、需要性、时尚性、层次性(初级、高级)等特性,并以培养目标为依据,考虑我校主客观条件、满足学生个体需求等原则。
对于这类课程改革,最初我们把它称作专项体育教学,后来又改称体育教学俱乐部,教务处把它定性为专项体育选修,或专项体育限制性选修。我个人则喜欢叫它为体育俱乐部。这个名称有寓教于乐的意思,也有借鉴国际上职业体育俱乐部名称和某种内涵(转会、组队)的意思。
1998年,我们开发了网络自主选课系统软件,实现了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任课教师的“三自主”模式。把体育课的选择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体育学习的选择中充分享受自主性和学习自由。让学生在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的活动中,充分感受体育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据对深圳大学学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91.7%深圳大学学生能选择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使体育课向着既强身健体,又娱乐身心的方向发展。
二、如何组织和实施体育俱乐部的专项课程
关于教师与课程。学校规定,体育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专长,提出开设专项课程的申请,一经批准,该教师就是课程主讲教师或称为俱乐部教练。一个专项俱乐部可以开设多个班和初级、高级不同水平层次。授课过程中要有教,有学,有比赛,有观摩,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认为96.4%深圳大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基本上能发挥学生主体性。
关于学生选课。深圳大学学生体育课程选课方式非常自由,不受院系、年级或班级限制。一二年级学生就可以而且必须自主选择某一体育俱乐部接受体育专项教学,允许学完一个学期,转换俱乐部,也可以继续在该俱乐部学习。三四年级学生自由参加。
关于课堂的时间安排。学校授权俱乐部教练自主安排,可以是上午或下午,也可以是早上或晚上,也可以是周六或周日。学校体育场馆按照俱乐部制定的教学时间,安排场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学生的体育选修,避免了专业上的一些选课冲突。
关于考核体育教学成绩。学校规定,凡参加体育俱乐部教学全过程并正常学习者,均为成绩合格。而水平测试之高低,可分为ABC。这种成绩考核,一方面实事求是地解决了过去存在的一些学生因身体条件而不能“达标”的问题,另一方面,又鼓励了在专项体育上学有所成的大多数同学。
学校曾指示教学督导室对体育课的上课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并请学生利用教学质量网络评估系统对体育课程和任课教师给出评估意见。其结果是对于专项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形式,只有改进意见,无一反对意见。体育教学质量网络评估也名列前茅。
三、如何使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又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相结合
深圳大学十分重视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建立完整的群体工作机构。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组织能力特点,深圳大学课外体育锻炼与课外竞赛的管理应采取大学生自治的方法。管理的基本形式是以各体育单项俱乐部为基本管理单位。各俱乐部通过“三自治”(课余体育锻炼自治、体育赛事组织自治和俱乐部代表队训练自治)的形式,实现了以单项运动俱乐部为“管理枢纽”,有效贯通了课堂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代表队训练、业余竞赛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形成了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趋向、体育工作格局,和十分活跃的校园体育氛围。
学校鼓励各俱乐部组织校内的各项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全校各类体育赛事均由各个俱乐部的骨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策划组织。以2005年在校生约1.7万人为例,全年体育部及单项俱乐部举办各类体育比赛共26项,参加比赛学生人数达 8658 人次, 累计学生观看人数约达 35300 人次(不包括院、系举办的体育比赛)。为大学生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促使学生多方面感受和体验体育运动不同的特色和魅力,对全面培养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大学生自治性的课外体育管理形式,充分调动了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我校约76.3%的大学生在各个体育俱乐部组织下进行课外体育活动。
学校鼓励各俱乐部代表队参加校际和校外的各类比赛,凡校级专项体育代表队由体育俱乐部出面组队,体育俱乐部的教练就是代表队的教练和俱乐部的指导教师,学校高水平运动队队员同时负有争取优异成绩和担任相关俱乐部代表队助教的义务,配合教练辅导俱乐部代表队。我校从理念和管理体制上均实现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近几年深圳大学普通大学生运动员在全国比赛中获得金牌达30余枚。
四、如何增进学生的体质健康
深圳大学非常重视学生体质健康工作,2003年成立“深圳大学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建立了设备齐全的、总面积达650平方米的体质测试工作室。创建了体质测试网络系统。使学生能全面了解体质测试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并可在网上自主选择测试时间和进行查询测试结果。
我们为了使《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真正为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服务,我校结合体质测试指标数据,着手进行了以下工作:
为大学生建立了个性化的健康预警机制,该机制对学生终身追求健康身体和自我健康行为管理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可激发学生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
开发研制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利用深圳大学体育课的课内与课外互动机制,我们在网上为学生提供10000多条运动处方和运动建议,使学生的课外锻炼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编制个性化的体育选课指南,使体质健康测评和“三自主”选课有机结合。分析不同体育专项课对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贡献,引导学生针对性进行选课。
开设体质健康强化课程,针对一些体质差、增强体质意愿强烈的学生,试开设体质健康强化课程。结合科学锻炼原理、个体健康行为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健身指导。
设立学生体质健康等级提升计划,提升计划以个人、学院和全校的体质健康等级逐年提高为目的,为体质差的学生建立体质健康档案,从更深的层面上将学生的健康问题落到实处,真正体现学校教育对学生的个性化服务与人文关怀。
十几年来,我们一直按照全面贯彻素质教育这样一个思路进行体育课教学改革。现存的主要问题是教学过程不够精致,教学管理尚嫌粗糙,我们将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