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河北农业大学发扬优良传统,几代师生走出校门,走向农村,走近农民,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积极推进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太行山道路”,培育形成了“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坚持“太行山道路”,弘扬“太行山精神”,整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追求兴校、育人、富民目标成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矢志服务“三农” 开创“太行山道路”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河北农业大学的优良传统。早在1917年,学校就提出了“农业教育非实习不能得真谛,非试验不能探精微,实习、试验二者不可偏废”的办学原则。
1979年春,学校以承担河北省科委“太行山区开发研究”项目为契机,拉开了开创“太行山道路”的序幕。开发初期,选择易县阳谷庄乡作为试区,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治山先治穷,治穷先治愚,治愚先育人,育人先育带头人”的方针。从开展培训、开发资源入手,推广先进的实用技术,在转变农民观念的同时,优先发展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短平快”项目,使试区经济三年迈出三大步,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国家科委1981年在试点的基础上,设立了“河北省太行山区开发研究”课题,并列入“六五”重点攻关项目。经过五年的刻苦攻关和艰苦实践,太行山开发研究延伸到全省太行山区24个县,以760万元的投入,取得了3亿多元的经济效益,太行山区改变了单纯依靠“输血”的局面,初步具备了“造血”机能,为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
1986年,“太行山区开发研究”项目通过鉴定。河北省委、省政府召开了表彰大会,国务院发来贺电,国家科委发来贺信,国家教委发文推广河北农大的经验。学校的做法和经验被国家科委肯定为“太行山道路”,被国家教委肯定为社会主义办学方向。1989年,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做法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太行山道路”命名后,学校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始终使之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从实施空间上,“太行山道路”从山区延伸到山前平原区、黄淮海中低产地区、坝上地区、城镇郊区和沿海滩涂等河北省六大生态类型区。从技术路线上,发挥学校的学科、技术和人才优势,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坚持“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以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培植支柱产业,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充分发挥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优势,促进试点地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建立引导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先导型示范样板。1996年,中宣部、国家教委、农业部、河北省委在北京联合召开“学习河北农业大学教师群体先进事迹座谈会”,把学校师生在开创和坚持“太行山道路”中表现出的精神肯定为“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
近10年来,学校认真总结“太行山道路”的经验,提出并实施“4431”工程,全面服务农村小康社会建设。“4431”工程以构建四个平台为基础,以坚持四个“三结合”为实践途径,以实现三个追求为目标,以弘扬“太行山精神”为动力。四个平台是: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培训平台、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平台、“三农”问题研究平台;四个三结合是:坚持教育、科技与经济建设相结合,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教师、学生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三个追求是:兴校、育人、富民;精神动力就是“太行山精神”。
20多年的实践证明,“太行山道路”是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它的基本内涵是:教育、科技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科教兴农之路;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教育改革之路;教师、学生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人才健康成长之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之路。
二、适应“三农”发展需要 不断深化“太行山道路”
坚持“太行山道路”,使学校找准了作为地方农业院校的位置,找准了自身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找准了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近年来,学校适应“三农”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地深化“太行山道路”,形成了“两个渗透,一个结合”的基本思路:一是通过教育和培训,把知识和技术渗透到劳动者身上,提高劳动者素质;二是通过科技创新,把科技渗透到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提高生产力中物的因素的科技含量;三是通过机制创新,把具有较高素质的人与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物相结合,提高社会生产力。
1、构建立体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为服务“三农”提供人才保证。
学校充分发挥多科性农业大学的综合优势,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构建“311”人才培养模式、“1+3+N”课程体系和“一个中心、两个循环、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农业人才。同时从校内到校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大对农村干部、农民技术骨干的培训力度,构建起了一个多层次、多形式的立体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一是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组织者和带头人。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经过单独组织考试、招生,开始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农村发展学院,采取全新的培养方式,根据生源地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设置专业,安排教学计划,编写适用教材,配备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建立毕业生跟踪服务网络,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目前,毕业生中的一些优秀代表如安新县王岳村党支部书记赵振彬、望都县大十五计村村主任张洪刚等,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组织者和带头人。我校“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提出和实施,引起了一些兄弟省市的关注,并通过类似形式为农村培养各种实用人才。
二是坚持“请进来”,建立农村基层干部、技术骨干和重点示范户的培训网络。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各类农业实用人才的培训。10年来,主动承担农村“三级干部”培训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绿色证书培训,举办女状元、女能手大专班,为西部地区培训农业管理和技术人才等等,累计达12000多人次。
