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务实求真 勇于创新
努力推进我省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

湖南省教育厅

2006-12-23收藏

  自1999年全国体育卫生工作会议以来,我省学校体育教育事业在省委、省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密切配合与大力支持下,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锐意改革,不断创新,努力推进全省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注重抓好三个环节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是学校体育工作改革与发展的关键。为此,我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坚持以体育课改为突破口,认真组织课改实验工作。

  (一)树立创新的理念

  体育课改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新的健康观、体育观逐步确立,培养新世纪具有健康心理、生理、生活方式及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重要任务,是学校体育工作者的根本职责。为此,我们先后两次召开全省、市、县区教育局长、体卫科长会议,三次举办全省体育专干培训班,统一全省体育课改的思想认识,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将体育课改作为促进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精心组织,周密实施。力求通过体育实践活动,增强体能、掌握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整体健康水平。

  新的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即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全体学生,重视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我省下大力气抓好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工作,努力实现体育教学观念和手段的改变。一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更为平等,教师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变成组织者、学习的领导者、学生的协作者;二是教学方法的转变,相对以往过分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灌输式教法,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倡导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课堂气氛更为活跃;三是教学评价标准的转变:首先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其次是评价内容多元化,除考察知识技能外,还关注课堂上的表现,学习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二)抓好课程改革试点

  我省为顺利实施体育课改试点,主要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领导决策、专家支持、实验执行“三个”系统,搭好大框架,落实高效可行的实验工作体系,保证体育课改顺利实施。

    二是抓好省、市、县“三级”培训,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培训活动包括请专家解读新课程标准,主要教材编委介绍有关教材的体制、结构、编写思路,并逐一分析具体的课目;新教材示范课观摩。通过培训,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新的学习方式有了思考,转变了教学观念,为新课程的实施作好了准备。

  三是开展省、市、县“三级”教学研讨活动,通过教学评比、专家指导等方式提升课改实验的质量和效益。如举办“新课程、新理念”教学观摩活动,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研讨会、教学论文评比。各级教研部门有关教研员深入学校,听课评课,指导一线教学实验,各实验区及学校建立了相应的本级教研机制,如集中备课、“同课异构”式教学比较研讨、说课评课、观摩交流、案例收集、探索开发本地课程资源等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总结推广

  体育课改实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具有周期长、影响因素多的特点。因此在推动体育课改深入发展过程中,要全面总结我省实施体育课改实验的基本经验。目前,我省体育课改主要是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验,包括《课程标准》新理念的认同研究;教学原理与方法的实践与研究;教材使用与开发研究;评价思想与方法的认识、实践与分析;新《课程标准》环境下,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变化;新课程环境下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为进一步推动新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我省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主线,构建“政府行为推动、学校主体实施、教科研工作支持、家长社会参与”的体育课改运行机制;确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发展、教育管理创新发展”的课改目标。为此,抓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通过专题研讨等形式,继续提高学校课程意识,拓宽校长的课程管理思路;进一步加强地方课程建设。二是以点带面,通过课改实验区开放、观摩交流等活动推动全省体育课改工作的发展。三是继续抓好教师培训,把新课程教学理念落实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继续开展推广新课程标准的课题研究。四是尽快建立和完善新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系统,完善配套的奖惩、评估措施。通过相应的激励机制,促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教学管理,抓好“三支队伍”建设
 
  (一)管理队伍

  学校体育工作点多面广、工作量大。我省首先从健全市、县(区)两级管理机构入手,切实加强了分类指导与宏观管理。为学校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近年来,长沙、衡阳、株洲、常德、湘潭、邵阳、娄底、岳阳8个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陆续设立了体卫艺教育专门机构,其余市州和绝大多数县市区编配了体卫艺教育专干,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校体育工作“单枪匹马跑单班”的现象。

  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督促下,各级学校普遍成立学校体育领导机构,并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学校体育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有章可循。从这两年督查情况看,大部分学校成立了体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或分管副校长任组长,并组织研究制定了学校体育工作实施计划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很多学校校长或分管副校长已深入体育课堂,关心和指导体育教学,与教师研究、探讨、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教研队伍

  为适应湖南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我省一直注重体育教研队伍的建设,在稳定现有教研员队伍的框架下,逐步优化队伍结构、落实义务、责任和待遇。我省体育教研员队伍不断壮大。目前,省、市两级都配齐了专职的体育教研员,90%的县、区、市均配备了专兼职教研员,还有近10%的县、区、市实现了双线配备(即行政、教研各1人)。同时我省大力加强教研员的职业责任和职业精神教育,努力培养教研员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以"责任和精神"为核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教研员队伍的教育文化、精神文化和人文文化建设,努力创建良好的内部环境。促进教研员积极开展学术讲座、学科点评、论文撰写、课题研究、新教师指导等工作。

  (三)教师队伍

  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着学校体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我省一直强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各级各类学校要注重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要按体育课程的课时比例配备好教师,同时要保证他们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并加大教师特别是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的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我省每2年组织一次全省中小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师教学评优活动,平均每次有2000多名体育教师参加现场观摩。通过活动,加强了交流,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教学水平。2005年,在全国第一届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中,我省共上报6节课参加展示评比。经专家评审,获特等奖1节、一等奖2节、二等奖3节。

