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工作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全面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青少年体育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重点,是体育的基础性工作,是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工作的重要结合部。同样,开展好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工作,又成为此项工作的主要核心。我们结合重庆的实际,认真学习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精神,积极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牢固树立学校体育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大力普及和推广传统体育项目,突出地区特色,增强点面结合,持续有序开展,把全市“体教结合”推上一个新台阶。
一、加强领导和管理,建立和完善各级体育组织。
全市的学校体育主要以抓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重点。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的精神,市体育局向全市印发了《重庆市体育局贯彻落实重庆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提出了切实加强青少年开展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培养高质量体育后备人才,大力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等指导意见,为全市开展学校体育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重庆是一个以农村为主要人口的山区型直辖市,农村中小学校比例占全市中小学的80%以上,开展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既有优势,又有不利的一面。为探索出一条适合重庆农村与城市在开展体育传统学校工作保持同步进行,各具特色,稳步发展的总体格局,市体育局通过调研后,采取了三项主要措施:一是把全市按照主城区和区县分为两个层次,以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创建工作。主城区各中小学在基础设施、教育教学和体育资源配置上,要优于各区县,因此,我市并不把他们与基础设施、教育教学和体育资源配置较差的区县中小学捆绑在一个平台上发展,而是积极发挥各自的优势,突出地域特色和传统校特色。二是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的要求,动员各区县体育部门大力开展传统体育项目活动,积极申请传统校建设,市体育局把此项工作列入到对各区县体育行政部门在政策扶持、项目支持和评优工作中加以考核。至2005年底,全市有国家级传统校4所,每年保持市级传统校100所。三是依托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工作与开展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有机地结合起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对有效地组织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健身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00年以来,全市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创建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共49 个,每年全市有980万人次青少年学生参加俱乐部活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建立,不仅为我市抓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创造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场地设施。
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各项体育活动的基本前提和条件。近几年来,重庆市在国家体育总局和市、区(县)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可喜的发展。特别是通过总局实施的全民健身工程、雪炭工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重庆市两江四岸健身长廊工程,不仅极大地解决了广大群众健身活动的场地问题,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改善了青少年学生的健身环境和条件。我市的一、三、八、七等中学都有标准的400米塑胶田径场、体育馆及50米标准游泳池和多块篮、排球、网球场等。近几年来区县也加快了场地设施建设,如巴县中学把篮球、田径作为体育传统项目基本设施建设,在体育设施上大力投入;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3000万元,建成了标准的400米塑胶田径场,一个体育馆,50米标准游泳池和一个健身房,以及篮球、排球场共16块,并添置价值150万元的体育器材设备。该校每年投入到场地设施维修、参赛等经费均在30万元以上,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经费保障使该校在全市的体育比赛中屡屡取得好的成绩,成为我市传统校的又一名校。又如:重庆合川中学提出了“学校体育形式多样,学生在体育方面要有一技之长,使之终身受益”的指导思想,在学校经费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先后投资修建了室外游泳池,6块塑胶篮球场和一个标准400米田径场,配备了应有的体育器材。
在我市各区县学校中,近年来场地设施也有较大的改善,但仍然有部分中小学体育事业经费十分困难。在此种情况下,当地学校有的采取与体育部门、社区、乡镇和机关合作的办法,充分利用公共体育设施等资源开展体育活动;有的积极争取社会赞助支持,因地制宜地开展极富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解决了因缺少标准体育器材带来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体育特色。
三、结合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实际,创造性地开展体育活动,以点带面促进共同发展。
长期以来,我市开展体育传统学校工作坚持以学校组织开展经常性的体育活动形成传统、形成特色为基本前提,提倡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突出传统项目优势,保持开展项目的先进性,从而发现、培养和输送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后备人才。为此,我市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工作主要抓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创建活动。根据市体育局和市教委共同制定的评定条件,学校自愿申报,并每两年评定一次,每次100所,命名的荣誉称号两年有效,第三年必须参加重新申报创建。
二是以赛事带动传统项目学校有续发展。每年春季,我们都将组织田径、乒乓球、羽毛球、少儿武术、篮球、排球、三跳等项目的传统学校比赛。通过比赛互增友谊、相互学习,检验教练、学生通过一年的训练所达到的水平,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热情,提高学生体育竞争能力,促进学校体育传统项目深入有续的发展。
三是强化体育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在体育教师中首先是转换观念,提高认识,加强对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常规管理。确定学校的传统项目,不但要着眼于体育场地设施的现状和条件,还要根据本地学生的实际和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真正做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四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学校体育在研究课外体育活动改革中,针对课间操过于单调和枯燥的情况,对课间操进行了改革。在30分钟的课间操中,增加了韵律操、自编操,冬天加上跑步、踢毽、跳绳、做游戏等等,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健身气氛中得到了锻炼。同时,我市一、三、八、七中及区县名校在新学年初,每个学校都列出名额招收体育尖子生,为了公平竞争,学校成立了专门的“体尖”招收领导小组,学生入学后,学校还对体育尖子生推出了一系列管理、考核、比赛和奖励制度;对教练员实行目标责任制,确保了训练质量。学生通过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比赛效果。有的学校还专门聘请一些知名的体育教练到学校指导训练工作。
五是立足长远,加强发现和培养人才。体育传统学校是后备人才的摇篮,是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基础。在我市开展的体育传统项目活动中,我们在每年进行的传统项目比赛中,注意发现和培养各区县运动员的优秀苗子,向市、区(县)各专业体校和优秀运动队推荐,使之形成良好的人才输送机制。
六是以点带面,促进共同发展。学校体育工作不仅能造就学生强健的体魄,还能起到益心、促智和育德的作用。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在开展体育传统项目工作中,在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的原则下,一手抓群体活动的开展,面向全体学生抓好体育课、校运会及课间操等日常工作,一手抓体育传统项目训练,通过培养体育尖子来带动群体活动的开展,从而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此基础上,我市通过申报国家级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将获得国家级和市级名校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在全市广泛宣传和推广,并每年利用举办体育传统项目比赛的机会,统一组织部分区县学校领导和教练员到一些名校观摩教学,考察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以努力提高各类中、小学举办体育传统项目的教学能力和训练质量,达到以点带面、共同发展的目的。
开展体育传统项目活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如何提高传统学校课余训练水平,发现培养更多更好的体育后备人才,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是我市各级体育传统学校的重要任务。我们将努力把教学、科研和训练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传统项目学校既体现经常化、普遍化、制度化,又要突出传统性、趣味性、科学性,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强“体教结合”,推进重庆体育传统学校建设取得更大的成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