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锐意改革 不断创新
全面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水平

?D?D广东省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回顾

2006-12-23收藏

广东省教育厅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学校体育工作随着广东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发展。在各个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中心、以贯彻“扬州会议”精神、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和《学校工作条例》为重点,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方位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锐意改革,开拓进取,促使学校体育工作逐步走向法规化、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使广东的学校体育工作走在全国的先进行列,为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作出了贡献,为广东建设文化大省、教育强省、体育强省作出了贡献。

  一、广东学校体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取得的成绩

  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今天,广东省学校体育工作从拨乱反正,恢复学校体育工作到全面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恢复、起步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巩固提高阶段。

  (一)恢复、起步阶段(1978-199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的教育百废待兴,学校体育开始扭转被“四人帮”破坏的混乱局面,恢复了体育教学的正常秩序。1979年“扬州会议”的召开,吹响了广东省学校体育全面改革的号角。

  一抓机构落实。省教育厅于1978年成立了体育卫生处,省高教厅在教学处设立了负责体育工作的专干,加强对全省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同时要求各高等学校、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成立体卫工作机构或配备专干。

  二抓制度落实。教育部《两个暂行规定》的颁布,为学校体育的稳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1984年,省教育厅发出《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的意见》,1985年,省高教厅发出《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评估方案》,同年,省教育厅、省体委和省卫生厅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贯彻执行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暂行规定〉的通知》,提出对《暂行规定》的贯彻落实和检查验收、掌握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培训体育教师和卫生人员、建立健全体育卫生工作机构等意见。这些文件,明确了学校体育在学校的地位,学校体育的职能和体育教师的职责,有力推动了全省学校体育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抓器材配备。八十年代初,我们针对不少学校体育器材缺乏,提出“土法上马,土洋结合”的办法,掀起了制作体育器材,开辟运动场的群众性热潮。土制草垫、木棍、竹剑、水管单、双杠、跳马、山羊等一批土制器材,揭开了广东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建设的序幕,到1983年,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器材基本满足了教学的需要。为此,教育部于1986年在湛江吴川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体育器材现场会,推广广东的经验。在此进程中,我们不失时机地制定了广东省中小学校体卫“器材配备标准”,并作为《两个暂行规定》评估的主要内容。

  四抓教材建设。1983年教育部召开的“西安会议”,提出了对体育课程和教材改革的要求,我们马上组织全省的力量,在全国率先编写了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体育课本和教师用书,编写了大学生普修体育教材《体育基本理论》。

  五抓教学研究。经过几年的工作,全省的学校体育工作得到基本的落实和开展,从1985年开始,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到抓体育教学的改革和体育科学研究工作方面。中小学的“情景教学”、“形象教学”和高中的体育选项教学出现在我省的体育教学中;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也从原来的专业班上课,改变为一年级上综合体育课,二年级上选项课的形式,突破班级教学形式的选项教学。为了推动体育教学的科研工作,我们于1985年成立了省大学生体育协会,1987年成立了广东教育学会体育卫生专业委员会,通过学会的工作,指导和开展全省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

  六抓学生体质。1985年,根据国家部署,省教育厅、省高等教育局、省体委和省卫生厅等单位联合进行了全省大、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经过一年的努力,检测了11.1万多名学生,根据245万条数据写出了调查报告。我省的学生体质水平处于全国的前列(小学第3,中学第2,大学第6)。

  七抓学生锻炼。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就大力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工作,全省有1.37万所中小学实施《体育锻炼标准》。八十年初,省教育局、省卫生局和省体委联合开展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检查,共检查了27个县(市)的部分中小学、幼儿园、师范学校。参加测验的138.8万学生中,有92.1万达到体育锻炼标准,占学生总数63%。从1981年至2000年,我们坚持每年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填报工作。

  八抓业余训练。1979年开始,为提高广大中小学课余训练水平,省体委、省教育厅命名了华师附中等153所学校为“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并坚持三年一次的评估制度,通过比赛和评估,我们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余训练体系。传统校的建立和训练体系的形成为广东的课余训练水平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0世纪80年代的工作,使全省的学校体育工作有了一

  定的条件,为进一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高速发展阶段(1990-2000)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广东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广东的教育发展也进入高速发展期,广东的学校体育改革也不例外。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1年在湛江召开了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会议的召开推动了我省工作的迅速开展,我们利用这个机会,把学校体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根据全省的发展情况,我们认为,80年代的工作只是一个基础,要适应广东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有突破、有创新。一是要大面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运动水平的提高;二是大力发展学校的运动场地,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供保证。通过这两方面的龙头作用带动学校体育其他工作的开展。

