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探索建立以大学为依托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努力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12-02收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农业,根本在科技和人才。农林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要成为农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农业科技的创新源泉,更应主动融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强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努力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建校以来,就把服务旱区农业发展作为办学宗旨,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积极探索建立“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把农业科技推广作为学校服务“三农”的战略性举措    

  服务农业生产、开展科技推广是我校的优良传统。早在1934年建校之初,学校就“未建系组,先办场站,未开课程,先抓科研”,设立了农村事务处,后改为农业推广处,组织开展农业科技推广与技术培训工作。1999年,学校合并组建。原两所大学和五家科研单位在科技推广人员、机构以及基地等方面的优质资源得到整合,进一步增强了农业科技推广的基础和优势,突显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2004年召开的合校后第一次党代会,将产学研紧密结合确立为学校的办学指导方针,把科技推广摆在了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学校提出,要实现科技与政府、企业、农村农民需求的紧密结合,着力解决两大环节:一是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行科技成果的系统集成,解决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有效供给问题;二是在不同产业区域建立稳固的示范推广基地,探索同政府、企业、农民结合的成功模式,使学校作为辐射源头的成果、技术,源源不断地推广到广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为鼓励、支持广大科教人员积极参与推广,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性措施:一是明确管理体制。由一名副校长分管推广工作,设立科技推广处,统筹负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组织工作。同时,请示陕西省人民政府同意,加挂了“陕西省农林科学院”的牌子。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单列“推广系列”职称,设立推广教授岗位;实施“推广专家”人才支持计划,今年首批支持了5名专家;对做出重要贡献的推广人员给予特别奖励,每年评选校级推广工作先进工作者。三是加大经费投入。学校每年划拨100万元作为推广专项,支持科教人员开展科技推广工作。四是成立技术转移中心、新农村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机构,规范知识产权及成果转化管理,综合学校多学科优势对新农村建设开展集成性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
  
  学校积极探索科技推广的实现途径,形成了四个主导方式:一是建立农村科技示范基地。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在区域主导产业中心地带的农村建设了45个基地。二是创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与宝鸡市合作建立了32个专家大院,实行“政府搭台,专家唱戏,产业引导,市场运作,吸纳企业和地方经济组织参与”,这一做法已被科技部在全国26个省市推广。三是开展校地校企合作,与陕西及西北60多个地方政府、企业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四是构建信息服务网络,建立了“168农业科技咨询服务”热线,农民在家中通过电话或手机短信就能接受专家的技术指导。
  
  二、坚持综合集成创新,探索建立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长期的推广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要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院校的科技需求,必须通过综合集成创新,增强大学推广的生命力和发展活力。重点是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环节:一是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参与,增强服务推动力;二是对原有各种模式进行综合集成,提高示范推广显示度;三是实现与基层农技力量和地方经济组织的结合,扩大推广覆盖面。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初创成功,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学校在第一次党代会提出,“要突破原有以行政区域为单元的农技推广界限,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和基层农技力量参与、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同时,学校组团对美国大学科技推广模式进行了专题调研和比较分析,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和杨凌示范区共同提出了“建立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的思路。这一想法得到了国家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以及陕西省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财政部设立专项给予支持。
  
  新模式的主要思想,就是以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实现科技成果最大限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目标,以政府、大学和基层农技力量为核心,吸纳企业、地方经济组织和农户的参与,构建一种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成为国家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重要补充。核心思路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搭建一个“平台”,建设一批“基地”,建立一支队伍,最终实现三个“对接”,形成三个“直接”。具体讲:一是依托学校,发挥陕西省农林科学院的作用,把政府、大学和基层的力量整合起来,建立一个省级工作平台;二是依托地方资源优势,逐步建立和完善大学和各市级农科所纵向一体、对接互动的农业科技推广基地;三是以大学专家和成果为依托,以项目为纽带,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组成推广团队。在此基础上,实现大学专家队伍和基层推广队伍的对接,实现科技成果和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对接,实现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和农民需求的对接;形成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求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
  
