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 努力推进学校体育工作

贵州省教育厅

2006-12-23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积极推动全省学校体育工作逐步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一、我省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情况

  我省主要通过建立机构、增设经费、培养师资、改善设施、创建示范、建设基地、开展竞赛、重视传统、引进课堂等措施,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主要做法如下:

  (一)建立学校体育工作机构,增设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经费

  我省于1983年在省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体育卫生处(2000年更名为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处),负责全省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全省9个市(州、地)教育行政部门按要求明确了负责学校体育工作的科室,配备了学校体育专职干部,其中贵阳市、安顺市、黔东南州3地教育行政部门先后设置了体卫艺科(办),各县(市、区、特区)教育行政部门在基教股明确了专(兼)职干部;省、地、县三级专(兼)职教研员队伍逐步配备。大多数学校建立了在分管校(院)长领导下的教务(思教)处、体育教研室、医务室、团委、学生会、班主任协同配合的学校体育工作机制。中、高等学校普遍建立了公共体育教学部或教研组,部分高校还设立了专门的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同时,我省积极建立各类学校体育协会,并于1994年将先期建立的“贵州省高等学校体育协会”、“贵州省中等专业学校体育协会”、“贵州省中小学体育卫生教育研究会”合并组建为“贵州省学校体育协会”;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高等学校还建立了学生篮球、足球、排球、户外运动等多种单项体育协会。

  与此相适应,我省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增设了学校体育专项经费、体育竞赛专项经费(每年40万元)和参加全国性比赛的专项经费(视当年的参赛项目而定),并根据工作需要,逐年增加投入;2005年起,每年又专门设立100万元的素质教育经费,用于学校体育教育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各市(州、地)、县(市、区、特区)教育行政部门也相应增设了学校体育工作经费。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工作机构和各种体育协会的建立,以及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的保障,促进了全省学校体育工作的有序发展。

  (二)贯彻落实体育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强化学校体育制度建设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我省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是抓好学校体育立法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于1999年制定了《贵州省学校体育工作规定》,对学校体育的工作机构、教研机构和管理体制、管理人员、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体育教师、场地器材、经费保障等方面均做出了明确规定,提出了明确要求,强化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制度建设。

  二是积极推进体育课程改革。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和《教育部关于保证落实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实施意见,明确要求中小学校认真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保体育课课时,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坚持早操和课间操制度,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积极挖掘、整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并将其引进课堂。积极倡导高等学校按照“三自主”的原则开展体育课程教学,推动体育教学改革。

  三是认真组织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以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大、中、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抓手,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认真上好体育(与健康)课,不断增强学生的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从2003年起,我省年年举办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培训班,对全省各市(州、地)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省属中等职业学校分管领导、专(兼)职干部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2005年,为保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上报工作的顺利开展,购买近2000套《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手工版数据上报软件”向各市(州、地)免费配送,当年我省上报数据的学校数位列全国第8名。

  四是建立和完善了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制度。经过几年试点,于1998年研究制定了《贵州省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实施方案》,要求所有参加升学考试的初中毕业生必须参加体育考试,考试项目主要选择易于测量、评定和可行的3个不同性质的运动项目,体育考试满分为40分,按考生的实际得分计入升学考试总分。1999年将“体育课作为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明确写入《贵州省学校体育工作规定》之中,强化体育学科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五是认真组织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组织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了为期三年的“为祖国而锻炼,健康奔向21世纪”百万学生象征性长跑活动、“亿万青少年儿童体育健康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学生健身活动。

  六是建立学校体育工作监督检查制度。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我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在已经制定的《贵州省学校体育工作规定》、《贵州省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方案》(2005年修订稿)等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中,对体育教师配备、场地和设施建设、《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体育课时等多项指标提出明确要求和评估分值,并定期和不定期有重点地对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工作进行评估检查,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学校体育学科建设,多渠道培养学校体育师资,努力改善学校体育基础设施

  改革开放初期,我省学校体育师资严重匮乏,体育学科基础建设严重滞后。以1987年为例,全省约有中学教学班20400个,小学教学班91600个,按照中学每6个教学班、小学每8个教学班配1名体育教师的要求,中学需配备体育教师3400名,小学需配体育教师11450名,而当时全省中学仅有合格体育教师731人,缺2669人;小学仅有合格体育教师1596人,缺9854人。省内高校每年只有约200余人的本、专科和中专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形势十分严峻。