  1.要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就必须建立促进体育锻炼的机制,以体育考试为突破口,促进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在应试教育严重的情况下,许多学校毕业班停上体育课成为常事。因此我们选择了对初中毕业生进行体育考试,初中学生处于身体发育的高峰期,通过考试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客观上又能保证初三体育课的质量,也能促进小学和高中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就在部分市、县进行体育考试的实验工作。1982年,在全省重点中学招收高中生考试中进行了加试体育的试点实验;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1987年在茂名市召开会议,推广茂名市政府批准在全市初中升中加试体育的决定,并要求全省各地积极创造条件,选择有条件的市、县(区)进行试点工作。1991年决定在全省初中升学考试中进行体育考试,并提出建立体育考试试题库的研究。1992年,被原国家教委定为初中升学体育考试试点省份之一。1996年,建立了体育考试试题库,每年与考试前一学期抽签决定考试项目。体育考试有效的促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起到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学生体质和运动水平不断提高。

  在1995年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中,全部36项指标中广东有27项排在第一;国家教委从1991年开始对36所重点大学新生进行身体素质测试,广东省的学生连续4年取得第一名。

  体育考试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也推动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实施,1993年全省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为86.13%。到1999年,全省实施率95.01%,达标率93.61%,优秀率24.69%;全省大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试的合格率达到98.3%以上,优秀、良好率分别达到60.8%以上。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学生运动技术水平的发展,1979年“传统体育项目学校”有153所学校,发展至2000年205所。这批体育传统学校为加快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提高广东省中学生体育竞技水平作出了很大贡献。我省学生在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上屡创佳绩,从1993年以来连续三届(1993、1995、1999)在全国中运会上,获团体总分第一;在1996年的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二名,金牌数量和奖牌数量第一,男女子甲组田径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在2000年的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上,我省大学生体育代表团团体总分、金牌总数均列全国之冠,奖牌总数居全国第二。

  2.在20世纪的90年代,我们一方面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效益评估,一方面借助“普九”、“普高”这一政府行为,大力发展学校的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的配备。在评估中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配备的标准,并纳入“普九”、“普高”的标准中。从1987年起至1996年,每年由省拨出体育器材专款300万元,采用政府补助和各级自筹相结合(1:3或1:4的比例)的办法,保证中小学体育器材的配备。二是大力建设体育场地,于1992年底在茂名化州市召开“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建设现场会”,向广大农村学校推广化州市领导重视,规划新建和改建学校进行的“圈地运动”,两年间建起了256个200米以上的田径场的经验;1994年抓住广东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机遇,在湛江吴川市推广一所农村中学建造全合成橡胶田径场的经验,通过总结推广两个县(市)建设体育场地的典型经验,形成了在全面建设体育场地的基础上向体育场馆现代化进军的新局面。据不完全统计,广东学校体育场馆有30%是由社会各界、华侨、港澳同胞捐资建造的。广东建设体育场地器材经历了:土制器材、泥土场地――规范器材规格、三合土场地――规范器材与高标准器材、三合土场地与合成橡胶场地相结合的三个发展阶段。到2000年,全省建设200米田径场8210个,300米田径场1221个,400米运动场862个,200米以上塑胶跑道田径场403个,体育馆724座,体育活动室12557个,标准泳池249个,简易泳池270个,各地还建造了一大批快乐体育园地。按照省体育器材配备标准,完全中学配备率达96%,初级中学达85%,中心小学达86%。我省的高校体育场地在90年代也得到迅速的发展,由霍英东先生捐助的中山大学体育中心,开创了我省高校体育场馆建设的先河。自1991年以来通过,政府拨款、社会集资、知名人士的捐助,新建了现代化的体育场7座、新建田径运动场8个、改建田径运动场10个,新建游泳池4座和一大批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共投资约2亿元人民币,有5所高等学校修建了400米塑胶跑道的田径场。此外,在1995至2000年还投入了约1200万元,用于省属各普通高等院校体育器材、仪器设备的配备和更新,使省属高校原有的陈旧残破的体育器材、仪器等得到了明显的改观。

