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青海省学校体育工作汇报

2006-12-23收藏

  学校体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青海省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学校体育工作有了新的飞跃。特别是《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颁布以来,我省从“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是直接关系到青少年身心发展,提高民族素质和健康水平”的战略高度,通过抓改革、办实事、实行目标管理,推广典型经验,教育部门各级领导不断提高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认识,摆正体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认真贯彻学校工作“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增加资金投入,改善教学及文体活动条件、培养提高师资、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使全省学校体育工作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认真贯彻学校体育方面的法律法规

  青海省教育厅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的指导方针和工作部署,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青海省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青海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实施办法;《大、中、小学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我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方案;提出了《青海省中、小学体育教学基本要求》。依据上述法规文件,建立健全了对全省各级各类学校贯彻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督查机制;建立了全省学生体质健康检测体系、建立了对全省学校贯彻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检查制度、体育竞赛和课余体育训练等制度。目前在全省树立了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县两个,先进学校10个;建立了一批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校,多个农村学校体育教育试点校,成立了大学生高水平女子篮球和田径运动队;命名了40多所体育项目传统学校。通过开展工作,不断总结,推广经验,以点带面,极大的促进了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二、体育教学与科研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认真贯彻《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配备学科教师,开齐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足规定课时,并把体卫艺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学校考查学生学业、考核教师教学成果、评定教育质量的必查内容。为此我厅组织举办了全省体育与健康教育新大纲、新教材培训班,全省200余名教师参加了培训。

  各学校严格遵守不挤占体育课的规定,保证每周上好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坚持开展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和课外体育活动。

  以工作带动科研,以科研推动工作的思路,我厅定期组织教师撰写教改论文,开展体育优质课和科研论文的评比活动。就今年,我省评选出了体育优质课二十节,优秀论文三十余篇。在参加全国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期间举行的体育科技论文大会,获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三名。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期间一篇论文获得大运会二等奖。

  三、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入展开,体育竞赛成绩突出

  各级各类学校坚持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上升。各学校每年一届的田径运动会已形成传统。绝大多数学校坚持开展丰富多彩、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既促进了群众性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又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增强了学生体质。每年全省高校的“三大球”比赛已形成制度。

  近年来,在参加全国性体育竞赛中,我省学生体育健儿共夺得金牌18枚、银牌21枚、铜牌19枚,有91人(次)进入全国前8名。全省已举办了11届大学生、13届中学生综合运动会。

  四、积极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我们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贯彻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措施。省教育厅领导和大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教师非常明确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重要意义。2003年十二月我厅和省体育局正式印发了《青海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意见》的通知,在2004年4月起我们举办第一期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培训班,两年共办了全省的培训班三期。培训业务骨干400余名。我们组织专家们深入到西宁市、海南州、海北州、海东地区及湟中县、大通县、互助县、乐都县、湟源县等地,组织当地的教师进行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省发出《青海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意见》通知之后,在每年的学校督导检查中,就将其相关内容列入了检查各地区工作的督导范围。大部分地区也将相关内容列入了学校的年终考核范围中。2005年我省被教育部体卫艺司评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上报优秀单位,两人被评为优秀个人。

  五、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和体育设施、场地的建设方面逐年得到增加和改善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加大体育改革工作的力度,在不断探索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和方法,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体育教学模式,加快体育器材、设施的建设,建立学校体育健康乐园,促进快乐体育的深入开展方面。我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根据国家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和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结合我省实际,组织修订编印了《青海省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二是为贯彻教育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全省进行了体育与健康课的课程改革,为实施新《标准》各地均在其配套的器材配备上加大了投入,如西宁市教育局两年投入近100余万元,西宁市城西区教育局投入25万,青海油田教育管理中心投入50万为辖区学校配备了体育器材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器材。三是根据教育部新颁布的《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结合我省中小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年龄生理特点和教学改革的需要,改变过去器材配备成人化的标准,将小篮架、小排球网、软式排球等体育器材进入学校,增设了第四类器材场地设施建设的地方标准。

  但由于学校经费的短缺,公用经费十分有限,无法满足体育工作的经费需要,城市学校按《青海省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大部分可达到四类标准(最低标准),达到二类标准的学校只有几所,至今全省尚无达到一类标准的学校。农村、牧区学校更无大型器材、设备,只有几个铁环、几根跳绳、几个球和学校自制的简易器材,按《青海省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四类标准(最低标准)对照,据我厅2002年的检查督导,全省州县以下学校体育器材配齐率仅达到15%左右;村小学体育器材和设施几乎为空白。

  学校体育场地面积不足,全省中小学有标准四百米田径场的学校寥寥无几,不少学校操场过小,给学生做操、上体育课和开展课外活动等造成较大困难,有的学校集体做操场地有限,只能分散进行,如遇几个班同时有室外体育课,只能在校外借场地上课。

  六、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提高整体师资水平

  近几年,除组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骨干教师培训班外,还举办了全省高校体育部、系主任、骨干培训班;举办了全省中、小学生、幼儿广播体操骨干教师培训班;“大课间体育活动”观摩会;举办了全省体育与健康教育新大纲、新教材培训班;“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的骨干教师培训班等。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省师资的水平。

  在今后几年中,我省的学校体育工作,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检查督导力度;把教学和科研的重点向中小学、向农牧区转移;积极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努力完成国家的任务;在对体育教师进行继续学历教育的同时,加强业务培训;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改善学校体育设施、场地条件。

  全省经济总量小,政府的财力投入能力和群众承受教育消费的能力弱,投入不足和教育事业发展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

  总的来看,我们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办法多于困难。只要我们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通过深化各项改革,努力化解不利因素,理顺工作思路,采取得力措施,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就一定能够推动我省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尽量缩短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