  针对我省体育师资力量薄弱、水平不高的实际情况,我省采取在高等院校加强体育学科建设、增设体育院系、扩大招生规模、开展成人教育和短期培训等多种措施,加强体育师资的培养。此外,我省积极组织举办省、地、县各级体育教师培训,积极选派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师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培训或到省外体育院校进修、培训、深造。

  通过以上措施,我省高校体育学科建设和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师资的困难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到2005年,全省33所普通高校中招收体育专业本、专科学生的学校有13所,开设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和军事体育等三个专业,体育专业在校学生达3749人。据2005年统计,全省共有小学体育教师4159人,普通中学体育教师5821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体育教师339人,高校体育教师594人;全省小学的生师比为1139:1(其中城市为454:1,县镇为706:1,农村为1610:1),普通中学的生师比为468:1(其中城市为341:1,县镇为453:1,农村为570:1),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师比为594:1,高等学校的生师比为252:1。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逐步增加对农村学校体育器材配备和加强体育场地建设的力度,与此同时,还积极倡导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立足校情、因地制宜,自主改善体育器材缺乏、场地不足的情况。自1987年起,我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就开始在全州开展少数民族边远农村学校“八个一”建设工程,即自编一根跳绳、自扎一个毽子、自挖一个沙坑、自制一付爬竿、自修一个乒乓球台、自铺一条50米跑道、自建一个篮球场、自搭一付木质单双杠,并于1990年在岑巩县召开全州现场工作会,在全州学校广泛推广,以此解决边远农村学校缺乏体育器材,无法上体育课的问题。全省其它市(州、地)也以各自的方式,自主解决体育器材缺乏、场地不足的问题。

  “十五”期间,我省进一步加大了实施《义务教育法》的力度,根据我省“两基”严重滞后和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亟需普遍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在全省组织实施了“两基”攻坚。经过5年的奋力拼搏、扎实工作,全省88个县中实现“两基”的县由2000年的32个增加到84个,“两基”人口覆盖率从35%提高到93.88%,青壮年非文盲率从92.8%提高到96.7%,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从73.6%提高98%以上,在校生从142.7万人增加到209.1万人;全省新建改扩建农村初中1774所、农村小学4591所。我省“十五”“两基”攻坚累计投入62.11亿元,其中,争取到国家各项专项资金22.6亿元,省、市(州、地)、县投入资金39.51亿元。在“两基”攻坚中,我省根据《贵州省学校体育工作规定》中“新建、改建学校,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排体育场(馆)的建设”的规定,通过精心组织实施“义教工程”、“危改工程”、省“普九”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四大主干工程,切实将农村中小学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学校建设规划,加大了农村中小学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按照“规划一所、建设一所、完善一所”的原则和“分区合理、功能齐全、一次规划、分步实施”要求,在新建改扩建的5755所农村中小学中,均因地制宜地分别修建了田径场(标准或非标准)、篮球场、乒乓球台等基础设施,并添置了有关体育器材。平均每所新建改扩建学校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占学校建设总投入的9%左右。全省累计投入农村中小学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59亿元。

  截止2005年全省小学体育场(馆)面积达标学校数为8173所,达标率为57.32%,体育器材达标学校数为7587所,达标率为53.21%;中学体育场(馆)面积达标学校数为1779所,达标率为66.73%,体育器材达标学校数为1793所,达标率为67.25%。另据2004年省体育局《贵州省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综合情况分析》,全省体育场地总数为21531个,场地面积为1580.46万平方米,其中教育系统场地总数为17225个,约占总数的85%,场地面积达1345.9万平方米;标准场地共有10746个,场地面积达1195.75万平方米,其中教育系统8954个,占83.32%,场地面积达996.3万平方米。通过中央的大力支持和省、地、县共同努力,我省学校体育场地及设施器材得到了比较大的改善,基本满足广大农村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和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的需求。

  (四)创建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建立学校专业和业余体育训练基地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要求,我省自2000年起积极开展创建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工作,研究制定《关于实施“贵州省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的通知》、《“贵州省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实施计划》、《“贵州省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评选方案》。先后创建了1个国家级(贵阳市云岩区)和6个省级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贵阳市南明区、小河区,遵义市红花岗区、余庆县,安顺市西秀区、黔南州都匀市)。

