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祖国的南疆,西南部与越南山水相连,总面积约23.6万平方公里。全区人口约4925万,居住着壮、汉、苗、瑶等12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人口总数约38%。近十年来,我区教育事业得到较好的发展,2005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92.25%,全区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3%以下,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4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已经迈上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台阶。
青少年儿童的健康素质是全民族健康素质的基础,学校体育工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我区在领会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前提下,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要求,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我区学校体育工作的各个方面,保证了学校体育工作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广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及《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以下简称两个《条例》),制定了我区学校体育的发展目标,明确了学校体育在新时期的发展任务,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重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了体育卫生机构,配备了体育卫生专职干部;以两个《条例》为依据,配套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行政法规和管理制度;围绕新课标的实施进行了体育课程、教材、教法改革;从师资培养和在职业培训两个方面加强了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按两个《条例》和《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小学生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配备目录》的要求,通过多种渠道集资用于体育场地、体育卫生器材和设备建设,不少地区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解决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的问题,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农村中小学普及体育课的工作有突破性进展,在全区各地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典型,学生逐步养成积极锻炼身体的习惯,其身心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并初步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符合我区实际的工作方法,学校体育正走向健康发展道路。
一、加强领导,完善组织管理机构
随着素质教育推进实施,社会对学校体育工作在教育中重要地位认识的不断提高,我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逐步加强了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成立了管理组织机构或配备专职干部(教研员),对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工作进行领导与管理。目前全区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的体育管理(教研)人员共有110人,其中自治区级3人,地市级26人、县(市)81人,这支管理人员队伍年龄结构合理(50岁以下的占86.8%),学历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77.3%),获高级职称者多(占78.6%)。目前我区各市教育局均建立体育卫生管理机构,各县教育局配备有学校体育教育的专职干部,乡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建立以主管校长为组长,有教务、总务、体育、卫生等部门参加的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的体育工作,规模较小的学校也有一名领导负责学校体育工作。市、县教科所(教研室)均配备有专职的体育、健康教育的教研人员。
1998年底,成立了广西学校体育卫生学会,2006年更名为广西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学会,下设一室、三部、五分会,即办公室、教学科研部、训练竞赛活动部、商务部和高校(含高职、专科)体育分会、中专体育卫生分会、中、小学体育卫生艺术分会、高校卫生分会、高校、中专艺术分会。在全区基本形成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统筹管理,教学业务指导机构、社会团体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工作网络。
二、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学校体育工作运行机制
近十年来,我区学校体育工作着力抓制度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强化三项制度、一项机制,已取得阶段性进步。
(一)加强地方性管理制度建设。
根据国家颁发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先后配套了学校体育各项法规和管理规章制度。如:《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施意见;大、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试行办法的意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意见;贯彻国家教委《关于“九五”期间农村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意见》实施办法;大中专体育教研室(组)和体育教师工作职责,体育教学常规,学校体育工作岗位责任制;“两个《条例》”的实施办法和评分细则,“两个《条例》”检查验收办法;广西中学体育考试工作方案及评分办法;体育两类课程整体教学改革贯彻意见;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广西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办法。其中我区制定的《广西中小学体育卫生管理常规》(试行),对指导与规范全区学校体卫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该管理常规共有20项,内容包括体育教研组和教师工作职责;体育教学常规(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体育器材设备配备目录及保管使用制度;反映学生达标率曲线图;近视与龋齿患病率曲线图;学生健康状况变化曲线图等(各曲线图由学校逐年统计绘制),要求各中小学校必须张挂上墙,使之起告示与督促的作用,并定期检查执行情况。此外,体育教学及科研、师资培训以及体育竞赛等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已逐步建立并日趋健全,使各项工作不断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自治区教育厅将两个《条例》和我区贯彻实施意见以及评估细则印发给全区各级各类学校,要求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认真学习。并与有关厅局密切配合,以宣传动员、印发单行本组织检查验收、召开现场会、总结表彰先进等措施,推动全区各级各类学校贯彻两个《条例》的工作不断深入开展。