  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重视,我省体育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取得了长足进步。据2005年统计,我省中小学体育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者1141名, 中级职称者10248名,同时我省高校的体育教师职称结构也出现了明显的改善。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全省高校共有体育专职教师2695人,其中教授106人,副教授722人,高校体育专职教师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占总数的30.7%。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体育教师比例逐年扩大,教师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体育科学论文评选中,我省排名全国第七。

  三、加强学生体质锻炼,认真抓好“三个落实”

  (一)落实课程计划

  体育课程与教学工作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学校体育工作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我们坚持以教育部新颁发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指导,全面落实体育课程计划。一是督促学校必须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保证体育课开足开齐。二是要各校根据实际,以现代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新思想和“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等先进理念指导体育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三是引入竟争机制,奖励先进,督促后进,充分调动广大体育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探索实现教学目标的科学方法和途径,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教学氛围,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落实课外体育活动

  我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日常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据2005年统计,我省共8285所中小学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占总数37%。

  我省在保证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的同时,同时注重活动形式的创新,逐步引导学校向“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模式发展。不少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正在发生“两个转化”:即活动内容由原来的单一化向现在的多元化、可选择性转化发展,活动形式由原来的封闭型向现在的开放型转变。长沙市天心区的很多学校在开展音体美课外活动中不只是简单的由学校定内容、定时间、定人数,而是采取让学生自主参入与教师依据学生特长、兴趣爱好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办法,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活动内容。为了推动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我省制定政策,对市州级体育竞赛获集体或个人前3名、省级比赛获集体或个人前3名、国家级体育比赛获集体或个人前8名的高中生,在普通高校招生时享受加分优惠,各市州对体育竞赛中的优胜者在初中招生中享受优惠。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各高校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和团组织、学生会及其他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紧密结合本校实际,采取措施抓好早操、晨练活动的落实。通过科学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定时间用于课外体育锻炼,不仅培养了高校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增强了学生体质;而且提高了学生体育竞技水平,营造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三)落实经费,改善学校体育工作的条件

  为了给学校开展体育活动创造条件,我省规定学校必须按照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和教育厅下发《湖南省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湖南省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硬件设施。同时,省教育厅每年还下拨专款100多万元用于扶持中小学校文体设施建设。截止2005年底,全省中小学建有400米田径场480座,塑胶场180座,室内场馆835多座。株洲、益阳、长沙等市部分学校,为解决学校经费、场地和器材不足的实际情况,还采取了成立学生活动俱乐部、学生体育协会和建立“课外活动家庭联络制度”,较好地整合了家庭、社区的课外活动资源,提高了学生参与率,增强了活动实际效果。

  四、加强督查,严密控制三项基本措施

  (一)大力推广《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针对近年来我省学生某些体质指标持续下降的情况,我省围绕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工作。2002年,我省就开始积极推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工作。经过2年试点,2004年,《标准》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全面铺开。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形成层层衔接的工作机制。省里成立了湖南省《标准》数据管理中心,中心由省教育信息中心、市州教育局及高校有关专家组成,负责管理和协调全省学校数据的上报、统计、分析、发布及数据应用等相关工作。各市州、县(区)及学校也成立实施《标准》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全员培训,建设一只相对稳定的测试工作队伍。近几年来,我省采用多种形式,有计划、分层次对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研人员、学校领导、教师及测试人员进行培训,形成了省、市、县的“三级培训”模式,覆盖面一直延升到最基层的农村学校。三是因地制宜,添置测试器材。我省对器材的标准是科学、规范、安全、易用。通过几年的工作,我省摸索出一套办法:对高校和示范性中学,采用智能型的仪器做到一步到位;对办学规模较小,学生人数较少的学校,采用若干个学校共用一套器材,实行资源共享;对部分条件较差的学校,可以因陋就简,就地取材。通过以上措施,2005年我省共有829所学校上报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学校数居全国第8位。

  (二)开展学生体质调研

  在推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的同时,我省把贯彻落实国家5年一次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作为推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步骤。2005年,省教育厅会同省体育局、卫生厅、民委和科技厅等单位,联合对我省学生体质调研工作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工作,明显特点是:样本量大,此次对长沙市、常德市、衡阳市6-22岁城乡男女汉族和湘西自治州6-18岁的土家族约3万余名大、中小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统计指标多,指标含盖人体形态、机能、素质和健康水平等20多项;数据统计准确、详实,此次调研数据全采用微机处理,入机运算统计有效卡片17000多张,并将长达500余页的统计分析结果整理成册。通过五年一次学生体质调研,使我们能准确客观地掌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探究学生生长发育特点,为今后有的放矢开展学校体育教研工作及科学制定学校体育工作规划和政策提供依据。

  (三)坚持初中毕业体育考试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十多年来,我省始终把初中学生毕业升学体育考试作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并切实加强领导,严格管理,认真督促各市州教育局加强对学生体育课成绩和平时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考核的监管和督查,学生体育考试成绩必须计入升学总分。 通过这些工作,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了学校、家长、社会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关心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