  3.大力开展体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课内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九十年代以来,全省出现了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体育教学形式有“高中选项体育教学”、“分层递进教学”、“创造性教学”“情景教学”、“快乐教学”、“形象教学”、“竞争教学”、“合作教学”等,体育课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局面。随着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深圳大学在全国率先实行俱乐部教学形式的改革实验,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成为当时高等学校的主流教学形式。

  1995年,广东省教育厅组团到香港参观学校体育活动设施,在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在湛江进行试验,创建了一批适应中小学生特点,造价低廉,易于开展的“快乐体育园地”,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教育部于1998年4月在湛江召开学校体育研讨会,向全国推广快乐体育经验。快乐体育成为了广东体育教学改革的一大特色。

  (三)巩固提高阶段(2000-2006)

  21世纪以来,我省学校体育工作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工作指南,一方面我们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另一方面完善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机制。

  1.大力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工作。按照教育部的部署,我省分批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4年全省检测60071名学生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情况,优秀率为21.04%,良好率为57.41%,及格率为97.41%,不及格率为2.59%。2005年底前,我省普通高校和10%的中小学校如期完成2005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上报工作。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体质健康不同发展水平的健康促进和管理实验工作开始进行,这一新理念的介入,将进一步的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2.大力推进新课程实验工作。按照教育部的部署,我们从2002年开始进行体育课程的实验工作。近年来省级课程、教材培训共十次,培训省级骨干教师、教研员1380人;举行教学研讨会六次,参加人员包括全省体育院系的体育课程教师、中小学领导及体育教师共1900人;举行了两次体育教学观摩比赛和教案评价和两次体育教学和案例的论文报告会。在开展课程实验的过程中,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共承接教育部重点课题两项、教育厅重点课题一项、各地立项课题230项。在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中,我们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要求,组织编写了《田径》等11本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专项选用教材。积极推广深圳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的体育课教学改革及管理经验,进一步提高我省高校体育课教学效果和质量。2004年,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在我省肇庆市举行全国建国以来第一届体育教学比赛,有力的推动了课程改革的开展。2005年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在广州市举行体育大课间和十城市体育教学现场研讨会,我省的体育课和体育大课间受到了全国各地同行的好评。2002年以来,我省体育教师在全国举行的教学比赛、教案评比等比赛中,获得特等奖2项,一等奖25项,二等奖23项,在全国名列前茅。近十年来,我省参加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中学生运动会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的水平也在全国先进行列中。

  3.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试点工作,促进学生课内外体育活动的开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如何有效的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是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的重点。我们从2003年开始在广州、深圳、珠海、湛江等地开展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课间受到了师生的欢迎,促进了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校体育特色的构建,提高了师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4.继续抓好体育传统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评估、检查工作。对我省体育传统学校和高水平运动队进行重新布局,全省的体育传统学校由1979年的153所到2000年的205所,2005年增加到230所。高校办队院校从原来的13所扩大到22所。同时制定出台了《广东省大学生体育竞赛计分办法》、《广东省中学生体育竞赛计分办法》两个学生体育竞赛管理制度,籍此推动我省学校体育工作的蓬勃开展,促进我省学生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通过这些措施,确保了我省学校竞技体育水平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我省在全国第八、九届中学生运动会上,均名列全国前茅。参加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破纪录人数、次数和项目均居全国首位,获代表团团体总分第一名。国家体育总局2005年授予我厅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并在南京举行的全国第十届运动会上表彰。

  5.为了扭转我省学生体能素质下降的状况,我们从2006年开始启动《广东省中小学生体能素质评价标准》。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每年每个学生必须完成2-3项体能素质的测试,达到标准才能升学和毕业。其中耐力跑是每个中学生每年必须测试的项目,通过这些措施促进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

  二、广东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基本经验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行政,依法治教,落实制度和措施,是发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关键。实践证明:摆正体育在学校中的位置,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的素质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两个条例,既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法规,又是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基本依据之一,严格执行《两个》条例,定期进行评价、检查和指导,学校体育工作才能顺利健康发展,广东省学校体育工作坚持两手抓。既抓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又抓软件建设;既抓普及,又抓提高,普及提高结合,以普及为主,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以基础为重点,在提高指导下普及,形成良性循环;既抓城市,又抓农村;既抓先进(强项),又抓落后(薄弱环节),这样才能做到面对各类学校,面对全体学生,才能拓宽培养和输送人才的路子,才能全面提高学校体育卫生的整体水平。

