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苏北农村走出来,虽家境贫困,却自强不息;他从点滴做起,在平凡中抒写着朴实的精彩;他坚守天道酬勤的信念,谱写出不懈求索的篇章;他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他--就是为患白血病的17岁女中学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哈工学优秀大学生杨振岭。
缔造生命的奇迹
杨振岭不知道,就在捐献造血干细胞手术前,白血病女孩写下了这样一行字:“拉住我的手,不要让我走。”杨振岭信守承诺,没有放弃,他始终“拉着”她的手,一刻也没有松开……徐州、哈尔滨、漠河,三个相隔千里的地方因两个年轻的生命而联系在一起,那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呼唤,那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奉献。
2005年3月,杨振岭在校园里快乐地学习、生活着,尽情体会着大学生活的丰富与充实。一天下午,他刚上课回来,二舍前楼楼长叫住他:“杨振岭,有个‘红十字会’的人找你。”他一边感谢,一边上楼,一边纳闷着:“‘红十字会’?什么事情呢?难道是……”回到寝室,他赶紧去翻书柜,找到那本白色的证书--《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证书》,他有些振奋。
这个白色的证书,是他第一次献血时的“副产品”。那是2003年,学校在全校范围组织一次紧急献血活动,他看到学校的捐献宣传后,立即拉了几个同学就去了。他跟同学说,献血是件很光荣的事,很简单但意义很大。献血的时候,血站的同志向他介绍说,我们也正在举行征集志愿捐献干细胞的活动,欢迎您加入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行列。他献完血就开始研究那些资料,当得知每年有数百万患者等待着造血干细胞移植时,杨振岭毫不犹豫地在捐献志愿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还把这个项目介绍给了其他同学。晚上回到寝室后,捐献造血干细胞立即成了卧谈会的主题,大家对于能够有这份意外的贡献而感到高兴。
如同身边很多同学那样,杨振岭总惦记着如何回报社会。他像同龄人一样,对这个社会的进步备加关注,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挽救白血病患者等事迹,让他感叹生命自身的神奇力量之余,对于生命和科学都有了比较浓厚的兴趣。可当他看到自己证书时,偶尔也会微笑着摇摇头:这几百分之一、乃至几十万分之一的几率,真的就会落到自己的身上么?
“红十字会”的电话很快打过来了,询问了他的学习情况和身体情况,很快就转入了正题。“现在有名白血病患者,急需移植造血干细胞。我们从检索中发现你有适合配型的可能。不知道你是否愿意捐献?” 听着真切的电话,杨振岭有些意外,又并不意外,甚至有些激动。他也知道,从寻找配型到配型成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开始配合红十字会的工作,忙碌在校园和红十字会之间。每次检测过后,都有一些消息传出来。刚开始时,医生告诉他说,他的配型只有5个HLA相符,可能最终用不上,从病人角度考虑,要争取找到6个以上HLA相符的配型。回到校园后,他把这个消息告诉同学时,甚至还为自己的配型不够指标有些失望。又过了段时间,红十字会的人又打来电话说,高指标的配型没有找到,病人急需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他很快就又去了红十字会,配合进行新阶段的配型检测。
直到基本确定配型相符时,他决定把这个消息告诉父母。可当远在苏北农村的母亲得知儿子要捐献造血干细胞,出于对儿子健康的担心,始终犹豫不决。他开始想尽办法说服父母,跟父母谈起那个不幸的女孩,谈起白血病治疗的昂贵花费。他对父母说:“她能找到配型合适的骨髓的几率是三十万分之一。大家担心捐献造血干细胞可能对我的身体造成一些损害,但我是她生命的惟一希望。如果我不给她捐献干细胞,她没有适合配型的干细胞移植,可能就会死去!” 为了得到家人的支持,杨振岭几乎每天都往家里打电话,向母亲讲解造血干细胞的基本知识,让父母去找当地的医生了解这项技术,让父母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是一项很成熟的医学技术,不会对供者的健康造成伤害,医院的技术和设备也是让人放心的……
哪怕是在母亲最犹豫的时候,他都坚持着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承诺。这名大学生对科学的信心和对生命的关爱,让负责接待他并与他谈话的医生都很感动。在历次捐献者谈话记录中,杨振岭始终意志坚定地表示:作为当代大学生,就应该相信科学、尊重生命,在关键时刻勇担使命,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他不愿看到花季生命因自己的犹豫而枯萎,他要做那个延续女孩生命的人!
