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求真务实 创新开展中学学校体育工作

天津市实验中学

2006-12-23收藏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各位同仁:

  大家好!

  在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的亲切关怀下,教育部隆重召开了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怀和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会议的召开使我们深受鼓舞,更加坚定了我们抓好、抓实学校体育工作的信心。

  非常荣幸,今天能有机会向各位领导和专家汇报我校开展体育工作的一些体会,更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导和帮助。

  天津市实验中学是一所市直属重点中学,有着83年的建校历史,被誉为“津沽名校”、“沽上之光”。学校始终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并在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认真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成长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体育工作既是学校的优良传统,也是学校的办学特色。我校是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学校。2005年被命名为全国首批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校。

  总结我校学校体育工作的做法,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认识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确立学校体育工作的目标。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国务院要求基础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

  健康对一个人而言是核心资本,是生命之基、事业之本、幸福之源,也是智力、体力和心理发展和劳动生产力的基础;健康对社会而言,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保障。因此,全民族健康素质不断提高,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包括健康素质的提高,是我们党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二十一世纪我国教育的主导理念,是学校肩负的历史使命与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健康素质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只有广大青少年健康素质的提高,才能为全民族健康素质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于以上的认识,学校非常重视体育工作,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成立了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学校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对开展体育工作的情况有要求、有检查。每年定期召开专题研究体育工作会议达五次以上,每年暑假召开一次学校体育工作研讨会,找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把握发展方向。我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注重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关怀,确立了“素质和谐发展,个性特长突出”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坚实的基础,良好的素质,发展的潜能,广泛的特长”。其中,健康素质成为“良好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学校还规定了学生毕业前必须掌握的技能,即计算机操作、外语交际能力、民族或西洋乐器、游泳(自由泳高中组:1′20"/50m;初中组:1′40"/50m;蛙泳高中组:1′35"/50m′,初中组:1′55"/50m)、球类或田径体育特长。

  学校坚持以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办学理念,准确定位学校体育工作目标,使学校体育工作目标与学校育人的总目标同步。努力做到在促进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和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有效地增强体质,并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弘扬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培养公平竞争、遵守规则、互相尊重、友爱互助的社会公德,最终落脚于促进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充分发挥体育课程主渠道的作用,在实施校本课程中,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如何把切实增进学生的健康贯彻到课程全过程,充分挖掘课程的各项功能和教育价值,一直是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面临当前教育教学的新形势、新要求,学校组织教师进一步加强教育理论和学校体育理论的学习,更新观念,改革创新,坚持在体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选择。

  我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设体育课,保证初中每周3节体育课,高中每周2节体育课,并注重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高质量地上好每一节体育课。体育课教学始终贯穿四个理念:一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三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四是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为达到切实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每节体育课都安排一些发展身体素质的教学内容,做到课课安排、课课练,使学生每分钟的脉搏达到160次左右,持续5至7分钟,并通过对学生生理负荷的监测,及时调整运动强度。总之,通过体育课教学,达到有效增强广大学生的体质目的。

  2003年开始,我校大胆实行体育必修课的改革,在高中二年级实行选项课。高一年级体育课平均成绩75分以上的学生,可以对高中二年级的体育课进行选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选项内容有球类、健美、形体、武术等八项。从过去让学生学练,变为学生要学练,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学生练习的兴趣浓、兴致高,体育课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几年来,体育选项课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说这样的体育课我们喜欢,课堂上呈现出生机勃勃、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实行体育必修课改革的同时,学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开设八门体育类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综合性和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掌握现代社会最有用、最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增强了体质,充分体验着运动的乐趣,为终身体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每一轮学生自主选课过程中,体育类校本课程都成为热门课程,学生经常通过要求增加课时和扩大招收人数的方式表达着对体育类校本课程的喜爱。

  重视教育科研,以科研为先导是我校的传统和办学特色。在求真务实开展学校体育工作过程中,注重运用科学的方法,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并用于指导实践。“十五”期间,全国重点课题的子课题“施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行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实验研究”课题由我校立项,并圆满完成实验任务,教师撰写的近10篇体育科研论文获奖,在体育科研成果认定中,这项课题研究荣获一等奖。科研成果运用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实践中,发挥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我校在体育科研、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和体育校本课程的研发方面,为实施新课程标准积累了一些经验,使我们在新课程改革探索的道路上走得更有信心。

  三、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创设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我校在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中,不仅重视学生的体育实践效果,而且更注重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体育文化修养。在开展体育活动中,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锻炼身体的能力,并引导学生体验体育活动中获得的愉快享受,激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欲望。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表现自我,发展个性,提高社交能力,促进对人的理解,促进人际间的和谐。同时,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团队意识和竞争精神。这些仅靠每周有限的体育课远远不够的,创设校园体育活动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成为必然的要求。学校成立了校长亲自挂帅的课外体育活动领导小组,以组织实施教育部开展的“课外文体活动工程”为契机,推动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有保障。开展体育活动,时间保证是关键。学校将大课间体育活动列入课表,每天上午安排40分钟,下午安排25分钟体育活动时间。做到活动时间、活动内容、管理人员、组织措施、体育器材“五落实”。

  (二)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在推行教育部创编的中学广播操基础上,学校根据青少年身心发育的特点,力求体现时代性、科学性、健身性、实效性,推出了健美操和有氧搏击操,并配以其它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内容,统筹安排,每月循环,使体育锻炼内容常练常新,兴趣盎然,提高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性。

