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以人为本 深化改革
全面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与水平

2006-12-23收藏

  吉林省现有普通高等学校 45 所,中等职业学校382  所,中小学校共 9007 所。多年来,吉林省教育厅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在省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依据《教育法》、《体育法》、《教育发展纲要》、《全民健身纲要》的精神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牢固树立学校“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切实做好我省学校体育工作,做到了理念超前、措施有力、工作到位、效果显著。

  一、提高认识,牢固树立学校“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省教育厅在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国家相关文件的同时,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起草并下发了相关配套文件,督促学校体育工作全方位落实,提出了“生命不保,谈何教育;健康不保,谈何成才”的教育观念,并强调提出“身体健康,吉林强壮;人才健康,吉林有望”。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将学生健康摆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看待学生身心健康在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并把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状况纳入到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要求各校狠抓学校体育工作,突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保证学生课余锻炼活动的时间,建立学生“体育健康室”、健全学生体质监测制度,切实提高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二、推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确保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健康发展

  吉林省认真落实基础教育的改革纲要,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为进一步规范教育试验,保证教改的顺利进行,吉林省教育厅先后出台了《吉林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吉林省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指导意见》、《吉林省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的通知》等三个文件,从根本上保证了教改试验的顺利进行。在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正确地确立了“一个为本、四个调整和五个转变”,即: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调整课堂的教学目标、调整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调整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调整教学内容及呈现方式;实现教师由重传授知识向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学转变、由重教师向重学生转变、由重教学结果向重学习过程转变、由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通过上述改革和实践,使我省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硕果累累,基本形成了显明特色的体育学科建设育人思路,即: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健康教育为核心,群体与竞技为重点,人才培养为目的的育人格局。确定了“一确保、二督促、三到位”的基本工作思路和“四个加强”目标,并创建了“五个结合”的育人模式。“一确保”即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中,要确保按照《大纲》和《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和时间上满、上足体育课;“二督促”即督促落实学校体育工作必保经费、督促落实学校体育场馆建设和器材保障;“三到位”即检查指导到位、教学管理到位、解决问题到位;“四个加强”即:通过体育理论与实践课,使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得到加强、体育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加强、组织纪律观念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热情得到加强、身体和心理素质得到加强;“五个结合”的育人模式,即竞技体育与健身活动相结合、学生体育实践课与构建良好的校风校纪和学风相结合、学生理论课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学生体育社会实践与适应社会需求及个人成才教育相结合、学生所有的体育活动都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相结合。这些精心设计的载体,不仅丰富了体育课内容,而且为学校素质教育注入了活力,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有利于健康成长,有利于锻炼和自我发展成才的广阔空间。

  三、抓普及,保证学校群体活动工作顺利开展

  吉林省教育厅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坚决贯彻执行《教育部关于保证中小学体育课时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等相关规定,紧紧围绕教育部制定颁发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上好体育课,抓好“两课、两操”的质量和落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要求,强调学校校长是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第一责任人,要把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必须排进课表,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同时鼓励结合本学校实际情况开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活动项目,例如在全省中小学开展校操、跳绳、踢键、滑冰、滑雪,长春市部分学校还开展了抖空竹、延边朝鲜族荡秋千等多项群众性体育活动,既增进了学生身体健康,又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由于我们认真抓学校群体活动长春市被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命名为“全国落实学校文体工程示范区”。 

  高校群体活动形成了主管体育校长―学生处、校团委、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学生会三级网络,使学生体育活动做到“四优先”,即:群体活动时间优先安排、群体活动场地和教室优先保证、群体活动用车优先保障、群体活动经费优先落实。同时,各大中院校根据地域气候等特点夏季开展定向越野、冬季开展冰雪项目。目前已经有数万名大学生参加了我省一年一度举办的“吉林省瓦萨国际滑雪节”和定向越野活动。

  四、抓科学施训,全面提高学校体育竞技水平

  学校的竞技体育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学校体育教学的实施和群体活动的开展水平。吉林省教育厅专门下发了《吉林省学校体育竞赛工作有关规定》、《吉林省学校体育竞赛工作管理规定》等文件,进而推进了学校体育竞赛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吉林省学校体育的竞技水平,在2005年《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的评估中,我省有7所高校通过评估,并确定为全国高水平运动队学校,有13所中学被评为国家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试点中学,有253所中小学被省教育厅评为吉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人才供给模式,使得吉林省的学校竞技体育蓬勃发展。