已经不知是多少次通话,父母终于被他的勇敢和坚定打动,母亲含泪点了头。全家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做了一致的决定,他们要做杨振岭的坚强后盾,全力支持他救助那个患病女孩。母亲和弟弟甚至还在移植手术前,从苏北农村赶到哈尔滨,坚持陪伴着他进入医院,坚持陪伴着他完成整个移植手术。
8月5日,杨振岭住进了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病房。8月8日,开始注射动员剂,以便加速生成造血干细胞,并使之达到外周血中,以利于采集。注射动员剂是采取造血干细胞的关键环节,动员剂又叫人类白细胞刺激因子,通过这种药物的作用可以加速生成造血干细胞,并使之扩散到外周血中以利于采集,但是这种药物对人体有一定刺激。药物的副作用一度使杨振岭感到有些不适,在身边陪护儿子的母亲看着心疼,总是忐忑不安。杨振岭微笑着对母亲说:“这是正常反应,我能挺得住。患者现在已经进入隔离舱,身体所有的白细胞都被杀死了,没有任何免疫能力,她在等待着我的造血干细胞,无论怎么困难我一定要坚持下去。”
经过4天的动员剂注射,杨振岭外周血中的白细胞数量达到了要求。即将走上手术台的杨振岭不但没有丝毫畏惧,反而急切地盼望手术快点进行,他知道,有一个生命正在等待他的血液点燃起重生的希望!8月11日,杨振岭躺在手术台上,通过血细胞分离机近4个小时的分离,顺利地从杨振岭外周血中采集到含造血干细胞的50毫升救命血液。
当人们翘首期盼着移植手术成功时,从患者那边传来的消息却不容乐观。由于患者病情严重,还另外需要含造血干细胞的血液50毫升。当需要进行第二次采集的消息证实时,人们都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了杨振岭身上。大家都担心,连续两天大量分离可能会对杨振岭的健康造成损伤,更何况在首次分离后杨振岭出现了低烧和头痛现象,再次捐献可能会造成身体更加不适。此时,医生也不好判断,始终为儿子担心的母亲劝杨振岭放弃,可杨振岭却坚定地表示要进行第二次采集。
8月12日,医生再次向杨振岭身体注射动员剂,再次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工作。面对坚强、执著、始终微笑面对的儿子,母亲流泪了。
在整个移植过程中,杨振岭的坚强给探望他的师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医院就医的很多患者及其家属也来到病房外,关注这个无私、勇敢的青年学子,对他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予无声的敬意。手术过后,由于转氨酶偏高,医生要求他留院观察。老师、家人和朋友关心的是他的健康,而他心里想的、眼里看见的却是别人的难处。当他得知因为医院缺少病床有些病人只能在走廊搭床时,他几次找到医生要求早日出院,以便把病床让出来。
当100毫升救命的液体输入到患病女孩体内时,白血病女孩的妈妈流泪了,她说:“我们全家都感谢这位大学生,他给了我女儿第二次生命,好人一生平安!”同样的母爱,同样年轻的生命,在这一刻共同谱写了壮丽的人生乐章。这是一次跨越生命的奉献,因为奉献,缔造了一个生命奇迹!
