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浙江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工作在全面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同时,结合建设体育强省奋斗目标,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进行了认真的布局调整,加强了与训竞部门和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各项目管理中心的合作,充分发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简称传统校)在输送体育后备人才上的优势,进一步做好体教结合的文章。
一、基本情况
八十年代初,原国家体委、国家教育部下发了体群字(83)108号文件《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试行办法》,根据这一文件精神,浙江省体委、省教育厅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于1984年12月26日联合发文首次命名了160所共10个项目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二十多年来,我省根据传统校工作的开展情况,结合形势的发展,不断改革和完善传统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针对项目设置、经费投入、竞赛组织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实际问题,先后进行了几次大的调整。从最早的160所逐步下调,1989年调整为120所,1995年调整为105所,2002年又调整到了96所。以后传统校的数量又逐步增加。目前浙江省共有省级传统校120所,市级传统校465所,县(区)级传统校796所,全省三级传统校已发展到了1381所。经过调整,传统校在经费投入、项目布局、办校质量、组织管理等方面均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尤其在项目设置上,经过几次调整,逐步形成了具有我省特色的“小、巧、灵、智”等特点,使全省传统校在设项、布局、校数比例、训练衔接等方面更趋于合理性和科学性。
回顾我省传统校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一)体育、教育行政部门的密切配合是办好传统校的前提
我们开展的工作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素质,目标和任务都是一致的。“不求所有,只求所在”。事情无论是谁的,只要在那个地方,只要人民群众在那里用就可以了,这就是体育,是文化,是教育,这就是我们要共同去做的事情,就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一认识符合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决定》中提出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抓好学校、学生经常性体育活动的同时,要协助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教体结合,办好各级青少年体育学校,共同培养更多体育人才”的通知要求。本着这样的认识,多年来,我省体育与教育行政部门关系十分融洽,配合十分默契,体育部门在体教结合当中首先抓好体育传统校的布局,帮助学校解决好优秀教练员进校的问题。教育部门把体育传统校纳入学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计划当中,要帮助学校解决好有关招生和升学的有关政策,学校也要摆上议事日程,加强投入,处理好读训矛盾和管理问题。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制定法规,联合检查评估,组织举办培训、竞赛、表彰等一系列活动,使我省传统校工作得到稳步发展。
如杭州市自开展传统校建设以来,努力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坚持每年举行全市传统校篮球、排球、足球、射击等8个项目的比赛。在竞赛杠杆的促进下,活动的普及面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传统校的建设和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市体育局不失时机引进激励机制,先后制定出杭州市传统校工作评估、奖励办法等部门规章,并在传统校中实行升降级制度。杭州市教育局专门制定了初中升高中对体育尖子加30分、对达到二级运动员资格的加20分的优惠政策,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各传统校的工作热情,有力地促进了传统校的稳步发展。定安路小学作为杭州市独树一帜的游泳传统校,自85年被命名为省级传统校以来,游泳比赛成绩一直名列全市前茅,他们先后向省体工队输送了包括杨雨、汤景芝、张艳等在内的十几名运动员。该校之所以能获得这样的优异成绩,除了学校自身努力外,很大程度上与体育、教育部门的多年重视、支持分不开的。所辖上城区教育局不仅支持学校开展游泳项目的训练,同时在学校招生中对个别具有游泳专长的学生,允许跨学区招生,区体育局更是责无旁贷地扶持学校开展课余训练,不仅派教练给予指导,还为学校无偿提供游泳场馆。区体育局与教育局在抓学校体育工作方面做到了思想统一,目标一致,经费共担、荣誉共享。由于体教协调一致,措施得力,有效促进了上城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体传校建设也因此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多年来,该区学校体育成绩一直位居杭州市榜首。
(二)学校领导重视,是建好体传校的重要保证