  为使这项探索性工作真正取得实效,我们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大的创新:一是建立农业科技重大项目推广体系工作联席会议,由主管农业的副省长任主席,学校、杨凌示范区及省上有关厅局参加,在省政府领导下统筹负责全省农业科技重大项目推广工作。二是实质性运作陕西省农林科学院。省委、省政府已基本同意,陕西省农林科学院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在联席会议领导下开展推广工作。三是构建较为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陕西省政府、农业部、科技部每年给予专项支持,学校和杨凌示范区每年也分别列支专项经费,共同建立“杨凌农业推广专项资金”。四是按项目运作,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和推广人员双向选择招聘制,建立目标责任制管理办法。
  
  三、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努力在新模式探索实践中取得新的成效
  
  学校立足于建立以农村科技示范基地为主体、以农业科技培训和信息咨询服务网络为支撑 “一体两翼”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快构筑技术示范、技术培训、信息传播等三大技术成果扩散体系,探索实践新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依托区域产业建立了一批农村科技示范基地,引领了当地产业的发展。我们根据地方农业产业的发展程度,建立了三类示范基地:一是突出产业特色,集教学、科研和推广于一体,以试验研究、技术集成和成果展示为主的技术集成型示范基地,如白水苹果、西乡茶叶、秦岭北麓猕猴桃、阎良甜瓜等长期性试验示范站;二是突出实用技术示范与推广,以科技普及为主,依托面上重点科技推广项目建立的技术示范型科技推广基地,如杨凌现代设施农业、合阳县旱作农业、千阳县莎能奶山羊等基地;三是由政府、企业提供条件,学校提供技术,共同建立的校地合作型科技推广基地,如宝鸡市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等。根据不同类型示范基地的主要特点和产业需求,我们制定和采用不同的管理运行机制。比如白水县苹果试验站,学校定位为永久性试验站,先后投入了310多万元进行建设。选派包含栽培、育种、植病、储藏、加工以及营销、管理等多学科的技术专家,组成推广团队开展集成攻关和综合技术示范。在科技入户模式上,采取“7+7”示范模式和“1+4+4”的传帮带模式,即在白水县14个乡镇选7个乡镇作为示范乡,7个乡镇作为辐射乡;学校1名专家带4名县级技术干部和4名乡级技术人员。示范基地的建设和运行,有效整合了地方政府、学校和基层农技三支力量,集成了三方的优势,有效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二是加强校地(企)科技合作,为区域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学校以具有知识产权的成果为核心,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为基础,以科技推广项目为纽带,与地方政府、农业企业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科技合作,形成了良性互动机制。比如,学校与咸阳市政府联合实施了咸(阳)•杨(凌)农业产业一体化示范工程:一是政府投资设立科技合作项目,由学校专家申报实施;二是学校选派科技专家到咸阳有关区县挂职科技副县长;三是以秦都、兴平、武功、三原、泾阳五个县市为重点建立高标准农业科技产业开发带和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目前,双方已合作建立牧草、杂果、蔬菜、优质粮油种植等基地100万亩,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30多期,培训咨询农民22万多人次,扩大了农业科技成果辐射范围,促进了咸阳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我们坚持结合产业需要和农民需求,分类开展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培训。在干部培训方面,以县级干部为主,包括地市、县区、乡镇农业分管领导以及行政村负责人。经省委、省政府研究,同意我校从今年开始对全省的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系统培训,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目前,全省示范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培训已经开始启动。在培训内容上,对产业基地薄弱的贫困地区,以基本农业技术知识为主要内容;在产业基础较好的富裕地区,以新技术、新成果为主要内容。在培训方式上,采取集中培训、现场培训、参观交流等多种形式。据统计,仅2004年以来,已培训各类人员100多万人次,培养了一大批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和干部,成为地方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四是建立网络咨询服务体系,传播科技致富信息。学校建立了杨凌农业科技推广网站,设立了农业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农林牧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展示,市场营销,致富榜,政策、法规、文件解读和网上咨询等栏目,为农民提供科技、市场等综合信息,指导农民科学生产、科学决策、科学经营。在白水苹果试验站采用手机农时信息方式,通过联通公司将苹果栽培管理技术信息发送到果农手机上,使果农通过手机就可以了解到不同生产季节的作务管理技术。
  
  以上是我们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主要思路和做法。我们将以这次会议的召开为契机,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努力争取新模式探索获得成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的贡献。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