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怀下成长,在回报中升华
--中南大学优秀学生孟祥利先进事迹
2006-08-15收藏
我叫孟祥利,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矿物加工专业0401班学生。现任中南大学校雷锋岗队长,曾获得中南大学校一等、二等奖学金,国家二等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爱心家教优秀志愿者”等荣誉。
每当我取得点滴的成绩,我都会从心底深深的感谢各位帮助过我的好老师,好同学,更感谢国家实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助学贷款,让我在经济上无后顾之忧,能全身心的投入学习。
第一部分:困境中艰难成长
我出生在豫北平原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都说平原富饶。我们那里的贫困却是许多人不能想象的。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每天吃锅圈,就是大家说的窝窝头。杂粮要比麦子难磨多了,我们农村自制的土磨十分差劲,磨出来的面吃起来就像咽沙土。所以我们那里出来的女孩子,声音都像我这样,哑哑的。最不幸的是那时我的祖父母双双瘫痪。当时一般上学年龄是7岁,可是我却一直到九岁才被一位老师接济入学。
可是随着年级的增高,学费也越来越多。小学五年级那年,我的父亲因为长期劳累患了严重的胃穿孔,这无疑是给本已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我被迫辍学在家。所幸的是,学校知道我的情况后,,集体捐钱为我筹集了学费,才使我又重返校园。
为了上高中,我来到了县城。期间,我不断辍学打工。我去过翻沙厂,端过盘子,卖过菜子调料,做过家教、校对。初二那年暑假,我进了县城一家塑料加工厂。工作是把一种能装一千公斤氧化铝粉的废编织袋用镰刀割成小块。这种活要两个人合做――首先两个人一起把编织袋折叠一下,然后一个人两手拽着编织袋的一角,另一个人一只手拽另一角,一只手用磨得很锋利的镰刀割。六七月里,在没有任何遮阳措施的场地里一站就是一天。跟我合作的是邻村的一个十分善良的妇女,她见我瘦弱,就总是让我拽,她一手扯袋子,一手割。这本来是照顾我,可那天,也许是因为天太热有些中暑,也许是当时年纪尚小体力有限,她一扯,我居然连人倒过去,她吓得忙收刀,但已经晚了,刀已经划在我的后背上。
第二部分:大学里感受关爱
2004年7月,我被中南大学录取.。接到通知书的那天,父亲和我高兴的一宿都在谈论大学生活的样子。但是高兴过后就是哀愁。一年近一万元的大学支出,对我这个长期赤字的家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不得已,有严重胃穿孔的父亲去工地上做最赚钱却也是最苦的扛水泥工。从接到通知书到我来中南大学报道的短短二十天里,父亲额前的头发全白了。
这时,我的可敬的老师、亲密的朋友、善良的邻居,纷纷拿出自己微薄的积蓄,为我筹集大学费用。加上父亲的工资,到大学来的前一天,我们总共筹到了2000元。捏着仅有的2000块钱上火车的时候,我几乎是怀着决绝的心情。
刚报道的那几天我天天闷在寝室里,看着室友们一个个都在家长的陪同下忙着交学费,添置新东西,我的鼻子总是酸酸的。巨大的经济问题,使我对今后的大学生活感到了深深的迷茫。
万幸的是,我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国家助学贷款。我的导师发现了我的情况后,立即帮我联系了院里的领导,办理一系列的手续后,我申请到了四年国家助学贷款。老师告诉我说这个贷款可以一直免息用到毕业后两年。这是我上大学前万万没有想到的。看着自己的生活出现了奇迹,我真有种绝后逢生的感觉。我高兴的立即给父亲写了一封信,把这个喜讯告诉他。收到信后,父亲特意跑到邻居家给我打了电话,他一再叮嘱我要好好学习,要记着别人的好,将来要报答。
其实父亲不说我也知道,我这一路走来,遇见了太多好同学、好老师、好学校,也赶上了好政策。大学之前,我所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努力学习,刻苦学习;多少年来,我的心中一直铭记着一份爱,也一直在找一个机会,能让我把存在我心中的感激用某种方式报答给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可惜作为一名在校学生,所具有的反哺能力实在是有限。所以,我只有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决心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第三部分:阳光下执着回报
进入大学不久,我就找了一份家教。是给一个上初中的男孩子教英语,说好每小时10块钱。那天出来接我的是这家的女主人。她在路上告诉我他们是下岗职工,丈夫有病,她在外面帮人家卖衣服。但她一脸自豪的告诉我,他们有一个十分争气的孩子,只是英语有些差。尽管我已经在心底作了充分的准备。一进门的情景还是令我震惊了:一间和我们现在的公寓寝室差不多的单元房里密密匝匝地堆满了东西。当屋一张大床占去了大半间屋子,床上躺着这家的男主人――一位半身不遂病患者。我之后的学生――一个瘦小单薄的小男孩正趴在床沿上写字。这样的情景,多么像几年前的我家,这位坚强的阿姨多么像我执着而可敬的父亲。
