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育厅
近年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全局,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积极建设教育强省,推动了我省教育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两大跨越:一是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迈进基本普及从学前三年到高中段的十五年教育,二是高等教育“精英化”迈进 “大众化”。作为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工作和整个教育形势一样,软硬件设施大幅改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体育育人功能进一步强化,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 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学校体育设施
我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把不断改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条件视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科学规划,统筹资源,加快建设。近十年,是我省高教园区全面规划建设时期,杭州下沙、滨江、小和山和宁波、温州5大高教园区及浙江大学紫荆港校区全面启动,至2005年秋,累计竣工大面积83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90亿元;与此同时,全省几乎所有高校都实现了异地新建。在异地新建过程中,各高校十分重视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实行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实现了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长足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超过20亿元,到2005年,高校体育馆面积已达62万平方米,平均每校有8300平方米,大多数高校都拥有一流的体育馆和标准塑胶田径场,为学生的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了越来越好的条件,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健康学生身心,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始终把教育作为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工作来抓,实施“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和标准化建设工程”,结合各地的行政区划调整和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加快中小学的布局结构调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抓住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大力改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使各地中小学体育设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我省还通过 “教育强县、强镇”和示范学校评估等手段,督促和引导各地努力改善学校体育设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据不完全统计,“九五”、“十五”期间我省中小学用于购买、添置体育器材(不包括场馆设施)的经费4亿余元(中学约为2.5亿元,小学约为1.5亿元),截止2005年,全省中小学体育场馆面积达到3626万平方米,全省90%的普高、80%的初中和67%的小学已经按教育部的规定全部或基本配齐了体育器材;86%的高中、78%的初中和62%的小学体育场馆面积达到国家标准;作为人多地少的浙江,生均体育场地面积已超过6平方米,基本满足体育活动的需要,很多中小学已拥有一流的塑胶运动场地和体育馆。中小学体育场馆设施的改善,为开齐开足体育课程、提高体育教学水平、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提供了保障。
在体育场地和器材建设中,不少学校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设计和购置器材,力求避免“成人化”。如我省有些学校在足球场设四个门,建有联合训练器械与游乐健身器,设置多功能墙板等;有的学校开设“快乐体育园地”,充分利用空间和各种边角合理安装和设置多种体育活动器材和设施。这不仅使学校克服了由于活动场地小,器材少而导致有“体”难“育”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在“园地”进行教学和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活动的位置,满足多样需求,培养多种兴趣。
二、化大力气,狠抓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体育教师队伍,是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是搞好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对体育教师队伍的数量及其知识结构、技能水平、道德修养、文化涵养、美学基础、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省在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坚持引进与培训并举、教学与研修互动、激励与引导结合,积极推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引进与培训并举,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的专职教师队伍。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必然带来体育教师的严重短缺。为满足需求,我省大力加强师范教育,扩大体育教师的培养规模,同时,各地也积极拓宽引进渠道,吸引社会体育人才。到2005年,全省普通中小学体育专职教师已达16701名,比1995年净增6123名,平均每年增加612名。为了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岗位适应能力,我省相继实施了“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和“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全面开展教师的学历层次培训、教师岗位培训和新教师试用期培训,并在高师自考、成人高校招生中制定倾斜政策,辅之以学习时间、培训经费、考前辅导等配套措施,较好地调动了广大体育教师进修合格学历和高一层次学历的积极性,取得明显成效。2005年,全省体育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达67.57%(大专及以上)、中学为61.8%(本科及以上),分别比1995年的整整提高了62个和55个百分点。而全体教师都参加的教师岗位培训和新教师试用期培训,有力地提升了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
二是教学与研修互动,培养一批中青年骨干和专业带头人。 为了培养一批业务骨干和专业领军人物,我省实施了“名师名校长工程”,一方面,组织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培训,开设名师讲堂;另一方面,选派骨干教师去省内外名校挂职,做访问学者。在教学和研修互动中,提高了广大骨干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涌现出一批思想好、业务精的优秀专业带头人。各地还结合实际,创造了许多新的培养模式,如以骨干教师培训为载体的学科带头人培养、星级教师培养模式;以评优为载体的教坛新秀、优秀教师培养模式;以教研活动为载体的“反思性合作型备课”,“一问题二反思三对策”培养模式,为广大骨干教师的脱颖而出营造了良好平台。在近年的省、市级各项教学评比中,有100多名中青年教师获得过全国、省和市级以上荣誉。