其实,杨振岭不知道,就在手术前,白血病女孩写下了这样一行字:“拉住我的手,不要让我走。”杨振岭没有食言,没有放弃,他始终“拉着”她的手,一刻也没有松开……正如杨振岭所说:“大学生应该多承担些社会责任。如果每个人都去承担一份责任,每个人都为社会贡献出一份力量,我们这个社会就会更美好,更和谐。” ……
谱写求索的执著
杨振岭常说:“我是农民的孩子,进入大学学习是我今生最大的幸运,我要真心拥抱生活,感激她给我带来的充实与快乐!” 除了每天坚持自习外,当多数同学进入梦乡的时候,杨振岭还经常在清冷的走廊里坚持苦读。他以坚韧不拔的执著,在知识殿堂里不懈求索,每学期都获得奖学金,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免试推荐直接攻读硕博连读研究生。
杨振岭兄妹3人都在读书。作为家中的长子,为了减轻父母的压力,他从大二开始就勤工助学,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同时兼做3份家教。也是从大二开始,他就再没有向父母伸手要过一分钱。他深深懂得父母的艰辛,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从不追求新潮,从不因为穿着、购置电脑等事情而伤神,他开玩笑说,每次去买衣服,他都是带着任务而去,看中一件买了就回来。对他非常了解的同寝同学高宁说:“在我们看来,杨振岭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他不会故意鹤立鸡群,不会张扬特立,他只是诚朴踏实地走好生活的每一步。”
3年多来,他每月的生活费总是控制在200块钱左右。可自从进入大学那天起,杨振岭始终把学习放在首位,利用一切条件把学习搞上去。从上第一节课开始,他从不迟到、早退。教室第一排最中间的几个位子,总会出现他的身影。在课余时间与老师讨论时,他总是最活跃的一个。只要提起那个问题多、思维快的男生,没有老师不记得他的名字。
杨振岭学的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这个专业偏重理论学习,同学们都感觉有些枯燥。为了学好专业课,杨振岭下的功夫也格外多,除了正常上课外,每天坚持自习是他的必修课。有时候晚自习回来,当许多同学进入梦乡的时候,杨振岭还要在清冷的走廊里苦读。
在老师们的眼里,杨振岭在学习上总是一丝不苟,从不在作业上拖拉、欠账。对于课后近乎繁多的作业,他总是仔仔细细地完成,一丝不苟地严格要求自己。但杨振岭却说:“开始的时候,由于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我的作业质量也不高,而且,我的字写得不好,肯定让老师费了不少劲。”甚至在大学四年级时,他还念念不忘自己的字写得差,不时提醒自己要多练练字。
不懈的努力塑造着学习的成绩,3年多来,他每学期都获得人民奖学金,被同学称为“奖学金专业户”。“我是农民的孩子”,杨振岭曾对老师说:“很幸运能进入大学学习,也很幸运能在哈工大这所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大学里成长。只有多学些知识和本领,才不会辜负父母和社会对我的期望。”
课堂学习只是他的“主战场”。在完成课程学习之余,他还在大学里广泛涉猎其他知识。校园里有各种讲座活动,有大批的专家学者、成功人士走进哈工大,这为杨振岭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乐趣。他很关注“201讲坛”和“院士博导论坛”等高水平讲座活动,只要有时间,他就会积极参加并且认真记录,还将笔记整理成册与其他同学共同分享。
杨振岭也曾和同学一起打过“CS”,尽管在学习上游刃有余,在打游戏上他却是个“差等生”。与他一起打过游戏的同学说,杨振岭并不是不喜欢打游戏,而是在学习和玩之间他总是能够理智把握住度。他和同寝室同学一起,很关注形势政策和时事热点,寝室的“卧谈会”成了他们分享感悟和观点的“桥梁”。有时候因为观点的差异,同寝兄弟争得面红耳赤,可他们却乐在其中,习惯于在辩论中开拓思维、增长见识。
2005年春季学期,杨振岭还和系里的其他同学一起,参加了“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选了“扫描隧道显微镜探针制备”做题目。这个课题需要较强综合能力,为了做好这个难度比较高的课题,杨振岭看了许多论文和专业书。尽管课内学习紧张,还要去做家教,但他一有时间就往实验室跑,吃饭的时候还和其他同学讨论课题的事情。为了充分利用零散时间,他还把课题所需的软件装到了寝室的电脑上。在捐献造血干细胞住院观察期间,他还从医院悄悄溜回学校,继续课题研究。每当遇到困难,他总鼓励其他同学说:“即使难以完成,我们也要尽最大的努力,这样会得到更多的锻炼。”
今年1月,杨振岭以优异的成绩被推荐直接攻读硕博连读研究生。已经被同学们戏称为“杨博士”的他,在“卧谈会”上向同寝同学描述自己的理想:毕业后留在学校,留在哈工大物理系,将来要做一名哈工大的教授,为物理系的建设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他总是这样,很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朝着自己学习目标坚持不懈地耕耘着!