  我省高度重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学生业余体育训练基地建设,先后确定并投入资金建立了54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于1993年在业余田径训练有一定基础的省电建二公司子弟学校建立了贵州省中学生课余田径运动训练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每年给予2万元经费扶持;经多年的建设和投入(每年3万元),使贵州大学由1987年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试点单位成为具有招收田径、篮球、乒乓球、定向越野、足球五个项目高水平运动员资格的培养单位;2005年在贵阳医学院建立“贵州省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基地”;2006年经与清华大学友好协商,在贵州教育学院实验中学(省属中学)建立“清华大学射击队后备人才基地”,并在该校成立射击运动队。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了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的展开。“中心”在参加全国性比赛和1998年在上海举行的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中,取得可喜成绩,多个项目还实现了我省历史性突破;在2004年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贵州大学代表我省参赛获定向越野团体总分第7名。

  (五)广泛开展学校体育竞赛活动,逐步规范大、中学生体育竞赛制度,积极组织参加全国大、中学生体育竞赛

  我省坚持以广泛开展学校体育竞赛为抓手,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推动学校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我省以举办大学生田径运动会、足球比赛、篮球比赛、排球比赛,中学生“三好杯”足球、篮球、排球比赛、田径运动会,以及中等职业学校运动会为重点,每年都组织1-3次省级的学生单项体育比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每年还举行多种形式的地、县级体育比赛和校级运动会。此外,我省还积极组团参加各类全国性的大、中学生体育竞赛活动,通过参加比赛使学生开阔眼界,交流友谊,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006年,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和《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每四年举办一次大学生运动会”的精神,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省教育厅、省体育局于2月至11月在贵阳举办了贵州省第一届大学生运动会。本届大运会设田径、游泳等11个比赛项目。全省9个市(州、地)、39所高校、19个代表团、约3360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与此同时,今年7月―8月,省教育厅与省体育局还共同举办了贵州省第一届青少年运动会,本届青运会共设田径、体操等18个比赛项目,来自全省9个市(州、地)的103支代表队、1408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两个大型综合性赛事的举办,使我省学校体育竞赛向规范化、制度化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六)结合省情,因地制宜,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课堂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体育工作的意见》精神,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加强少数民族体育工作,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实施,我省于2004年启动了挖掘、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工作,首批建立了贵州民族学院、黔东南州振华民族中学、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黔南州荔波县瑶山民族中学、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节地区民族中学、遵义市道真自治县职业高级中学、安顺市体育学校、六盘水市民族职业技术学校、贵阳民族中学等10个少数民族体育综合基地,以及黔东南州镇远县龙舟基地、黔东南州施秉县龙舟基地、黔东南州麻江县龙舟基地、黔南州平塘县龙舟基地、黔南州三都县赛马基地、遵义市余庆县龙舟基地等6个少数民族体育单项基地;并一次性投入资金100万元作为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扶持资金;2005年研究制定了《贵州省少数民族体育基地管理办法(试行)》、《贵州省少数民族体育基地评估标准》,并组织专家开展对基地的评估工作。

  此外,我省还积极指导黔东南、黔南、黔西南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广泛开展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课堂的试点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自2002年开始尝试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课堂,专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以苗族和侗族文化为依托,充分挖掘、整理和利用当地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作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将群众喜闻乐见的苗族的芦笙舞、木鼓舞等11个民族民间体艺项目和侗族抢花炮、侗族摔跤、抬官人等15个民族体育项目引进农村中小学课堂,有些学校还自主开发校本教材。2004―2005年,该州高度重视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特别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内容、规则、考核办法等列入体育课教学之中;2006年起,该州开始在全州各县(市)中小学全面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课堂工作。通过几年的试点,此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其中,作为基地之一的振华民族中学在认真抓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的同时,将陀螺、射弩、高脚竞速、蹴球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课堂,在参加2005年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单项比赛时,获1金6银8铜的好成绩;2006年,黎平县第一民族中学教师杨胜忠的《学习侗族摔跤、复习多耶舞》体育课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并在江苏无锡的全国现场会上进行展示。