(二)建立学校体育目标管理制度。
努力做到目标明确,层层落实,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上下形成了体育工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责任目标制度规定,从教育局到各级各类学校,制定了全面贯彻《条例》的规划,分解出年度目标,落实到人;年度目标考核制度设立奖惩项目,建立了实现管理目标的动力机制。自1999年来,积极开展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和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共有38所学校获全国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38人获全国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个人,156所学校获全区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454人获全区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个人。
(三)建立学校体育督导评估制度。
根据国家颁发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建全学校体育督导评估制度,将各类学校体育工作纳入督导评估的范围,将贯彻实施两个《条例》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列入办学条件评估及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的检查内容,定期评估,限期达标。自治区每年都组织由教育、体育、卫生三部门的专家、人员组成复查验收组,采取各校自评、县(市)初检、自治区组织复查的办法,对各地初检达优秀的学校进行复查。确定用10年时间分期分批对完小以上的学校进行检查评估。从1993年至2005年,经自治区检查验收复查达合格以上标准的大、中、小学校有5250所,其中达优秀级标准的1890所,占36%。
(四)规范日常工作运行机制。
1.规范开课率。要求各市教育局、各高校和中专学校严格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开足体育课,要求各级学校在制定本校三、五年工作规划时,必须明确具体提出体育、健康教育课的开课率指标,并将指标逐年落实,定期评估,限期达标,经过多年努力,我区学校体育开课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2005年南宁市所辖学校体育开课率已达100%。
2.规范两操两活动。每天作2―3次眼保健操,并列入作息时间表;改课间操为大课间活动,内容上由单一的做操,改为做操后坚持活动10―15分钟,有条件的学校同时要求每生自备一件小型活动器械;课外体育活动从实际出发,坚持分类要求与分层推进原则,进行目标管理,坚持每周组织两次课外体育活动,将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出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实施模式,进一步提高了社会、家长与学生对身体健康的认识和关注,引导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规范课余体育训练。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认真开展训练,逐步形成特色。目前,全区有8%的学校采用教体结合的训练模式,有92%的学校采用单列训练模式。
4.规范体育运动竞赛。中小学校体育竞赛,坚持贯彻“小型多样,单项分散,基层为主,勤俭节约”的原则。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实际,克服场地器材缺乏困难,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节省开支,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运动会,每个学期都举行一次小型体育比赛和一至两个单项比赛,注重农村学校体育竞赛的发展,在农村学校开展小型多样、形式不一、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简单易行的体育运动竞赛活动。高校要求每年举办一次全校性运动会和两次以上的单项比赛。
三、加强实施,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学校体育工作整体改革进程
(一)大力推广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活动,努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近十年来,我区切实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学生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质量的最重要的标准,切实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的监控与干预工作,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1.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在坚持两操两活动基础上,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实施对促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着良好的效果,2000年,我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学生推行面达96.4%,有672.88万名学生参加测试,达标601.11万人,占89.3%,其中优秀91.2万人,占21.8%。从2004年起,按照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推广活动组织委员会《关于开展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推广活动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区在总结《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验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推广《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力度,开展了自治区-市-县(区)及高校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与数据上报培训活动,参加培训体卫艺专干、大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达1656人次,上报测试数据学校的数量逐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为国家进一步掌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以后,带动了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自觉参加体育活动习惯,有力促进了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提高了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2.坚持开展学生视力监测与干预工作。
