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的金秋九月,我幸运地进入了北京师范大学;今年7月,我毕业了,并且顺利地被保送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宝贵的四年生活就这样结束了,她留给了我无限怀念和思索。让我怀念的是,大学生活的每一天都是珍贵的;而让我思索的是,我该如何走我将来的人生路,怎样才能走好她。我叫杨艳霞,来自于湖北省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是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06届毕业生。
三年前,我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北师大化学系,大一获得了国家一等奖学金。我大一和大二的学费就来源于此。在化学系的一年中逐渐发现了自己对于数学的兴趣,于是我以化学系年级第一的成绩转入数学学院,开始了我的数学学习历程。正在为大三学费发愁的时候,我获得了国家助学贷款,这样我大三和大四的学费就解决了,正因为此,我才不用为我的学费困扰,才能够全心地投入学习。在此,我忠心感谢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忠心感谢为我们这一代人的教育付出心血的中共领导人。 在大二大三紧张且充实的两年里,我学完了数学学院三年的专业课程。付出必有回报,这是我一直坚信的。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我的专业成绩排名连续三年第一,其中有7门专业课获得满分,7门获得99分。并且2005年10月,我以综合测评专业第一的成绩保送北大光华。 我的生活费和学费主要来自于所获得的各种奖学金和勤工助学工作。在本科的学习期间,无数个周末,我奔走于家教学生家和学校之间,但是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决不能因为家教而影响学习。于是我对我的作息时间进行了严格的安排,分秒必争。也因为我的优秀成绩,我连续三年获得专业一二等奖学金。大学期间,我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对同学的热心帮助,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曾获得校级“优秀团员”称号,两次获得校级“三好学生”称号。 在高中曾参加数学奥赛的我,还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我曾参加03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03年北京市非物理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参加04年“京师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04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05年北京师范大学首届数学建模竞赛。在05年春节前期,我与我们学院另两位同学报名参加了2005年的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在参赛的四天里,我们到处查阅各类文献,并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努力寻找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 在任何时候都保持进取的我,还积极参加科研活动。2005年3月,我校开始了本科科研基金项目的申请工作,我认为这是一个锻炼其科研能力的好机会,于是到处搜集材料,寻找值得探讨的问题,并邀请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整理好材料后请数学学院崔老师作为指导老师。我作为项目主持人对小组成员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并在今年5月答辩的评比中,我们小组的项目《我国存款利率影响因素的探究及实证分析》被评为院级优秀项目。该项目极好地锻炼了我的科研能力,培养了我良好的科研习惯与协作能力。同时在数学学院童老师的指导下,我和另一位同学参与发表了两篇论文,其中论文《我国利率与通货膨胀统计关系的研究》发表于央行内部刊物《中国货币市场》2005年3月总第41期;论文《我国利率与通货膨胀率的相关分析》发表于统计核心杂志《统计与决策》2005年第7期。撰写论文期间,我们查阅了大量文献,搜集了大量数据和资料,尝试了很多种模型,最后终于在老师的带领下,找到了合适的模型。我们尝到了成功后的喜悦心情,更重要的是,同时我们的科研能力和沟通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努力学习的同时,力争全面发展的我,还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社会工作。05年8月,我参加了光华管理学院举办的经济学与金融学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听了很多知名教授学者的讲座,还有幸认识了一些商界上的成功人士,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为我人生理想的确立也提供了很多建议和素材。05年九月,是各个高校迎接新生的时候,我参加了师大学生处组织的“爱心助学结对子活动”,顺利地迎接了一名来自西藏的新生,并结合自身经验与他讨论了如何度过大学生活等方面的话题。另外,作为一名党员,在05年的共产党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我积极参加了师大学工部举办的“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论坛活动”,经过激烈的演讲后,我获得了三等奖的成绩,这也很好地锻炼了我的表达能力。 05年的11月,在北师大第六届十佳大学生的评选中,我经过激烈且紧张的初赛、复赛、决赛,终于获得了我向往以久的“十佳大学生”荣誉称号,并且顺利地被评为今年的“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期间,导师的办公室和国家图书馆是我常去的地方。 在今年5月份的毕业论文评比中,我的毕业论文《统计泛函的收敛性》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为我的本科生活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风雨兼程的四年,我被和蔼可亲的老师与热情友好的同学鼓舞着,我用汗水与执着换来了今天的成长与收获,我在人生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自己的明天创造了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无限空间! 最后,用我最喜欢的格言来结束我的文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北京师范大学学生:杨艳霞
2006-8-4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