三是坚持“走出去”,把专家案头连到农民地头,对农民进行现场培训和指导。充分发挥学校智力优势,依托学校“三结合”基地和辐射点,组织专家教授开展各种类型的现场培训。10年来,我校共派出专家教授科技服务团、科技小分队8000多人次,举办各种不同类型的现场培训班1500多期,累计培训各级各类人员30多万人次。
2、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提升服务“三农”的能力和层次。
一是整合学科优势,形成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学校先后建立了牛羊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物种质资源实验室、山区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16个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校级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数占到河北省高校的1/4。同时,以1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为基础整合建成了作物学、植物保护学、园艺学、林学4个河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实现了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
二是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提高科技队伍组织化程度。学校建立了科技将帅选拔培养体系,目前已培养不同研究领域的首席专家11名,骨干专家25名,并为首席专家配备专职助手、研究梯队、实验室和专项经费,促使形成“集聚效应”。实践证明,科技将帅已成为我校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和争创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的核心力量。如:我校主持承担的“河北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是“十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专项课题之一,课题组涉及育种、栽培、植保、肥料、水利、农机等多专业、多部门、多层次3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实现了联动下的优势融合。在全省建立了100万亩示范区和1000万亩辐射区,项目区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年突破小麦单产纪录,合计增产粮食130.7万吨,增加经济效益17.5亿元。
三是强化激励机制,调动各类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学校先后实施了非行政兼职拔尖科技人员奖励办法,专利和新品种管理办法,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科研发展基金实施办法等等。学校在积极争取校外科技项目的同时,加大校内扶持力度,2005年就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科技创新,鼓励广大科研人员把精力投入到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的研究上来,目前全校参加科学研究的教师已达到908人。
创新平台的构建,创新团队的整合,激励机制的完善,有力促进了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为深化“太行山道路”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五”期间,学校承担了包括国家“863”、“973”专题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1239项,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数分别较“九五”时期增加了49.1%和83.6%,科研经费连续5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率。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得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03项,奖励等级、数量和获奖率连续五年位居河北高校前两名。
3、创新机制,为服务“三农”提供可靠保证。
一是成立专门机构,组建专职推广队伍。早在 1991年学校就成立了科教兴农中心,作为正处级单位,配备30个专职推广编制,兼职人员100多人,每年投入经费200多万元,长期从事科教兴农、科教扶贫工作。培养出一批批农村技术骨干,扶植起了数以千计的重点专业示范户,建立了46个校级重点示范基地,帮扶了30多个重点贫困县。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使学校服务“三农”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学校先后制定了《 进一步坚持“太行山道路”,弘扬“太行山精神”的意见》、《坚持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和科教兴农工作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三结合”基地建设的意见》、《关于青年教师、干部参加社会实践锻炼的规定》等等,从政策上、制度上强化服务社会职能,保证服务“三农”的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三是加强校地合作,加大服务“三农”力度。通过实施校县联姻、校企联姻等方式,加强与地方政府和涉农企业的横向联系,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合作互赢。如:由我校倡导、省政府组织实施的“一县一业一园农业科技示范工程”,我校承担了首批45个产业示范县中25个县的技术支撑工作。同时我校还先后与临漳、献县等10余个县签订了校县合作整体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协议。如与临漳县合作建立了集种植、养殖、加工、科研、市场、培训、观光为一体的“万亩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城”,培植起了獭兔养殖产业,形成了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体系,使该县獭兔饲养量达300多万只,产值1.2亿元。又如与临城县绿岭公司联合开发1.1万亩丘陵荒地,建成了一个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生态、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区。以此为龙头在该县形成了7家“绿”字头公司。
四是构建“三农”问题研究平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策理论服务。学校结合“太行山道路”的具体实践,坚持“理论、应用、效果”相统一的原则,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为拓展“太行山道路”和各级政府部门提供政策性建议。2004年,学校整合经贸、商学、人文、农村区域发展等学科优势,成立了“河北省‘三农’社科精品研究基地”。十六届五中全会后,学校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研究院”。现在,正在与保定市共建“新农村建设工程研究中心”,以发挥校市综合优势,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途径和新模式,培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样板。
4、拓展实践途径,强化服务“三农”效果。
一是加强“三结合”基地建设,培植区域特色产业。近10年来,学校先后在全省建立170多个“三结合”基地,辐射点200多个,这些基地既是实践教学的实习场,又是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的产出地、孵化器、辐射源。学校70%以上的科技项目在“三结合”基地完成,并以此为辐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了一批区域特色产业。如:坝上张北试区 “三结合”基地,先后承担了20多项农业科技攻关课题,获得包括“科技兴冀省长特别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18项。由试区研究推广的错季喜凉蔬菜技术,使蔬菜生产成为坝上地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累计应用面积达到111.3万亩,新增纯经济效益6.3亿元。易县独乐“三结合”基地在10年时间里,先后引进国内外27个李、杏良种,通过技术创新和优化集成,实现了李、杏周年生产,成为北方最大的小杂果种植基地和销售市场。