杭州市第二中学是我省的著名重点中学,在历年高考中升学率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面上,2003年高考升学率达到了98%。作为重点中学,升学的压力是很大的。自命名为省级田径传统校以后,该校的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始终把体育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每年从教育经费中提取5%的比例专门用于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学校还规定每年举行三次全校性运动会,即素质运动会、田径运动会、环湖跑运动会,并要求应届毕业生都必须参加。由于体育运动常抓不懈,极大地增进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1995年以来,学生达标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学生素质的普遍提高带动了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近几年来学校有60多名学生先后被选进省、市体校,有5名学生输送到省体工队。
天台县城关第三小学是省围棋传统项目学校,我国著名棋手金倩茜、俞斌就是由该校输送到省体工队的。自命名省级围棋传统校以来,该校领导始终抓住这一特色体育项目不放,在经费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改善训练条件,从仅有一间简陋的棋室发展到目前拥有200平方米的围棋厅,同时他们还将开展围棋运动作为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在全校开展了“学弈增智”,“下围棋、学做人”的教育,取得了显著效果,不仅学风、校风有了明显好转,而且围棋普及率达到了100%,有4名学生被选进了省体工队,围棋运动给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
值得一提的是原定安路小学三年级学生周瑛同学参加游泳训练不久,就奋不顾身二次在西湖边救起落水小孩的事迹,一时成为杭城的佳话。周瑛的事迹不仅为传统校争得了荣誉,同时也进一步增进了学校游泳运动的开展。目前定安路小学50%以上的学生学会了游泳,有60名学生坚持课余训练。所有的这些事例都是与领导的重视支持分不开的。
(三)健全机制,规范管理是巩固发展传统校的关键
要使体育传统项目成为学校的一种特色教育,就要不断健全机制,在体育教学、课余训练方面加强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只有目标明确,措施得力,传统校建设才能不断得以巩固和发展。
教育事业的发展重在教师,体育教学同样如此。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是建设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中坚力量。近年来,浙江省体育局和教育厅十分重视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培养高素质的传统校体育教师队伍,在举办传统校比赛的同时,经常进行教练员培训,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不仅抓好训练,而且认真抓好运动员的思想品德和文化课学习,建立技术档案,并进行动态观察,使我省传统校教师不仅是思想上、业务上过能手,而且业余训练水平也不断提高。
体育比赛是检验传统校训练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竞赛可以促进小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和体育教师相互间的交流。我省每年都要举行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乒乓球、排球、健美操、游泳等比赛。田径比赛分素质测试和单项比赛,促进了运动员的全面发展,避免了专项训练早期化和拔苗助长的现象。
为保证传统校训练工作的持续发展,省市体育局每年都对传统校进行资金和器材资助,使全省传统校的训练条件不断改善。我省120所省级传统校在体育器材的配置上基本达到了国家配备的要求,各学校体育经费也不断增长,保证了日常的教学和训练。各级体育传统校在开展课余训练工作中,积极创造条件,保持传统,突出特色,把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作为学校的“标志性”工作来抓,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目前,各地,各级体育传统校大都处在青少年竞技的领先位置。
上虞百官镇小学在围绕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制定了《学校体育五年规划》和《奔向21世纪“娥江之畔”全民健身活动规划》,两项提案均提交校教代会审议通过,与此同时还配套制定了《学校体育工作考核办法》,把体育工作开展情况及比赛成绩列入教师年度考核、班主任工作考核及先进班、三好生、特长生的评比条件,使体育工作作为学校的规章制度加以贯彻落实。
篮球传统校的诸暨城关中学,多年来一直来要求体育教研室要有年度、学期教学计划,对带训教练员的训练工作有规范的周期训练计划要求,以确保运动队每周6小时的训练时间。体育教研室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运动员素质、健康,竞赛、文化成绩等资料档案。
杭州定安路小学为了确保参加课余游泳训练学生体能消耗后营养的及时补给,加强了对参训运动员的饮食管理,专门请了浙江大学营养系的教师为学生配制菜谱,以确保学生在训练后能量能够及时得到补充,保证学生运动员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多年来,在各级体育、教育行政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省传统校的工作效益和运动成绩日益显现,不仅在促进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源源不断地为各级业余体校和省优秀运动队输送了大量的体育苗子。仅近五年的统计,我省各级传统校就向省体育运动学校输送了174名、省优秀运动队125名体育苗子,此外,还向大专院系、部队体工队输送了一批后备人才。我国著名运动员李玲蔚、傅春娥、黄志红、叶钊颖、占旭刚、马芳、俞斌等一批世界级的优秀运动员,早期都就训于传统校。