  学生竞技运动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既着眼提高技能水平,又顾及学生学习的承受能力;既强调训练强度和难度,又要科学施训,尤其是在赛前的集训中突出了“两抓”,即:一抓教育重在引导。赛前注重抓好参赛运动员的思想教育,激发参赛热情。比赛结束后注重搞好正面激励教育,隆重表彰先进。二抓训练重在实效。注重比赛中的过硬作风和比赛中的团队精神培养,使学生训有所获、赛有所得。

  多年来,吉林省坚持科学施训,在学校体育竞技比赛中取得了可喜成绩:在2005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上吉林体育学院朱米乐同学荣获短道速滑第二名、长春师范学院王春丽同学获越野滑雪第三名的好成绩;东北师范大学在第三届中国大学生CUBA篮球联赛荣获冠军;吉林大学的田径运动员张淑晶曾在2004年汉城马拉松比赛中获得第一名为我国争得了荣誉;延边大学足球队在2004年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荣获第一名;长春市第十一中学在2005年、2006年连续获全国中学生篮球联赛冠军;延边一中足球队获全国第七届中运会足球赛第二名,并代表我国参加亚洲中学生足球赛取得好成绩;长春市实验中学田径队在2005年全国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第一名。由于训练和竞技水平的提高,一些学生运动员达到了健将和一级运动员水平。在竞技成绩取得的同时学生运动员的文化课采取了“双链条网式的管理”即一条是“教练员---训练部---负责体育的校级主管领导”、另一条是“辅导员---学生工作组---教务处”,两条链相互融合、目标一致,使学生运动员的文化课成绩均在优良以上,所有的运动员没有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合格而肄业,一些学生运动员分别考取了博士、硕士,学校每年都能为全国高校、专业俱乐部输送百余名优秀运动员。

  五、抓教师队伍建设,为学校体育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加速建设一支业务能力强、适应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基本保证。多年来,我们严格按照教育部“先培训、后上岗”的要求,对我省所有的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师积极开展培训。2000年以来吉林省教育厅和省教育学院联合办班6期,邀请多名国内知名体育专家、教授、学者来我省讲学,培训近2000多人次。同时,我们建立了三级培训网络,“省级培训市级、市级培训县、区级”的一条龙培训网络,通过层层培训,我省基本完成高校、中小学体育教师全员培训。2004年省教育厅成功组织了大型“送课下乡”活动,选派省内专家、教授和一线优秀教师亲赴我省9个市(州)中小学校讲学、做课,九市(州)参培人数达2000多人,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得到基层学校和体育教师的普遍欢迎。在大、中学院校中举办了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多媒体理论教学等多项比赛。长春市教育局、长春市人事局联合下发文件决定,荣获前10名的教师晋升高级职称,这一做法极大地激励了广大体育教师自觉参加业务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工作热情。

  我省还十分注重学校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科研素质。我们始终坚持以科研带实验,要求各校、各地都有科研课题,以敢为人先的作风去实验新课程。我省每两年分别举办全省大中院校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通过层层交流、选拔,涌现出300余名科研骨干,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体育科研报告会上我省宋继新同志作为首席报告人大会发言,并获得一等奖,在第九届中学生运动科学论文报告会上,我省有20多人获奖。

  学校体育要适应改革形势,我们打破长期封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式、观摩式、互动式的有效方法,请有关专家、学者或有经验的同行进行“传、帮、带”;通过到外地兄弟院校或部队院校、科研单位参观见习,达到启示、借鉴、丰富自我的目的;通过教学交流、相互观摩、互通有无,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效果;通过大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优秀课互相观摩和交流,促进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同时,体育教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研究、总结、改进,使体育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2005年初,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公开示范评比中,吉林省成绩居全国各省前列。

  六、抓硬件设施和教学设备建设,为学校体育工作提供物质保障

  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吉林省体育教师运动服装供应标准和课余训练比赛补助标准的规定》的文件,在各地、各高校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都能足额划拔学生体育教育、训练经费,并列入年度经费管理计划。几年来,吉林省不仅投资新建、重建了体育场馆,而且配备了计算机完善了体育设施,有的学校建立了多媒体教室等硬件设备,同时每年都补充体育图书、刊物、课件、参考资料,供教师和学生学习参考,专门改善了部分办公环境,尤其是农村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设立了体育组,修整训练场地,新建多个体育馆。目前,我省城市中小学校已基本满足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的需要,城市学校的体育教学设备基本与经济发达省份持平。

  多年来,我省学校体育工作在省政府和教育厅有关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扶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要把以往的成绩化为动力,积累经验,积极树立服务于学校的工作理念,认真贯彻和落实学校体育工作的各项文件精神,以教学改革为工作重点,切实促进和提高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水平,进一步全面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使吉林省学校体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