二是创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拓宽科技传播新途径。以学校专家为核心,以技术传播为纽带,以服务产、供、销为目的,建立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形成专家→协会骨干→会员的技术传播网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全面服务。如:清苑县农林高优合作社以科技服务为纽带将分散的800多户农民组织起来,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管理,统一产品销售,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2003年,被农业部评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先进单位。
三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村域经济运行模式。学校从1996年开始在内丘县岗底村进行“公司+科技+品牌”的村域经济运行模式的探索,改村域管理为股份制公司化运作,成立集生产、服务、销售为一体的富岗集团公司,培植“富岗”苹果品牌。经过10年的实践,富岗公司现在已发展连锁基地33个,富岗品牌和技术通过连锁基地辐射到周围300多个村,富岗公司成为冀中南优质苹果生产带的龙头企业。目前,类似模式的公司化基地达到10多家,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是坚持“两个文明”捆绑进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学校在帮助农民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致力于改善生态环境,改变村容村貌,倡导文明新风,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易县柴厂村“三结合”基地是学校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示范基地。通过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下乡,开展技术培训、举办法律讲座,倡导移风易俗,评选“文明庭院”、“星级文明户”,建立农民夜校、村图书室,进行村域规划,整治村容村貌。经过几年努力,村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成为全县第一个小康建设示范村,河北省首批文明生态村。
五是建市场、办网站、成立专家工作站,不断丰富服务“三农”的实践形式。1988年创办的“河北农大科技市场”,近10年来已经发展成为集农资供应、成果展示、技术咨询服务、短期培训、农产品交易为一体的专业化市场;2000年创办的“太行之路”网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服务“三农”的途径,加快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转化速度,即时解决农民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近年来,学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济类型区,与当地涉农部门联合建立“专家工作站”,作为学校伸向“三农”前沿的“桥头堡”。
三、坚持“太行山道路”的体会
20多年的实践证明,“太行山道路”符合认识规律和实践规律,符合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符合学校人才培养和服务面向定位,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需要。我们的体会是:
1、“太行山精神”是深化和拓展“太行山道路”的持久动力。农业是艰苦行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城乡还存在差距,在这种情况下,高等院校服务“三农”不仅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更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师生20多年义无反顾地走出校门,走向农村,走近农民,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是由于“太行山精神”为我们提供了持久的动力。学校坚持把“太行山精神”作为兴校育人富民的宝贵财富,专门建立了“太行山道路”展览馆、碑廊和文化园,作为对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地;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群体的榜样作用,由这些教师组成报告团,让他们现身说法,言传身教;充分利用学校“三结合”基地,广泛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年教师、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太行山精神”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内化为学校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农大人。
2、四个平台是深化和拓展“太行山道路”的有力支撑。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学校在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的基础上,整合校内资源,构建起了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三农”问题研究四个平台,大大提升了学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深化和拓展“太行山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3、四个“三结合”为深化和拓展“太行山道路”创新了实践途径。教育、科技与经济建设相结合,拓展了科教兴农的实践途径;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拓展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途径;广大教师、学生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拓展了知识分子健康成长的实践途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拓展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途径。
4、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为深化和拓展“太行山道路”营造了良好环境。“太行山道路”的深化和拓展始终得到了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充分肯定。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多次对“太行山道路”的经验和做法给予肯定。1986年、1996年两次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宣传学习推广“太行山道路”经验的高潮。2001年,“太行山道路”被编入高中二年级《思想政治》课本。十几年间各级各部门、涉农企业和基层群众先后给学校送来了100多块“功德碑”,表达感激之情。2002年9月陈至立同志在视察我校时指出:河北农大师生员工经过多年探索,走出的“太行山道路”是极其可贵的,是教育战线的一面旗帜。通过走“太行山道路”,传播了科学知识、科学精神,传播了精神文明,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富裕,为改变农村面貌做出了贡献。
“太行山道路”是上级部门正确决策,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并充分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和做法的共同成果。在纪念“太行山道路”20周年之际,学校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弘扬“太行山精神”,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学习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深化和拓展“太行山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