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思想 努力推动学校体育又好又快发展

江苏省体育局

2006-12-23收藏

  学校体育是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基础,在群众体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关系到代代新人的成长和民族素质的提高。近几年来,在国家体育总局的直接指导下,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促进发展为目标,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增强广大学生健康素质,在建立健全学校体育管理制度,推进体育教学和课程改革,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树立“健康第一”思想,把学校体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效途径

  党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身体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祖国建设发展的未来,影响着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前途。学校体育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们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以青少年体育为重点,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一)以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重点,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真正步入规范轨道。与教育部门联合制定《江苏省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进一步规范学校体育行为,对认真落实“两课两操两活动”规定,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定期进行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检查评估工作,并对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做出显著成绩的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二)以学校体育为载体,加快和谐校园建设。体育是促进沟通、增强团结、激发活力,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手段。许多地方学校以体育活动为载体,加强校内外的体育交流,传播先进的体育文化,提高广大师生的文明素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内外和谐的校园环境。(三)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抓手,加大学校体育的投入。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地加大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和设施的投入,建设了一批高规格、高标准、高水平的现代化的体育场馆,为开展教育教学、课外活动、训练竞赛提供了良好条件。实施教育现代化,大大改善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中小学布局调整等教育实事工程进一步优化学校体育资源,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配备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走出了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超前发展、跨越式发展之路。

  二、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不断丰富广大学生课外体育生活

  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重要手段,是增强广大学生身体健康素质的有效措施。几年来,我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让广大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享受运动的快乐,提高身体健康素质。

  一是积极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施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培训人员、配备器材、规范测试、上报数据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去年,配合省教育厅顺利完成了全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和国民体质监测幼儿人群的数据测试采集工作。目前,全省施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学校总数达2487所(去年1000余所),位于全国第四,比上年前进了一位;其中高校98所,占高校总数的85.2%;中小学2389所,约占全省中小学总数的24%。

  二是广泛开展中小学“冬季三项”体育活动。连续10多年的全省中小学“冬季三项”体育活动在全省各地中小学得到蓬勃开展。长跑、踢毽、跳绳等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活动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许多市、县(市、区)把工作重点放在基层学校,落实在学生身上,做到学生人手一绳,人手一毽。班级、学校、县市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表演赛、趣味赛、对抗赛等十分热闹。每年有数百所学校受到省体育局和省教育厅表彰奖励。

  三是大力实施中小学课外文体工程。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在认真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积极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改革,探索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自主组织开展体育活动的新的组织形式,各种各样的体育协会和兴趣小组如雨后春笋,迅速成长。采取各种形式推进班级、校际之间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校运会、体育节等活动已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特别是在全省范围开展中小学生课外文体工程示范学校创建活动,为丰富广大学生课外体育生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是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依托学校、社区和体育场馆等,在全省创建了128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吸纳10000多会员单位,每年组织2000万人次青少年学生参加各类体育活动。定期对全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进行检查评估,在法人登记、组织机构、人员配备以及阵地建设、活动开展等方面逐步走上正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凸现。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建立,为吸纳更多的青少年踊跃参与体育健身、促进学校素质教育、扩大业余训练人口、丰富广大中小学生课余文体生活创造了新的机制和运作模式。

  三、坚持体教结合,加快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近几年,我们与教育部门密切配合,坚持“体教结合”,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素质教育,加快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一)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体教结合”加速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意见》。充分利用“体教结各”的优势,在立足于提高自身素质,挖掘内在潜力的基础上,依靠教育部门的支持,有效解决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难题,走出了一条业余训练工作的新路。青少年训练在项目设置、年龄结构、选材标准、训练内容和训练总体机制上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要求,使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相融洽,形成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相衔接的“一条龙”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训练体系。

  (二)切实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近几年来,我们制定了《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定期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进行考核评估,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走上规范化、社会化、制度化轨道。全省拥有各级各类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200多所,其中省级130所,国家级8所。目前,各级各类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层级比例、项目布局、梯队衔接更加合理,体育师资、场地设施、经费保障大为改善,办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以及扩大学校办学知名度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三)建立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坚持多年举办田径、游泳、乒乓球、排球、篮球等项目的全省中小学生暑期体育夏令营,每年有200多所中小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参加夏令营体育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了学生的暑期文化生活,而且培养了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社交能力。此外,基层学校每年均能举办一次学校体育运动会,参加人数、比赛项目各有特色。学校之间、班级之间篮球、排球、足球单项体育竞赛非常活跃,迎新年长跑活动形成传统,气氛浓厚。校园体育节内容丰富多彩、热闹非凡。

  四、继续狠抓薄弱环节,努力提高广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目前,我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虽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与前20年相比不容乐观。据有关数据显示,近2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省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持续增长,但是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肥胖率增长幅度较大,视力不良率持续上升,耐力素质指标明显下降。为此,我们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尽快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一是进一步建立完善学生体质监测网络建设。全省13个省辖市都建立学生体质监测站,落实人员和经费,形成监测学生体质健康网络,有效发挥其应有功能。定期向社会和家长公布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心,为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研究,促进学校体育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二是健全学校体育工作监督机制。切实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监督,不断加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评价、奖惩的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确保体育课时开齐开足,广泛开展大课间活动,落实学生每天体育活动一小时。加强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加大经费投入,重点改善农村中小学体育工作条件。三是坚持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完善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系,并将学生体质健康作为考评学校整体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将提高学生体质效果明显的教学内容如耐久跑等列为必修课程。

  五、以社区体育俱乐部为依托,推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

  将学校的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变学校的体育资源为全社会的公共资源,在满足学生体育教学和校内体育活动使用之外,能够有组织地向社区居民开放,无疑对缓解广大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的矛盾,加快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我省现有体育场地40743个,其中属于学校的体育场地占总数的61%。因此,盘活、整合现有的国有体育场馆资源,开放学校体育场馆,显然是解决场馆短缺的重要举措。从2001年开始,我们积极实施基层全民健身体系“八个一工程”,推动实验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南京市鼓楼区、南通市崇川区以及常州市等依托社区体育俱乐部,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区域为晨练的群众免费开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得到了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区居民的普遍欢迎。依托社区体育俱乐部,推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有利于吸纳社区居民参加社区体育交流活动,推动社区体育俱乐部逐步建立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管理机制,也有利于加大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力度。

  我省学校体育工作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与先进的兄弟省市相比还有差距和不足。我们将在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进一步转变观念,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