十年来,坚持学生开展视力监测工作,并向全区通报,促进学生视力水平逐年提高。根据原国家教委的规定,我区于1995年确定了32所中小学视力监测点校,每年均对在校学生约6万人进行视力监测。据统计分析,我区小学生视力不良率稳定在13.88%左右,比全国的均值低4.5个百分点;初中学生视力不良率徘徊在40.94%左右,比全国的均值低6.43个百分点;高中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很不稳定,起伏较大,一直高居在67.31%左右,比全国的均值高0.44个百分点。2003年我区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学生视力不良率和近视率分别比2002年有所下降:小学阶段视力不良率和近视率分别下降5.04和 4.29个百分点;初中阶段学生视力不良率和近视率分别下降3.41和1.76个百分点;高中阶段学生视力不良率和近视率分别下降0.67和1.49个百分点。为进一步加大防治学生近视眼工作的力度,我区借鉴部分省、市、自治区通过统一推广使用“防近视练习簿”来控制学生视力不良率的增长的经验,决定从2003年秋季学期起,在全区中小学范围内统一使用“防近视练习簿”,下达了《关于在全区中小学统一推广使用“防近视练习簿”的通知》(桂教办〔2002〕199号),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3.坚持开展学生体质调研与监控工作。
我区高度重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坚持五年一次的学生体质调研工作,成立由教育、卫生、体育部门组成的广西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领导小组,同时,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并成立了由各方面专家、教授组成的调研组;各市也相应组成了市调研工作领导小组和检测队,使调研工作的实施有了组织保障。同时,加强调研技术培训,依照《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检测细则》和《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检查验收细则》的要求,进行自治区-市两级专项培训,克服场地器材与经费缺乏的困难,在场地器材准备、人员配备、时间安排、数据收集统计与处理、数据上报等方面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及时将我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上报教育部;同时,密切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状况,针对我区学生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不平衡、饮食不科学等问题,我们加强了学生的营养干预,从2001年起,由自治区经贸委、教育厅、卫生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推广学生营养餐工作的通知》(桂经贸字〔2001〕664号),结合我区具体情况,对推广学生营养餐工作提出了要求,促进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学校运动竞赛与群众性体育协调发展。
我区学校体育工作认真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强身健体活动,根据我区场地器材缺乏实际,充分发挥我区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将民族体育引入学校,结合现代体育,开发出学生喜闻乐见、健身价值高的体育教学和课余锻炼资源,大力开展小型多样、生动活泼、趣味性强、有民族体育特色、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便于开展体育锻炼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其中,健美操与啦啦队、民族体育活动已形成我区学校体育活动的特色与品牌。从2004年起,每年举办一次由自治区教育厅、广西电视台主办全区大中小学生健美操与啦啦队大赛,每年均举办自治区-市-县(区)及高校健美操与啦啦队骨干教师培训班,受训教师达10000多人次,由县(区)-市及高校进行分级与分区比赛,最后进行自治区级总决赛,广西电视台进行现场录制和现场直播。每年比赛从当年3月份至11月份,历时9个月,每年参与健美操与啦啦队大赛的学生人数达10多万人次;健美操与啦啦队在县(市) 以上学校的普及率达85%,在全区学校形成了积极锻炼,增进健康的良好风气。
在普及的基础上加强学校体育训练与竞赛工作,抓住重点和优势项目,科学训练,坚持举办每四年一届的全区大学生运动会、全区中学生运动会以及每年度各个单项的体育比赛,同时,做好参加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全国学生单项比赛、国际学生单项比赛训练与参赛工作,均取得较好的成绩。其中,高校健美操与啦啦队曾在全国各级各类比赛中共获得一等奖38项、二等奖40项、三等奖10项;2006年广西中学生和大学生代表队在全国啦啦队比赛中脱颖而出,均获第一名,代表中国参加在美国举行的由全明星联盟组织的世界啦啦队锦标赛,分别获得第二名和第十一名的好成绩。高校龙舟运动队曾多次代表我区参加国际各类龙舟竞赛,并获得冠军5项、亚军3项、季军3项。
(三)因地制宜,自力更生,自制体育器材与修建场地,加强学校体育基础建设。
场地器材是学校体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与物质基础,我区从实际出发,通过调查研究,摸清家底,以教育部《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小学生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配备目录》为依据,针对我区农村学校场地小、器材少的实际,开展系列自制器材教学研讨会,现场观摩推广利用一件小器材(每个学生一条麻绳、一条棍子或一个竹圈等)上好一节体育课;一个篮球场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典型。抓住试点工作,及时总结,大力推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因地制宜,土洋结合,自制体育器材与修建体育场地的经验,按统一要求和分类指导原则,指导各地开展自制体育器材与修建体育场地活动;同时,开展《学校体育工作》达标评比活动,使全区各市县掀起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广开门路、捐资献料、师生动手、土洋结合的体育场地器材建设热潮,出现了多种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筹集经费投入开辟、修建体育运动场地及器材设施的喜人局面。