铸就朴实的精彩
杨振岭的同学说:“作为哈工大的学生,我没见过马祖光院士,但能与杨振岭一起学习、生活,没什么遗憾了。”是什么让大家这样感动?人做好一件事不难,难的是坚持不懈地做好每一件小事。杨振岭就是这样的人,他3年如一日地收交物理作业,3年如一日地履行好寝室长的职责,3年如一日地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书写着一份朴实的精彩……
如杨振岭的同学马少桢所说:“他就是这么一个人。可贵的就是在别人需要爱的时候,他总是能够慷慨地给予。”对于熟悉杨振岭的人来说,他能够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是一件令人意外的事,生活中的点滴总能体现出他的朴实、坚毅、乐群与奉献。
在同学眼中,杨振岭很有“人缘儿”。同学们都说,杨振岭很懂得谦虚礼让,以诚待人。在历次评优中,杨振岭从来没有主动要求推报自己,最后都是大家投票把他推选出来。刚进大学时,杨振岭做了班级的物理课代表。作为物理系的主干课程,物理课要开设4年,每天的任务就是收齐同学们的作业。在担任课代表期间,他默默地为同学服务,无论严寒酷暑都要从学生公寓把作业送到教学楼,有时一天要跑好几次。同学郑兴林说起杨振岭担任物理课代表的经历时说:“3年多来,他每次都认真收交作业,从来没有发生过漏交情况。当谁的作业没有及时完成时,他总会耐心地等一等,不让一个同学掉队,事情不大,但是3年如一日,这股认真劲儿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杨振岭还有一个“绿豆”官衔--寝室长,寝室的大事小情都是他张罗在前面。每个寒冬的夜晚,当大家回到寝室时就会发现,所有的暖瓶都装着满满的热水;寝室3年都没有停过电,因为总有一位细心的寝室长及时把电卡充好;寝室里从未缺少过欢笑,因为总有一名同学用自己的朝气活跃着寝室的气氛。在年龄上,杨振岭在寝室8个人中排行倒数第三,然而他却一直被寝室同学戏称为“老大”,在寝室里,他总是以“老大”的身份照顾好每一个同学,总是带动寝室形成良好的风气。一个20出头的小伙子,杨振岭和其他同学一样,喜欢热闹,风趣幽默,《天下无贼》播放后,杨振岭便和同寝同学上演《天下无贼》“生活版”,范伟的扮相当推杨振岭莫属,当那句“IC、IP、IQ卡,统统告诉我密码……”的台词从他口中脱口而出时,着实让人忍俊不禁。杨振岭所在的寝室是一个优秀的集体,3位同学已经被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一名同学考取了研究生。
杨振岭也有苦恼,他有时会为自己的一些言行失误而自责、内省。在杨振岭的心里,一直装着这样一个歉疚:“那是在四级备考冲刺阶段,我总是回去得比较晚。我睡在上铺,上床时总要影响下铺的同学。是我打扰了他的休息,一直觉得挺对不起他的。” 这件事情对杨振岭的影响很大,从那以后,他对同学更加坦诚、热情。他说:“对人要好一些,要更好一些。多为别人着想,大家的烦心事就会少一些。”
在班级里,杨振岭是各项活动的骨干。有一次,班级承办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活动,杨振岭连午饭都顾不上吃就冒着大雪去贴海报。全校的宣传栏大大小小有十几处,他忙了近一个小时才贴完。做完干细胞移植手术回来,班级要办一份手抄报纸,杨振岭四处选材,与其他同学一起一字一句手抄下来。用同学钱学波的话说:“我们不会因为杨振岭捐献过一次造血干细胞就会觉得他有多么伟大,在点滴生活中就体现了他的许多可贵品质。”
在哈工大熙攘的人流之中,当杨振岭的背影渐渐模糊在数以万计的哈工大学子之中时,我们或许不会知道这个青年曾经用自己的血液拯救过别人的生命,不会知道他的大学生活曾克服过多少艰辛,也不会知道他的心中埋藏着对哈工大多么挚深的热爱。然而我们坚信,正是这数以万计的哈工大学子,他们将会传承哈工大精神,用这个时代青年的特质赋予这所古老校园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