时间久了我又发现了一件怪事:阿姨每天一从外面回来,推开门,第一件事都是脱袜子!后来我才发现她是要节约一对袜子钱。就是这样一位连一双块把钱的袜子都舍不得买的阿姨却毫不犹豫地要请一位一小时十块钱的家庭教师。
那次家教一直持续了一个学期,其间那位阿姨多次要给我工资,都被我回绝了。说实话,那段时间我做梦都是在攒学费,也早已计算好了应得的工资,可是看到他们家的情况,我还是咬牙回绝了。
有一天,阿姨专程跑到我的寝室,交给我一块她很久以前织的床单,她说“阿姨没什么送你的,这块床单是我很久前织的,纯棉的,送给你在学校用吧”。我们学校已经统一发了床上用品,但面对阿姨真诚的眼神,我还是接受了。
2004年11月的一天,我在校园内看到了“爱心家教工程”招募志愿者的宣传海报。此前,我早已从学长那里听说了“爱心家教工程”这个纯公益性的组织。这是中南大学为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让大学生回报社会而设的一个平台。由中南大学勤工助学指导中心在中南大学三个校区内选派100名优秀大学生 ,免费为长沙 100个下岗职工的孩子支教。湖南省副省长许云昭高度评价这项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看到海报上那些眼神充满渴望的眼睛,我想都没想就报了名。并从1700多报名应聘的同学中被录取,成了100名“爱心家教志愿者”之一。
我教的是一个当时上小学四年级的小女孩。贫困环境下长大的我深深明白,这样家庭里的孩子大都很内向。几次课后我就发现,这个小女孩心理有些自闭,而自闭是比贫困更大的不幸。别的小孩子都成群结队的疯玩,她却宁愿在家看广告都不愿出去。为了让她突破自闭,我查阅了不少书籍,询问了无数次我们学校的心理咨询员。我试着用当年老师和我沟通的方式与她沟通,用自己的钱领她出去买一些书本,教她跳舞,教她试着欣赏诗歌。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带她去参加我们班的活动。为期一年的爱心家教工程总结联欢会上,我的学生还代表“爱心家教”受助儿童在“爱心家教总结晚会”上表演了舞蹈“感恩的心”。最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小女孩成绩的提高,我的家教队伍已经由教一个孩子扩展为教几个孩子――社区里其他孩子的父母见小女孩的成绩有了飞速的提高,都争先把自己的孩子送过来上课。就这样,我在那里做了整整一年的免费公课老师。有时候临近考试,或者遇上恶劣的天气,实在不想走过去。但是一想到自己多年前求知的渴望,我都咬牙坚持了下来。这一年里,我没缺过一节课,没有迟到过一次。
2005年12月,作为100名“爱心家教优秀志愿者”的代表,我被邀请在湖南电视台公共频道作了一次专访。但我深深明白,我只是100名志愿者中的一个。我们中间,还有很多更有爱心,成绩更优秀的同学。他们默默奉献,他们的爱心早已变成了无数封家长写来的感谢信、表扬信。
2005年6月,通过竟聘我进入了中南大学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成了一名负责组织勤工助学工作的助理,负责校雷锋岗。雷锋岗是中南大学设在校门口的一个免费帮助过往行人提供咨询、接送重物的队伍。里面的队员都是各个学院推荐上来的贫困生。为了消除贫困生常有的自闭心理,我大胆改革队内运作方式,经常组织野炊、晚会,增加队员的关怀与沟通。很多已经毕业的老队员回母校时,还特意到岗位那里看看。对他们来说,虽然那里的面孔都是新的,但只要一说是雷锋岗的队员,大家的距离感一下就没了。有位老队员曾在我们的留言本上说:“如果我没进雷锋岗,说不定我现在就是一个心理自闭症患者”。
此外,我还积极拓展队外的影响。去社会福利机构搞联谊,和中南大学的孤寡老人结对互助互动活动等等。雷锋岗成了中南大学学生队伍中最活跃、最有家的气息的队伍。有位退休的老教授曾给我们亲笔题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006年上学期,雷锋岗被评为“校明星队伍”。
学习之余,我也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2005年底,我在校运会上获得女子铅球第一名,不久又顺利通过了健美操三四级考试。同时,作为班长,我也积极组织班集体活动。04年度,我们年级9名一等奖学金中我们班占了6个。
今年暑假,我照例没有回家。现在我除了负责雷锋岗外,还负责了校团委的“三下乡”活动中的“关爱贫困少年送知识”活动,深入到湖南的贫困乡镇,为那里的贫困少年送去科学文化知识和我们的爱心。
一路坎坷,却也一路幸运。有幸遇见了这么多热心帮助我的好老师、好朋友,赶上了这么一个处处有爱的好时代。回首走过的路,我所能说的只有感谢。
每一个宁静的晚上,仰望星空,我都会感觉自己如这浩瀚宇宙中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星,时刻被一个宽大的怀抱包容着,我要怀着感恩的心用自己点点的微光回报苍穹。
孟祥利
2006年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