  ――黔南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提出了“因地制宜、土洋结合,努力发展学校体育”的工作思路,积极尝试将当地传统体育项目引进学校、引进课堂,一个包含民族、特色、传统、趣味、健身、竞技的体育课程理念正在逐步形成。目前全州共有431所学校开展了此项工作,占该州中小学校总数的24.5%,并形成固定项目近30余个,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其中,该州都匀市自2001年以来以创建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为契机,研究制定了全市中小学民族体育工作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课堂工作,先后划拨出30万元经费帮助学校添置所需体育器材,每年举办一期体育教师培训班,坚持一年一度的体育节,一学期一次校运会,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课堂的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形成了校校有传统项目和特色项目的良好格局,部分学校的特色项目还成为州、市重大活动的保留节目。2004年,在“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管理体制、课程结构和资源开发的实验研究”中,该州贵定二中、贵定师范获全国一等奖,都匀二小获二等奖。在2005年黔桂两省区陀螺比赛中,荔波县瑶山民族中学获男、女团体第一名。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将高脚竞速、陀螺、押迦、民间糠包、手拍鸡毛毽、竹笛舞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艺项目与乒乓球、跳绳、艺术操等大众体育项目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既锻炼了身体又学习了本民族的传统体艺项目,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单调的课堂变成动作优美、生动活泼的课堂,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此外,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和上述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带动影响下,我省少数民族自治县较多的安顺市也积极跟上,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艺项目在学校的普及工作,于2006年制定《安顺市民族文化进校园推进工作实施方案》,开始推进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工作。

  二、贵州省学校体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省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受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仍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体育工作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一些地方和学校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重智育、轻体育,挤占体育课时的现象仍有存在,屡有发生。

  二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机构、工作人员队伍以及各级体育教研员队伍不健全,全省9个市(州、地)教育局目前仅有3个设立专门的机构,其它市(州、地)均由基教科代管。

  三是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短缺,场馆、器材设施不足,有些工作和活动难以普遍推进和持续开展。

  四是广大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数量短缺,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五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课堂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需进一步更好地发掘和整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必然会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这势必会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学校体育工作必须不断适应和满足广大青少年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发展的要求。以上这些问题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实现。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十一五”至2020年期间,我省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大力推进农村学校的发展为重点,狠抓各种法规和政策的落实,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使我省学校体育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基本设施建设

  在我省“两基”攻坚不断推进,“两基”巩固提高已提上议事日程的工作进程中,调整基础教育的经费支出结构,多渠道筹措经费,争取逐年能对一定数量的乡镇农村学校给予经费扶持,使之逐步达到《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的基本要求,从根本上保证乡镇农村学校能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开设课程,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农村学校体育课的开课率。

  研究制定贵州省“两基”巩固提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指标体系,通过政府督导,使学校体育工作与全省教育事业持续、同步协调发展。

  切实保障体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场馆设施条件,针对高校扩招后,体育资源严重滞后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大投入,确保体育经费与学生人数同步增长。认真执行《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科学配置体育资源。

  (二)加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坚持体育师资的培养、培训工作两手抓。按照全省师资培养、培训规划,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学科建设,扩大体育专业招生规模;加快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广大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配备和继续教育工作,分期分批对全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尤其是兼职教师进行培训,完善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宣传、动员、生源储备工作,培养具有良好师德、现代教育观念、较高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大学体育骨干教师。

  (三)进一步推进《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在大、中、小学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库,待时机、条件成熟适时将动态分析情况反馈给学生、家长、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强化广大师生和全社会的健康意识,有效促进学生自觉锻炼,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推动教育行政部门科学决策。

  (四)继续推进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建设

  进一步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按照《贵州省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实施计划》,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文明的课外文体活动,同时进行活动的示范和交流,以点带面,努力在全省推进“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建立课外文体活动工程体育、艺术骨干教师库,加大对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

  (五)建立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体系,为国家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构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相街接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和   竞赛体系,将课堂教学和大课间活动的开展以及基地建设、体育传统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建设与各级各类学生体育竞赛体系的建立有机结合,并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结合地质、地貌、气候特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注重效益,选准项目,积极扶持花钱少、出成效的基地及其项目建设,努力争取在全国中运会、大运会等比赛项目中有所突破。

  (六)进一步深入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课堂工作

  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因势利导,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深入发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规范校本教材编写,因地制宜、开拓创新、面向农村、注重挖掘、传承、保护、宏扬民族文化,将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民族民间文化引进课堂,面向全体学生上好体育课,将少数民族体育传统项目进课堂的工作逐步推向深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