      2.学校体育工作纳入教育整体规划,是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保证。实践证明:广东的学校体育工作与德育、智育、美育同步发展,就是各级领导转变观念,重视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结果。在改造危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教育现代化发展等工程中,把学校体育设施纳入整体规划、把学校的体育活动场地作为检查验收项目之一。这项措施不仅有力地促进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对提高体育在学校中的地位,落实《教育法》、《体育法》有现实的意义。

      3.从群体着眼,面向各类学校,面向全体学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方向;从学生个体着眼,努力提高全体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目标。广东省学校体育工作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逐步确立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努力普及学生体育运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在这基础上,加强学校课余训练,提高运动竞技水平,又促进学生群众性体育运动的普及。

  4.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争取社会支持,多渠道发展学校体卫事业。广东省历届党委和政府重视学校体卫事业的发展,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除政府拨款外,争取华侨捐资,社会赞助支持,多渠道集资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建设工作中,我省始终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山区、贫困地区的师生靠自力更生建造运动场地;城市、平原地区的学校,靠自力更生建造“快乐体育园地”。

  5.坚持改革开放,学习与继承,加强对外交流,是发展学校体卫工作的重要措施。广东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吸收了外国学校先进的体育教学、学校体育管理,学校体育活动形式等经验。在改革进程中,坚持实践第一的观念,重视理论研究,不争论,不拘形式,在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和继承我国学校体育理论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实验,勇于进取,使学校体育工作不断发展。

三、   存在问题
四、 
  (一)未能开设、开足体育课。

  全省大多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仍然未能按照新课程开齐体育课。占用体育课的现象严重。部分学校没开健康教育课或占用体育课的课时。

  原因一: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新课程认识不足,片面理解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部分学校仍然按照原来的体育课时安排课表,有的上了课表,但只保证两节体育课由体育教师,其他1-2节未能保证上体育的内容或由学生自由活动。

  原因二:检查督导不力。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专门下文件要求各地保证上足体育课,但各地在检查过程中,对未能开足体育课学校的违法、违规行为重视不足。

  (二)体育场地器材经费没有落实。中小学校实行一费制收费以后,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购买和维修经费严重不足。现有的许多体育场地器材均为普九时修建和购买的。现在这些场地和器材已经老化或缺损。随着高校的扩招带来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高校学生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严重下降。

  (三)体育教师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当前我省体育教师、教研队伍的水平与我省体育教学在全国的位置极不相称

  1.一是不少教师的知识老化,思想观念跟不上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一是数量严重不足。据统计我省现有高中体育教师9千多人,初中教师1万8千多人。近几年来,随着初中和高中的扩大招生,加上初中三节体育课,出现了初中教师教高中,初中教师缺乏的状况,中学体育教师大约缺少1/3,小学就缺更多了。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仍需进一步的加强。去年开始由出版社负责培训工作,由于小学没课本,小学教师没能参加培训。目前我省的小学体育教师有40%左右是兼职的,缺乏培训的老师上的体育课质量可想而知。

  2.我省体育教研员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体育课程实验的需要。目前全省141个县、市、区共有体育教研员75名。其中有中学教研员40名,小学教研员24名,中小学一起负责的有9名,其他学科教研员兼职的有2名。按每市、县、区配备二名(一中、一小)体育教研员的编制,全省共缺211名。目前,当务之急是配齐11个尚未配备体育教研员的地级以上市及64个县、区的体育教研员。

      (四)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很多学校体育教师工作量计算仍低于其他主科教师。不少学校广播操、课余体育活动和训练课均未能计算工作量。四、广东省“十一五”期间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思路

  1.以贯彻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龙头,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与学校健康促进相结合,构建与广东现代化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促进体系,为建设和谐广东,实现全省人民的富裕安康服务。

  2.进一步改进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方法和内容,逐步建立我省科学和完善的升学体育考试制度。

  3.根据广东学校体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开展学校体育对口扶贫工作。建立市与市、县与县、学校与学校、体育科组之间的多种形式的扶、帮、带等交流活动,进一步的保证学校体育工作平衡的发展。

  建立以珠江三角洲为龙头,东西两翼为依托,带动广大农村、山区学校全面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珠江三角洲学校以高标准要求,全面向现代化进军;东西两翼按照国家标准严格要求,鼓励部分学校向现代化靠拢;广大农村、山区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各项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高等院校以本科院校为龙头,带动其他院校提高学校体育管理水平。

  4.通过承办2007年在广州大学城举办的全国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进一步提高我省学校体育课余训练水平,进一步推动我省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不断促进和提高我省学校体育管理水平。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