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 孟菲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非常感谢在座的各位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一起学习总书记的回信,缅怀我的爸爸。我那匆匆离去的爸爸,也一定因为有你们的关心和尊敬,而感到无比光荣。
2005年12月9日,陈至立国务委员,周济部长受总书记的委托来看望病中的爸爸,对爸爸在教书育人、热爱教育、忘我工作的精神给予高度的评价,并发起在全国教育战线向爸爸学习的倡议,这是对爸爸的极大鼓励。自那天晚上,在教育部和中宣部的努力推动下,我爸爸的事迹迅速传遍祖国大江南北。2月22日,中宣部又主持了爸爸的事迹报告会,再次让来自社会各界的关心如潮水一般包围着他这样一个普通教师,这些温暖,都化作他战胜疾病,重返讲台的信念。在我爸爸病重期间,陈至立国务委员,周济部长和李卫红副部长又到病房去看他,鼓励他与病魔斗争,并且希望医生尽最大的努力,抢救爸爸。在爸爸的遗体告别会上,他们又一次来到,看望亲属,鼓励我们坚强地生活下去,并再次肯定爸爸的品格和对教育事业的奉献。借此机会,我替匆匆离去的爸爸,向所有关心爸爸和我们家人的人说一声:谢谢你们,谢谢你们为我爸爸付出的所有心血。
然而,更让我们震撼的是来自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关怀,贯穿了我爸爸最后岁月的全部过程,让我们感动至深。
2005年底,胡总书记得知我爸爸的事迹和病情后,称赞他“为人师表,品德高尚”,特意嘱托陈至立国务委员到家里来看望,并指示有关部门全力以赴,尽一切力量为爸爸治疗疾病。在今年中共中央举行的元宵节晚会上,总书记两次向许智宏校长问起爸爸的病情,并请许校长转达他的问候。在爸爸病情加重之后,陈至立国务委员又代表总书记到医院探视,指示医院全力救治,并每日通报病情。今年4月22日,我爸爸病逝,正在国外访问的总书记次日上午便委托中共中央办公厅致电北京大学,对爸爸的逝世表示痛惜,对我们家属表示慰问,并以个人名义送了花圈。总书记对爸爸的高度评价和亲切关怀,不仅使爸爸的生命在最后岁月里得到了极大的升华,也给全社会知识界和教育界极大的鼓舞。我爸爸生前打算化疗结束后提笔感谢人们对他的关怀,可是3月初以后,病情急速恶化,它的中枢神经系统遭到完全的破坏,相继失明、失聪,并且再也不能开口说话,所以最终无法如愿。为了却爸爸的心愿,也表示我们家人的感激,我给胡锦涛总书记、陈至立国务委员等领导人写了感谢信,表示对他们诚挚的谢意。然而没有料到的是,我们6月5日将信送到北京大学党委,由党委转呈总书记,总书记9日就写了回信。这封回信给我们这个普通家庭带来的感动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总书记在信中说他是含着热泪读完来信的。他说道:孟二冬教授虽然是一位平凡的学者,但他以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攀登学术高峰,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孟二冬教授虽然是一个普通的教师,但他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却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人,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孟二冬教授不愧是教书育人的杰出楷模,不愧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总书记还说:孟二冬教授一生挚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他不仅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学习和研究中华文化,在三尺讲台上讲授和传承中华文化,而且以自己的模范行为诠释和躬行中华文化的精髓。他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全部用来报效祖国和人民。在他身上,不仅体现了学识的魅力,而且体现了人格的魅力。总书记在信的最后,勉励我继承和弘扬父亲的崇高精神,刻苦学习知识,加强品德修养,努力成为对祖国、对人民的有用之才。
收到总书记的回信,我和家人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封信情真意切,流露的是一位长辈对失去父爱晚辈的拳拳安慰和谆谆教诲。但这封信极不平凡,寓意深刻,句句千钧。总书记在百忙之中如此关注一名普通教师,对爸爸的工作和精神给予高度的评价,这不仅是我爸爸的荣誉,也是北京大学的荣誉和全国教师的荣誉。这封信不仅体现了总书记对教师的无上尊重和关怀,也为全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树立了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出了做教师、做完美人的道德标准。因此总书记的这封信,是对全国人民教师的肯定与赞扬,他给我的寄语,也是对全国青年一代提出的殷切期望。总书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对我爸爸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的赞扬,都体现了总书记的平民意识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精神,这正是中华美德的高度体现。
6月14日,陈至立国务委员也给我写了回信,并请秘书连夜送到家里。她在信中说:孟二冬同志的去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老师,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与病魔斗争的勇气和力量,会永远激励着大家,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留下的精神财富是巨大的和永不磨灭的。缅怀孟二冬同志,就是要弘扬他的精神,求真务实,珍爱生活,自强不息。
陈至立国务委员的回信同样真诚感人,她对爸爸的评价,也是对全国所有无私奉献、为教书育人事业呕心沥血的知识分子的肯定与赞扬,同时也寄托了她对全国知识分子的深切希望和新的要求。
我爸爸的成长,是我们党几十年哺育的结果,是安徽省宿州师院为他的人生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北大百年的学术传统培育了他。爸爸对学术的执着,对事业的忠诚,对人生的价值取向,对生活的审美观,无不是得益于北京大学百年优秀传统的熏陶,得益于中文系肥沃土壤的滋养。爸爸正因为拥有这片深厚的土壤,才有充实多彩的一生。他的品格正是北大校训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体现,他是北大几代知识分子中的普通一员,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一个教师应该做的,像我爸爸这样默默奉献在教书育人岗位、攀登学术高峰的知识分子,在北大,在全国高校,还有很多很多。
今年的6月9日,将是我人生的一个新的开端,我的人生足迹,将沿着爸爸走过的平和、踏实的道路,继续地延伸下去。我将在胡锦涛总书记、陈至立国务委员的精神鼓舞下,认真学习知识,加强品德修养,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来回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爱,回报社会各界所有关心过我们的人。
再过几天,将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中秋佳节,我引用宋代词人苏轼的词句与大家共享: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