三是激励和引导结合,使骨干教师突破成长的“高原期”。 为了激励广大教师积极进取,努力工作,我省开展了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功勋教师、教坛新秀、优秀班主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评选活动,定期评选、表彰、奖励,大力宣传他们的优秀事迹,还组织名教师巡回演讲。 这些受表彰的教师中,不乏体育老师。同时,我省还积极改革职称评定制度,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特点,明确体育教师的职称晋升条件和破格条件,以正确的政策导向,来引导广大体育教师努力钻研业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三、深化改革,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几年来,我省根据国家关于高校和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指导意见,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结合学校的传统和特色、学生特点和需要,加大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力度,实施初中和高中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改革中,我们注重体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将过去的选拔、甄别性教学,逐步向新理念转变,即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乐于锻炼和终身体育;并以学生为本,调整结构,整合内容,优化评价,逐步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体育课程体系。我省还结合江南水乡和学生生存生活能力培养需要,大力开展游泳和定向运动。我们在2002年、2003年先后以1号文件要求全省各地大力开展游泳和定向运动,短短几年,我省学生的游泳人口迅速增加,某些市、县的体育中考,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考游泳并获得高分;定向运动逐步在大中学校普及,全省性的学生定向赛已经连续举办七届。通过学习游泳和定向运动,大力提高学生的生存本领和身体素质。实践中,各地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涌现了许多值得推广和借鉴的教学模式。如湖州南浔区的儿歌、舞蹈的“游戏”式体育课,“高密度、低强度”的“多动”式体育课,“乡土教材”、“乡土体育”的民族式体育课,师生自制器材、自带器具的创造式体育课,“一材多用、一课多法”的“变通”式体育课;海宁市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维联动”模式;嘉善县的 “必修+选修+俱乐部”模式;金华市金东区的“农村校本快乐体育课程”模式;丽水景宁县的“挖掘畲族资源、开展特色体育”模式等等。这些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推广,推动了我省学校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我省广大体育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实践和新课程实验,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教科研骨干队伍,他们以教带研,以研促教,有力地推动了我省新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突出表现在:教师钻研教学、参与教改的积极性提高了,撰写和发表教研论文多了,在全省和全国的教研成果获奖稳步提升。如在第八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论文报告会上获第9名,第九届上获得第6名,在中国体育科学大会上获3个一等奖。
四、丰富课外体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近年来,我们在过去基础教育改革成果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在深化素质教育实验中,把开展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组织中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作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力实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确保活动时空,丰富活动形式,提高活动效益。为了推进该工程,一方面,我们积极联合体育局、共青团和少工委等部门,整合体育资源,动员一切社会力量,指导各地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推广各地先进经验,并要求各地各学校为学生课外活动增添设施,改善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严格规定各阶段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时间和课外作业量,加强督查,督促学校把体育活动时间还给学生;并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竞赛和展示,让各地学校展示课外体育活动的丰富成果,让广大学生展示积极向的精神风貌。
在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的创建中 ,东阳市教育局把推进此项工程作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升东阳教育品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举措,以用多元智能理论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一把手局长亲自抓;在确保全市中小学音体美课堂“主渠道”的同时,每天统一安排“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文体活动,保证每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学生参加课外文体活动普及率达95%以上,学生每天不少于1小时课外文体活动的普及率达100%。2005年底,东阳市被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东阳经验对全省各地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试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示范作用,到去年,全省经常参加课外文体活动的中小学生已超过50%,许多地方已初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文体活动内容和形式。
我省虽然在学校体育改革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与兄弟省市先进经验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今后,我们将继续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财政投入,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力争到2010年,努力构建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与教育强省、体育强省和文化大省建设水平相匹配,体现教育普及和质量水平、具有浙江特色的学校体育体系;构建大中小学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配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融通的体育课程体系;在学校和全社会形成良好的体育环境,使青少年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