二、体育传统校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是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过去那种在计划经济下的办学思路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如何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传统校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的变革,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传统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项目设置不平衡,重点不突出;(2)传统校生源的“入口”、“出口”通道不畅;(3)经费紧缺,活动偏少制约着传统校的发展。
三、今后的工作思路
针对我省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几项举措:
(一)改革传统校的管理体制,走体教结合的路子
由于学校体育的业余训练和竞赛涉及面广,既有教育部门的日常行政管理,也有体育部门的具体业务指导。在现行的课余训练中,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关系尚没有完全理顺,不仅削弱了全省传统校在课余训练上的群体规模,同时也弱化了竞技体育在业训方面的优势项目,这无论对省优秀运动队后备人才的培养,还是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传统校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走体教结合的发展路子,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才能做到优势互补,实现人才共享、资源共用的良好局面,并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校的“出口”与“入口”问题,真正集中优势,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促进传统校工作的不断发展。
(二)逐步建立起以重点中学为龙头,辖区初中、小学为“身、尾”辐射型的传统校发展模式
传统校发展面临的种种困难,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生源问题。尽管省教育厅已经作出有关在参加省级比赛中取得名次的在中考和高考中给予加分的决定,但仍解决不了传统校的招生问题。因此,在今后传统校的运行机制中,应逐步走出一条以重点中学为龙头,以辖区初中、小学为“身、尾”的辐射型的传统校发展模式,即借助重点中学的声誉及良好的学习、训练条件,以影响、带动传统校的建设。这样做既解决了小学、中学课余训练的衔接问题,又为传统校学生打开了以体育专长上高一级学校及进体育专业队伍的通道,从而解除家长、学生的后顾之忧,确保课余训练队伍为多出人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改革项目设置、增加体育竞赛,逐步走社会化办赛的路子
传统校的项目设置,既要从我省竞技体育发展需要出发,又要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尽可能地发展综合开发体育人才的项目,不仅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而且也有利于发现各类人才。根据以往运动队选拔人才和运动员成材情况看,许多在划船、赛艇、拳击、田径等项目上有建树的优秀运动员,在少年儿童时期都曾进行过球类项目的训练,尤其在小学阶段。为此,在传统校多开展球类运动,符合我省运动项目设置的取向。因为球类项目趣味性强,又富有竞争性,较适合少年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对培养学生较为全面的身体素质和输送各类体育后备人才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传统校的生命力在于开展活动,而体育竞赛则是促进传统校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了改变以往传统校赛事偏少,不能满足各基层学校参赛愿望的现状,我省自2001年起将省级传统校赛制由原来单一的以省办为主向省、市、学校、社会多家办的形式转变。省体育局、教育厅每年集中主办4个项目,其余项目由各市和学校轮流承办,省体育局、省教育厅给予适当的经费补助。承办单位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依靠社会力量走社会化办体育竞赛的路子,既缓解了政府部门因资金不足举办竞赛有困难的矛盾,又大大激发了基层传统校的训练和参赛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四)加强与训竞部门和管理中心的全面合作,调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积极性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比赛突出与体育训练部门和直属管理中心的全面合作,将传统校的各项赛事与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既在学校体育中发挥了传统校对学生教育的重要作用,又在项目、年龄段设置上寻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库储备的接轨。各级传统校重视课余训练质量,训竞部门和群体部门共同协商每年学生体育竞赛的开展,确保田径、游泳等基础项目年年有竞赛,扩大参赛年龄段,促进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在保证学校体育为社会培养多方面人才的同时,为上一级体校输送更多更好的体育苗子。
鼓励有条件的重点中小学校承担省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把体育后备人才试点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纳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育范畴,逐步形成多种训练形式、多种投入渠道并存的青少年后备人才训练网络。开展“全省体育重点学校单项基地”的评估工作,以进一步调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积极性。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