  学校每年春季、秋季各举办一次运动会,设有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和趣味运动等各项比赛,仅参加田径比赛的学生就达3800多人次。学校还举办“校长杯”篮球赛,冬季“三跳”比赛等,均深受同学喜爱。每年举行的迎春长跑活动已经形成惯例,全校100%的学生参加,要求初中学生每天跑1500至2000米,高中学生每天跑2000至2500米。

  学校每两年举办一届体育文化节,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根据时代的发展,体育文化节确立不同的主题。如2005年我校举办的“五环在我心中、奔向北京2008奥运会的体育文化节”历时34天,在此期间举办体育与健康知识讲座、奥林匹克知识问答、体育名人趣味有奖竞猜等活动,参加各项目比赛和活动的学生达18986人次。

  (三)抓住教育契机,创新活动形式,开展特色体育活动。学校体育不仅是开展一项或几项活动,更是学校一种经常性的教育形式,学校体育孕育着丰富的教育内涵,我们在体育活动的实践中,力争做到抓住契机,创新形式,突出特色。比如,2006年学校召开的秋季田径运动会改为“奔向北京2008奥运会,青春、健身、快乐趣味运动会”。项目有集体跳绳、集体蛙跳、集体单足跳、集体缠足跑、拔河、学生创编健美操、街舞、现代舞等集体竞赛项目。旨在通过体育运动,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竞争合作意识,运动会深受学生的喜爱,参加学生达5708人次。学校还成功举办了三届“心理趣味体育比赛”,在盲行接力、双人运球、跳铁环等竞技比赛中,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创新实践、挑战自我、顽强努力等良好心理品质。

  我们曾请王楠、王涛、张怡宁、楼云等奥运冠军参加学校的体育活动,与同学们面对面沟通。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爱国情感,学习中国优秀运动员不畏强手、意志坚定、道德高尚的崇高体育精神。我校还将学生们喜爱的MBN球队的球员请到学校作精彩表演,与学生互动,激发广大学生投身体育运动的热情。

  (四)精良的硬件设施,为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2001年,学校建成一万六千多平方米的体育艺术中心。其中,一层是田径训练馆,设有塑胶跑道,有跳高、跳远及投掷区;二楼是艺术体操、舞蹈、器乐、合唱等专用教室;三楼是拥有1400个坐席的体育馆(篮球、排球、羽毛球等标准场地);四楼是乒乓球馆;屋顶是一千多平方米的网球馆。学校室外运动场地总面积达一万一千六百多平方米,其中包括塑胶跑道、人工草皮足球场、六百座位的阶梯式看台。另外,还有七百多平方米的篮球活动区。

  2005年学校投入体育经费54万元,人均166.15元,2006年投入体育经费62万元,学生人均190.07元。学校各项体育器材的配备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标准,完全满足开展各项体育活动的需要。良好的体育场地,精良的体育设施、器材,为开展体育活动创造了条件,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学校成立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组织不同主题的体育夏令营、冬令营,学生自发成立了体育社团,有一千多名学生参加,并坚持开展活动,形良好的锻炼习惯。据不完全统计显,全校经常自主参加跑步、跆拳道、足球、篮球、羽毛球、轮滑、游泳、乒乓球、武术、散打、网球等体育锻炼的学生达1245人,占    %。

  为更好地发挥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作用,做到资源共享,学校体育场馆课余时间向社区开放,方便了附近居民参加体育活动。近年来,有6万多人次参加在学校篮球馆举办的女子健身操、芭蕾、舞蹈、跆拳道等培训,学校还承办了全国“鲁能杯”乒乓球超级联赛等多项全国和市级体育比赛。

  周济部长关于广大青少年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号召已经深入校园,正在转化成学生体育锻炼的实际行动。目前,全校98%的学生坚持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以上,并形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即便是课间十分钟,操场上一个个在同学们足间传递跳动的毽子也构成了学校体育文化活动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四、面对累累硕果,认真思考、总结经验,面向未来,

  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在天津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天津市教委指导下,我校体育工作在不断求索中有长足发展,结出累累硕果,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普遍提高,特别是比较薄弱的耐力素质有较大幅度的改善。在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学校与开展课外文体活动工程,推行“体育、艺术2+1项目”试验相结合收到较好的效果。2005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显示,达到优秀标准的学生981人,占30%;达到良好标准的学生1550人,占48%。不及格的学生仅9人,占0.3%。

  多年来,我校在区春季和秋季田径运动会上团体总分一直名列前茅。学校培养运动健将1名,一级运动员9名,二级运动员188名。向国家和省、市级运动队输送优秀运动员40名,向高等院校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体育人才79名。我校学生运动员参加世界中学生体育比赛和全国中学生运动体育比赛,均取得好成绩。

  我校荣获全国群体工作先进单位、市大课间体育活动先进单位;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示范校;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优秀组织奖;“体育科研明星校”、“全国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等荣誉称号。同时,学校还承担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全国重点课题“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战略研究”。

  面对成绩的取得,总结成功的体会,可以概括为:提高认识,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前提;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制度和良好运行机制是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制度保障;为学校体育创造必要的场地、设施、器材条件是开展工作的保证;建立优秀学生体育人才激励机制是引领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措施;抓好师资队伍建设,重视职后培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专业技能,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条件。

  认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关于教育工作和学校体育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我们感到还有一定的差距,学校体育工作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一定认真组织学习陈至立国务委员和周济部长的重要讲话,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的精神,虚心学习兄弟学校的经验,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对做好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努力开创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