截至2004年底,全区有小学28247所(含教学点),小学在校生4527888人,小学(含教学点)体育场地面积达标7509所,体育场地面积达标率为26.58%,小学(含教学点)体育器材达标7574所,体育器材达标率为26.81%;有中学(含普通初中与普通高中)2887所,在校生3038782人,体育场地面积达标1616所,体育场地面积达标率为55.98%,中学(含普通初中与普通高中)体育器材达标1753所,体育器材达标率为60.72%。我区合浦县、宜州市、灵山县,经过“普九”检查验收后,3个地区中小学的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焕然一新,3个县大部分的村级完小以上均有一块小田径场。许多农村学校因地制宜,土洋结合,开发民族体育课程教学资源,自制体育器材,解决了体育器材缺乏的难题。仅南宁市学校自制抛绣球、抢花炮、跳花绳、毽子、板鞋、地牛、跳竹竿、沙袋、丢花包、天地球、打陀螺、大象拔河等民族体育器材近8万件,有的学校还利用地形优势建成了体育“快乐园”、“健身山”、“攀险峰”等体育设施,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兴趣。随着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为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创造了条件。
(四)与时俱进推进中考体育改革。
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是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的有力措施。我区在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制度改革上做了有益的探索, 2001年起在首次在中考科目中增加体育科测评,制定了《广西中学体育考试工作方案及评分办法》,对考试、评分工作的技术要求作了统一的规定,使考评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和科学化。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我区在认真总结多年来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的经验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决定从2006年起采取统一测试的形式评定成绩,成绩评定内容为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赋分为30分(满分),取消平时出勤与表现的得分评定,将赋分(30分)分纳入升学总分,并下达了《关于印发2006年广西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桂教基教〔2006〕13号),进一步完善了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成效。其中,南宁市结合实际进行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改革,在全国首次将民族体育(抛锦球、踢毽子、武术等)纳入考试内容,允许学生自行制作考试器材,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选择考试内容,同时制定了残疾考生考试政策,不仅有效解决了考试经费不足、场地器材短缺等问题,而且对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凸显对残疾考生的人文关怀,发挥学生个性与特长,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与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动手与动脑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这一改革做法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国体育报》、《中国青年报》、《广西日报》、《南宁日报》、《南宁晚报》、《南国早报》等新闻媒体所报道。
(五)努力建设合格的体育师资队伍。
1995年以来,我区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为解决乡镇以下学校体育教师、卫生人员严重不足作了很大努力,并收到了显著效果。
1.保证待遇。
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评估、住房等方面与其他学科一视同仁,使体育教师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敬业爱岗,积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充分发挥了骨干作用,为发展学校体育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业务水平。
为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素质,引导与组织体育教师在职学习与培训。2000年以来,组织各市体卫科长、专干、大中专院校体育部(室)主任以及大、中、小学骨干教师等到区外参观学习、参加国家一级举办的学习班次1500人次; 聘请著名专家、学者到我区讲学18次,参加听课人员共5100人次;举办大中专、中小学体育教育业务培训班共12期,受训人员近7258人次;组织各类各专业论文报告会共25次,收到论文共5158篇,经组织专家评审,获奖的论文共2675篇,其中,报送参加全国各类论文报告会的论文有256篇,均获得不同奖项;组织专家送教下乡巡回讲学15次,共有3150人次接受讲习班培训;我区中小学的体育教研工作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区性专题教学研讨会、现场观摩会已形成了制度。其中,组织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体育优质课教案比赛、体育优质课观摩展示活动教学技能比赛共15次,参赛851人次,参加观摩9500人次。其中,2005年我区评选推荐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优秀教案比赛的3套教案,分别获得小学一年级组、小学二年级组、初中一年级组等3个组别的一等奖(排列第一名),推进了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组织学校体育工作者评优活动7次,共评出全区先进集体157人、先进个人497名,其中推荐参加全国评优活动荣获全国先进集体87个、先进个人144名。通过评优活动,大大地提高了学校体育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而且树立了学习榜样,提高了学校体育教师的地位,在社会上也促进了尊重学校体育教育人员劳动的好风尚。
回顾近年来学校体育工作,在基础薄、任务重、各项工作头绪多的情况下,我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能够继续保持良好的势头,并取得良好的成绩。但不可否认,我区集老、少、边、山、穷地区为一身,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贫困县(区)有50个,与其它经济发达的兄弟省市相比较,经济和教育的发展还比较落后,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继续努力,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扎实做好学校体育工作,把我区学校体育工作再推上一个新台阶。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